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循環系統
循環系統包括血液循環系統和淋巴循環系統(圖2.9)。
血液循環指血液從心臟流向全身、再從全身回到心臟的過程,該系統包括血液、心臟和血管。淋巴循環是指全身淋巴液進入血管、參加血液循環的過程,淋巴系統包括淋巴液、淋巴管和淋巴結。
循環系統在機體中起著運輸各種物質(養料、氧、廢物和二氧化碳)的作用。
(一)血液循環系統
1.血液
血液存在于心臟和血管中,由血漿和血細胞組成。
血漿為淡黃色、透明的液體,它是血細胞生存的環境,并起著運送血細胞、養料、細胞和代謝廢物等作用。血漿中的纖維蛋白酶原和鈣有幫助傷口止血的作用。
血細胞分為紅細胞、白細胞和血小板。
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呈雙面凹陷的圓盤狀,體積較小,數目很多,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約有紅細胞350萬~500萬個。紅細胞能把氧氣輸送到身體各部位,并把二氧化碳運送到肺。上述功能與細胞內的血紅蛋白有關。血紅蛋白又叫血色素,是一種含鐵的蛋白質,使血液呈紅色。血紅蛋白能與氧結合,把氧輸送到組織中去,再與二氧化碳結合,把它輸送到肺,以完成吐故納新。
白細胞體積較大,數目較少,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約5 000~10000個。白細胞能吞噬病菌,當白細胞數量少于正常值時,機體抵抗力降低,容易感染疾病。白細胞數目明顯增多,則反映機體已有病菌感染。
血小板很小,能止血和凝血,皮膚上傷口出血時,血小板與血漿中的纖維蛋白和鈣共同作用,凝成血塊堵住傷口。傷口較大時,血小板可使血管收縮,減少出血。每立方毫米血液中約有血小板10萬~30萬個。
2.心臟
心臟位于胸腔內,形狀像個桃子,心底部連接著主動脈,心尖游離向左下方。
心臟內部有四個腔。上面兩個叫心房,下面兩個叫心室。房室之間有瓣膜,為單向的閥門,保證血液從心房流向心室,而不會倒流。心臟左右兩半互不相通。
心臟每分鐘跳動的次數稱心率,測心率應在受試者處于安靜狀態時測。
3.血管
血管是血液循環的通道,分為動脈、靜脈和毛細血管。
動脈是血液從心臟流向全身的管道。連接左心室的是主動脈,管壁很厚、富有彈性,管徑較粗大。由于心室收縮的推動力及血管壁的彈性,主動脈內的血流速度很快。主動脈分出頸動脈、腹主動脈、冠狀動脈等,再逐級分支,越分越細,管壁也越來越薄,血液流速逐漸減慢。
毛細血管由動脈逐級分支后形成。管徑極小,管壁極薄。血液流經毛細血管時,速度極慢,使血液中的氧及養料能透出毛細血管壁輸送給細胞;同時,細胞代謝的廢物又透過管壁進入毛細血管再進入靜脈。
靜脈是血液流回心臟的管道,由毛細血管靜脈端逐漸匯集而成。與動脈相反,它是越來越粗,最粗大的是連接右心房的上、下腔靜脈。經過物質交換后的血液由靜脈進入右心房,再入肺進行氣體交換。
血液流動時,對血管壁產生的側壓力,稱血壓,一般指動脈壓。心室收縮時產生的壓力稱收縮壓,心室舒張時產生的壓力稱舒張壓。
心臟有節律地收縮舒張時,會引起主動脈的搏動,并沿著動脈管壁傳播,使身體其他部位的動脈管壁也跟著搏動,稱為脈搏。脈搏可反映心臟和動脈的機能狀況。
4.血液循環
血液循環可分為體循環和肺循環。
體循環:由于左心室收縮血液進入主動脈、各級動脈、全身毛細血管網(進行物質和氣體交換),再進入各級靜脈、上下腔靜脈、流回右心房。主動脈及各級動脈中的血液富含氧氣,顏色鮮紅,是動脈血;靜脈血顏色發暗,含較多廢物和二氧化碳。
肺循環:由于右心室收縮血液進入肺動脈,到肺泡壁毛細血管(進行氣體交換),再經肺靜脈流回右心房。
5.心血管活動的調節
心臟和血管的活動,受植物性神經支配。當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跳加快、血壓上升;副交感神經興奮時,心跳減慢,血壓降低。
(二)淋巴系統
淋巴循環是血液循環的輔助裝置,包括淋巴液、淋巴管、淋巴結、扁桃體等。
1.淋巴液和淋巴管
細胞代謝的廢物及細胞間的水分,滲透進淋巴管,形成淋巴液。毛細淋巴管分布于全身,逐漸匯合成較大的淋巴管,最后匯集到兩根較粗的淋巴干。淋巴干與上、下腔靜脈相通,淋巴液由此進入靜脈,加入血液循環。
2.淋巴結
淋巴管道上有許多大小不一的扁圓形小體,叫淋巴結。淋巴結大多成群存在,身體淺表部位的淋巴結群主要在頸部、腋窩、腹股溝等處。淋巴細胞隨淋巴液進入血液循環,參與機體的免疫功能。不同部位的淋巴結能過濾一定范圍的淋巴液,扣留并消滅其中的異常細胞和病菌。同時,淋巴結會腫大、疼痛,所以,淋巴結的狀況,可作為診斷疾病的參考。
3.扁桃體
扁桃體位于咽部后壁兩側,與機體免疫有密切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