第一節 教學工作的基本程序
一、備課
教師課前的準備,是教師對教學的策劃工作。備課是教師教學工作的起始環節,是上好課的先決條件。備課內容包括∶鉆研教材、了解學生和制定教學進度計劃。
(一)鉆研教材
包括鉆研教學大綱、教科書和閱讀有關的參考書。
(二)了解學生
了解學生包括了解學生原有的知識技能的基礎和質量、他們的興趣、需要與思想狀況、學習方法和學習習慣等。
(三)制訂教學進度計劃
1.學期教學進度計劃
2.課題計劃
3.課時計劃
一個完整的課時計劃,一般包括以下幾個項目∶
班級、學科名稱、授課時間、題目、教學目的、課的類型、教學方法、教具、教學進程、備注。
二、上課
(一)課的類型與結構
提高教學質量的關鍵是上好課,上課是教學工作諸環節中的中心環節。
1.課的類型
課的類型是指根據教學任務劃分課的種類。一般有兩種∶
一種是根據教學的任務可分為∶傳授新知識課(新授課),鞏固新知識課(鞏固課),培養技能技巧課(技能課),檢查知識課(檢查課)。
另一種是根據使用的主要教學方法來分的,可分為∶講授課、演示課(演示實驗或放映幻燈、錄像)、練習課、實驗課、復習課。
2.課的結構
課的結構是指課的基本組成部分及各組成部分進行的順序、時限和相互關系。一般來說,構成課的基本組成部分有∶組織教學、檢查復習、講授新教材、鞏固新教材、布置課外作業等。
(二)上好課的具體要求
1.目標明確2.重點突出
3.內容正確4.方法得當5.表達清晰6.組織嚴密7.氣氛熱烈
五、學業成績考查與評定學業成績的考查與評定,俗稱測驗或考試,是以測驗的形式定量地評定學生個人的能力得到的結果。
(一)測驗與目標教學目標,有教學內容的目標,測驗是要考查教學是否實現了連個維度目標的交叉,也就是要建立起教學內容與學生行為的矩陣,才能明確教學目標并編制與目標相對應的有效的測驗。
(二)試題類型
試題類型大體有供答型和選答型兩大類。供答型試題要求學生對教師規定的問答題、解答題作出**;選答型試題要求學生從教師提供的若干**中挑選出正確的**。供答型試題又分簡答式試題和陳述式試題兩種。簡答式試題的最簡便形式是填充題。
(三)測驗的效度、信度、難度和區分度
測驗的效度是指一個測驗能測出它所要測量的屬性或特點的程度。
測驗的信度,又稱測驗的可靠度,是指一個測驗經過多次測量所得結果的一致性程度,以及一次測量所得結果的準確性程度。
測驗的難度是指測驗包含的試題難易程度。試題過難或過易都不能準確地測出學生的真實成績。
測驗的區分度是指測驗對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夠區分的程度,即具有區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四)評價
評價是指根據測驗分數、觀察和報告對被測驗者的行為、作業的優缺點或價值作出判斷。應把握客觀性原則、發展性原則、指導性原則、計劃性原則。
第二節 教學組織形式
教學組織形式是指為完成特定的教學任務,教師和學生按一定要求組合起來進行活動的結構。教學組織形式不是固定不變的東西。在教學史上先后出現的影響較大的教學組織形式有個別教學制、班級授課制、分組教學制和道爾頓制等。
一、個別教學制
古代中國、埃及和希臘的學校大都采用個別教學形式。
二、班級授課制
班級授課制是一種集體教學形式,它把一定數量的學生按年齡與知識程度編成固定的班級,根據周課表和作息時間表,安排教師有計劃地面向全班學生集體上課。
(一)班級授課制的產生與發展
班級授課制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17世紀初,在先進的烏克蘭兄弟會學校中興起了班級授課制的組織形式。1632年,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紐斯出版了《大教學論》,為班級授課制奠定了理論基礎。此后,班級授課制迅速推廣,到19世紀中葉已成為西方學校教學的主要形式。我國最早采用班級授課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的京師同文館。1902年,清政府頒布《欽定學堂章程》后,班級授課制在全國廣泛推行。
(二)班級授課制的主要優缺點
1.有利于經濟有效地、大面積地培養人才。
2.有利于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
3.有利于發揮班集體的教學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