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高等學校的社會職能
高等學校的社會職能包括通過教學培養專門人才、通過科研發展科學和直接為社會提供服務等。三大社會職能的產生、發展和形成,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條件。
一、大掌職能的歷史演變
(一)18世紀以前確立了大學培養人才的職能
人才培養職能肇始于古代,發展和完善于歐洲中世紀大學,也是現代高等學校最基本的職能。
高等學校的出現在西方可以追溯到古希臘的“學園”。雅典的高等教育最早是由智者的講學開始的。公元前390年,蘇格拉底創立修辭學校;作為智者的反對派,柏拉圖于公元前387年創立學園(academy);亞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在呂克昂(阿波羅神廟附近)創設“呂克昂”哲學學校。還有公元前308年斯多葛派創立的學校,公元前306年伊壁鳩魯派創立的學校,后來被史學家統稱為“雅典大學”。而興盛于公元前338至330年的亞歷山大博物館,因設有規模宏大的圖書館、動物園、植物園、氣象臺,是當時的最高學府和研究機構,被歷史學家常稱為“亞歷山大里亞大學”。
在我國,高等學??梢宰匪莸轿髦軙r期,在具有高等教育性質的學校機構中,辟雍為天子設立,泮宮為諸侯國國君設立,疇學則為天子王宮中負責天文、水利、建筑、制造等各種技術部門官吏的機構。春秋戰國時期,創建于齊國桓公年間(公元前375—357年)的“稷下學宮”,是當時唯一的官辦高等學府。設于公元前124年(漢武帝元朔五年)的太學延續了中國官立高等學校的傳統。始于唐代的書院(最早為717年建立的麗正書院,后改為集賢殿書院),則是中國另一種類型的高等學校,并自宋代開始成為中國高等教育最為主要的形式,一直發展到近代建立新學制為止。
當大學剛出現時,它不過是知識職業的行會,對它們來說,保存和傳遞知識,培養訓練有素的官吏、通曉教義的牧師、懂得法理的法官和律師以及精通醫術的醫生是其根本目的。因此,大學帶有較強的專業性,雖然中世紀大學僅有文、法、神、醫四科,這四種學科的辦學模式卻為后來的歐洲等大學廣為效法。中世紀大學的開放性,使整個歐洲在16世紀都有了大學。
中世紀大學主要是培養專業人才的職業學校,只是在有限的意義上可以說它是為學習本身的概念而存在的。大學在滿足專業、教會和政府對各種人才的需要的過程中不斷發展。中世紀大學的辦學目的與方向決定了其職能基本上是培養專門人才,而科學研究在大學中并沒有找到存在的位置和理由。
(二)19世紀初德國大學確立了發展科學的職能
發展科學職能產生的背景是181O年洪堡柏林大學的創辦。柏林大學創辦的基本原則:“大學自治與學術自由”,“教學與科研相統一的原則”。由此,德國大學突破了傳統大學的模式,科學研究(主要是基礎研究)逐步成為大學職能的重要組成部分。德國大學的改革也為19世紀后世界高等教育的發展指出了一個新的方向,并為德國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使德國迅速發展為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