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個體身心發展的含義
教育學上所指的個體的發展,主要指兒童、青少年身體和心理上的連續不斷的變化過程。簡要地說,人的身心發展包括兩個方面∶身體的發展(結構形態、生理機能)和心理的發展(認識能力和心理特性、知識技能和思想品德)。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動因
(一)內發論
內發論者一般強調人的身心發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內在需要,身心發展的順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機制決定的。
(二)外鑠論
外鑠論的基本觀點認為,人的發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諸如環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響和學校的教育等。
(三)多因素相互作用論
多因素相互作用論是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它認為,人的發展是個體的內在因素(如先天遺傳的素質、機體成熟的機制)與外部環境(外在刺激的強度、社會發展的水平、個體的文化背景等)在個體活動中相互作用的結果。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
(一)個體身心發展的順序性和階段性
(二)個體身心發展的不均衡性
(三)個體身心發展的穩定性和可變性
(四)個體身心發展具有個體差異性
(五)個體身心發展的互補性
第二節 影響個體身心發展的因素
第三節 教育對人類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發揮主導作用的兩個前提
(一)人的可教育性
人的可教育性,即人具有接受教育的天賦素質和潛在能力。
(二)人對教育的需要性
人不僅具有可教育性,而且有對教育的需要性。
二、教育發揮主導作用的四個條件
(一)受教育者的主觀能動性
(二)教育的自身狀況
(三)家庭環境的因素
(四)社會發展狀況
三、教育系統與教育功能的實現
教育通過三種形態實現著對社會和個體發展的功能∶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區教育。當代教育系統是以學校教育為軸心,以社會教育、家庭教育為補充而組成的復雜系統,教育對社會、個體發展的作用是通過教育系統來實現的。
(一)學校教育
學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的要求和個體身心發展的規律,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響,把他們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服務的人的活動。
1.學校教育的地位
學校教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尤為特殊,和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相比,學校教育是教育的主體形式,而其他兩者是學校教育的必要補充。
2.學校教育的特點
學校教育有六個明顯的特點,即學校教育職能的專門性;學校教育作用的主導性;學校教育組織的嚴密性;學校教育內容的全面性;學校教育活動的有效性;學校教育形式的穩定性。
3.學校教育的局限性
學校教育并沒有占據學生活動的所有時間和空間。
(二)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生活中,由父母及其年長者對其子女與年幼者實施的教育影響。
1.家庭教育的地位
家庭教育是教育時間最長,內容廣泛,影響深刻,不拘時空,形式豐富,具有其他教育形態無法取代的地位。
2.家庭教育的主要特點
(1)先導性。(2)感染性。(3)針對性。(4)終身性。(5)個別性。
3.家庭教育的局限性
家庭往往不能理性地擺正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獨生子女成為家庭中的“小皇帝”、“小太陽”容易滋長其產生不良社會行為。
(三)社區教育
社區教育指以一定地域為界,學校與社區具有共同的教育價值觀和參與意識,并且雙向服務,互利互惠,旨在促進經濟、文化和教育協調發展的一種組織體制。社區教育的實質是教育的社會化和社會的教育化的統一。
1.社區教育的地位
社區教育是學校教育的大環境。社區教育是學校教育功能在時間和空間上向社會的延伸和發展,學校教育是構成社區教育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是社區教育發展的基礎。社區教育是提高國民素質的重要途徑之一。
2.社區教育的特點
(1)開放性和群眾性。(2)多樣性和補償性。(3)實用性和融合性。
(四)三種教育形態功能的整合
形成最大的教育合力是對三種教育形態進行功能整合的目的所在。
教育合力是指學校、家庭、社區三種教育力量相互聯系、相互協調、相互溝通,統一教育的方向,形成以學校教育為主體,以家庭教育為基礎,以社區教育為依托的共同育人的力量,使學校、家庭、社區教育(三教)一體化,以提高教育活動的實效。
第四節 普通中等教育促進青少年發展的特殊任務
一、義務教育概述
(一)義務教育的意義
1.義務教育的概念
義務教育是指國家采用法律形式規定的適齡兒童、少年都必須接受的,國家、社會、學校、家庭都必須予以保證的帶有強制性的國民教育。
