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性的戲劇藝術。它綜合運用詩、歌、舞、樂、技等手段表演故事,區別于西方的話劇、歌劇、舞劇。中國戲曲源遠流長,經過歷代藝術家的辛勤耕耘,尤其到了近代,以中國京劇四大名旦“梅、尚、程、荀”為代表的京劇藝術家的造詣,已達到了空前絕后的境界而享譽海內外。
戲曲的表演重在虛擬的寫意性,也就是說寫意性的表演是戲曲的魅力所在。表演的寫意性、道具的假定性、音樂的節奏化,再加上觀眾觀看戲曲的想象性,完成了舞臺戲曲美的全部過程。
廣播聽眾聽戲曲節目和劇場觀眾看舞臺演出,從審美心理上就有很大區別。廣播上播出的戲曲節目是失去了觀眾和演員直接交流、共同參與、共同體驗的現場性,同時,也失去了聽眾品味唱念做打(舞)這些戲曲程式中的做和舞的品味情趣。而劇場觀眾就不一樣了,舞臺上不管有多少人物、有多少道具,他都可以隨意選擇觀看,并從中品唱、品念、品做、品打(舞)、品演員表演和戲劇情趣。由此可見,劇場觀眾在觀看舞臺戲曲時有著主觀選擇的隨意性,而廣播聽眾在收聽廣播戲曲節目時是客觀選擇的被動性。
那么廣播戲曲節目怎樣才能和其他的,諸如新聞、專題類節目一樣辦得有“聲”有“色”呢?很重要的一環就是要求主持人在節目中知識結構和主持技能的不斷提高和完善。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日.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