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價目標】
1.在把握不同國家、不同歷史時期,以及不同學者對高等教育概念所作出的分析和理解的基礎上,識記高等教育的基本概念。
2.從高等教育與政治、經濟、科學技術和文化的關系的角度,全面把握高等教育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及其本質。
3.掌握高等學校三大社會職能產生和發展的歷史線索,理解不同職能的內涵、意義及其社會作用。
第一節 高等教育概念
高等教育概念應從兩方面進行界定:一是高等教育在整個學制體系中的位置,二是高等教育的性質。其基本表述為:高等教育是在完全的中等教育基礎上進行的專業教育,是培養各類高級專門人才的社會活動。
一、不同歷史時期高等教育概念的演變
隨著產業革命的深入,到19世紀后半期,高等教育的活動形式又開始有了新變化,從而進一步擴展和豐富了高等教育的外延和內涵。其主要表現為:
一方面,高等教育層次出現了多樣化。各種形式的專科層次教育也被納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疇,研究生教育也取得了較快的發展。如在美國形成了研究性大學、一般性大學、文理學院、社區學院等層次。特別是二戰后在世界范圍內蓬勃興起的短期專科教育被納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疇,并且在高等教育中的比重越來越大,高層次的研究生教育也逐漸發展起來,其規模也蔚為可觀。
另一方面,高等教育的形式復雜化。在傳統的、正規的高等教育形式之外,又出現了其他各種形式的高等教育,如“開放大學”、“函授
大學”、“業余大學”、“成人大學”、“廣播電視大學”、“空中大學”等非正規大學。這些非正規大學也被許多國家納入了高等教育的范疇。顯然,高等教育的概念已不能用中世紀“大學教育”的概念來指稱了,于是,國際上出現了“中等后教育”(post—second education)和
“第三級教育”(tertiary education)等新的高等教育概念。高等教育概念的變化使得高等教育的服務對象也發生了變化,高等教育由原來的“英才教育”、“尖子教育”演變為“大眾化”、“普及化”的高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