2.義務教育的意義
第一,義務教育既標志著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水平,又會不斷促進國家經濟的發展。
第二,義務教育既體現著一個國家現代文明的水平,又會促進現代文明的提高。
第三,義務教育既可以保障公民基本權利,又可以培養公民的法律意識。
二、義務教育的法律保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以下簡稱《義務教育法》)是實施義務教育的法律保證。1992年4月,國務院又批準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實施細則》。如果說《義務教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義務教育制度的確立和義務教育的起步,那么,《細則》的施行則意味著我國的義務教育制度更加具體,更加規范,也更趨于完善與成熟。
三、《義務教育法》的基本內容與實施
(一)義務教育的指導思想
《義務教育法》第三條規定∶“義務教育必須貫徹國家的教育方針,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使兒童、少年在品德、智力、體質等方面全面發展,為提高全民族的素質,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建設人才奠定基礎?!边@一規定體現了我國義務教育的根本指導思想。
(二)義務教育的實施對象及年限
《義務教育法》規定,凡年滿6周歲兒童,不分性別、民族、種族,均為適齡義務教育學生,條件不具備的地區,兒童的入學年齡可推遲到7周歲,我國義務教育的年限為9年。
(三)義務教育的學制
《義務教育法》規定∶“義務教育可以分為初等教育和初級中等教育兩個階段?!鼻耙欢沃感W,后一段指初級中學。我國義務教育的學制年限通常有∶小學六年、初中三年的“六三學制”;小學五年、初中四年的“五四學制”;小學和初中“九年一貫制”。
(四)義務教育的管理體制
《義務教育法》規定,我國義務教育實行國務院領導下,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義務教育實行“地方負責、分級管理”的管理體制。
(五)義務教育的辦學條件
實施義務教育需要一系列的辦學條件,其中最重要的是辦學經費和師資。
四、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
小學教育通常是指一個國家學制中第一個階段的教育,也稱初等教育,教育對象一般為6~12歲的兒童。小學教育在義務教育中的地位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普及性
(二)基礎性
(三)強制性
五、小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與教育
(一)童年期兒童生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童年期是生理發展相對穩定與平衡的時期,身高、體重、肌肉的強度和耐力、肺活量的增長都相當均勻。
(二)童年期兒童心理發展的主要特征
1.觀察
小學生的觀察常注意一些感興趣的、新鮮的東西,而容易忽略主要的東西。教師應引導兒童從知覺事物表面特征發展到知覺事物的本質特征。
2.注意
小學生的有意注意不斷發展,但無意注意仍起著作用。
3.記憶
小學生記憶的主要方式是形象記憶。
4.思維
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階段。
5.情感
兒童入學后,學校不斷向兒童提出新的要求,從而情感的傾向性、深度、穩定性及效能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
6.自我意識
自我意識包括對自己的感知以及對自己情緒、意志的自我意識。
(三)童年期兒童的學習特征
1.低年級兒童難以深刻理解學習的意義。
2.學習動機是希望得到老師的稱贊和父母的夸獎。
3.學習興趣與習慣有特殊性。
4.對學習結果的重視隨年齡的增長而增強。
六、中學生身心發展的規律與教育
普通中學是學校教育系統中的一個階段,分為初級中學與高級中學兩段。初級中學的教育對象是13~17歲的少年,高級中學的教育對象是16~20歲的青年,他們分掰處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一)少年期的年齡特征與初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1.少年期的年齡特征
13~17歲,只有三四年的時間屬個體發展中的少年期。有些心理學家把少年期稱為“危險期”或“心理斷乳期”。身體狀態的劇變,內心世界的發豌,自我意識的覺醒,獨立精神的加強,是少年期表現出的總體性的階段特征。
2.初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總的說來,初中教育在促進少年身心發展方面的任務,可形象地比喻為“幫助少年起飛”。
(二)青年期的年齡特征與高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1.青年期的年齡特征“未來”是青年期最重要的概念。
2.高中教育的個體發展任務
高中階段是中學期間學習負擔最重的時期,也是青年體質增強的時期,學校在保證學生身體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