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過去對“實事求是”的解說,都僅僅是從認識論層面理解的,缺乏存在論的高度。如果說“實踐”是馬克思存在論的初始范疇,那么“實事求是”,作為對實踐范疇的中國式表述,也是人自身的存在論事實?!皩嵤隆辈⒉皇峭庠谟谌说拇嬖诘?,而是人的存在本身;因而“是”也并不是那種與人無關的所謂“客觀規律”,而是關于人自己的存在的真理;“求”作為對這種存在論真理的追求,本身也屬于人自己的一種存在論事實。
[關鍵詞] 實事求是,實踐,存在論
“實事求是”本是中國古代哲學的一個命題,(1) 毛澤東、鄧小平等中國馬克思主義者,對它進行了實踐論的重新解說,使之成為一個集中表述馬克思主義哲學基本精神的命題.例如毛澤東對此有一個著名的解說:“‘實事’就是客觀存在著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觀事物的內部聯系,即規律性,‘求’就是我們去研究?!保?) 據此,“實事求是”就是去研究客觀存在著的事物的規律性。按照傳統的理解,這里所謂“客觀存在著的”就是所謂“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是”就是這種純粹客觀事實的純粹客觀的“規律性”。先有了這種“客觀存在”,然后才有人對它們的認識,再后才有人對它們的改造亦即實踐。于是就有了“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這樣的將認識和實踐割裂開來的公式。這里,作為純粹認識的“實事求是”是在實踐之前、之外進行的。
之所以產生這樣一種觀念,是因為:“實事”不是被人們理解為實踐本身,而是被理解為實踐之前、之外的作為純粹認識對象的東西;因而“求是”也就不在實踐之內,而在實踐之外。換句話說,“實踐”仍然僅僅是一個認識論范疇。例如列寧說過:“生活、實踐的觀點,應該是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保?)與此相關的另外一種說法,那就是流行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這樣一種說法。這里,實踐顯然失去了作為改造世界的本質力量的存在論意義,而僅僅只具有認識論的功能了,其實并不符合馬克思的實踐觀。
馬克思“實踐主義”哲學,必然要求對“實事求是”的命題作出存在論層面上的闡釋:如果說“實踐”是馬克思存在論的初始范疇,那么“實事求是”,作為對實踐范疇的中國式表述,就是人自身的存在論事實?!皩嵤隆弊鳛樯顚嵺`,并不是外在于人的存在的什么東西,而就是人之存在、即人的生活實踐本身;“是”也并不是所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律”,而就是關于人自己的存在或者生活實踐的真理;“求”作為對這種存在論真理的追求,本身也屬于人自己的生活實踐,因而也是一種存在論事實。因此,“實事求是”就不僅是一種認識論意義上的活動,而首先是一種存在論意義上的活動。
1.實事: 生活實踐
在馬克思看來,唯一的存在或者實在只能是人的實踐。胡塞爾要求“面向事情本身”,馬克思要求面向實踐本身。前者只是一種純粹先驗理性的存在,后者則是現實生活實踐的存在。而此實踐乃是人自己的“事”。這種“事”是唯一的“實在”,故稱“實事”;而離開了人的實踐的東西只是“虛無”, 所以馬克思說:“被固定為與人分離的自然界,對人來說也是無?!保?)因此,中國馬克思主義者所說的“實事”,即馬克思的“實踐”概念。這種作為唯一實在的“實事”,不是任何一種類型的“實體”,而是人的“活動”本身,人的“事情”本身、“生活”本身?!笆虑椤蹦耸请x不開人的“事”,而非與人無關的“物”。
這種“實事”作為唯一的實在,就是馬克思的實踐主義哲學所理解的“存在”,即人的存在?!皩嵤隆辈皇悄欠N與人無關的東西,而是那種of people,by people,for people (5)的東西?!皩嵤隆弊鳛槿说拇嬖?,也就是實踐。實踐就是存在,實踐之外別無存在。因為對人來說,人的存在也就是世界的存在。這就是說,世界是存在于人的實踐域之中的,是內在于人的存在、內在于實踐的。一切實體棗自然、物質、理念、上帝等等,都在實踐的“視域”(Horizon)之內,都在人的存在背景上呈現,因而都是人自己的“事”。
2.是:存在論真理
通常理解,“是”即真理、客觀規律。然而“真理”和“規律”其實是大有區別的:一般認為,前者是認識論范疇,后者是存在論范疇,不能混為一談;然而同時,它們又都在人的存在論背景上呈現,因而都具有存在論意義。下面分別加以考察。
一是關于“客觀規律”的問題?!皩嵤隆弊鳛閷嵺`,既然本身就是客觀存在,就有一個去認識和把握它的問題,亦即所謂“實事求是”的問題。但嚴格說來,這里的“是”不是指的規律本身,而是指的對它的認識,亦即真理。規律作為我們認識的對象,本身是一種存在論性質的東西。規律不是“是”,而是“事”。而且,這里作為認識對象的規律,并非存在于人的實踐“實事”之外的。我們所預設的認識對象,與傳統意義上的認識對象已有根本的不同:原來的認識對象“規律”實際上是被預設為純粹的所謂“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東西,認識就是對這種“客觀規律”的把握;而馬克思哲學所預設的認識對象則是人的存在本身、實踐活動本身的規律,亦即“實事”的內在聯系。此事乃是人自己的事,因而其中之規律本質上是實踐活動本身的規律?!扒笫恰辈皇菍で竽欠N純粹自在的所謂“客觀規律”,而是對人的實踐活動內在聯系本身的反思。 人的存在、人的實踐活動本身就是最根本的而且唯一的“實在”。既為“實在”,就有一個需要、也能夠對之加以認識和把握的問題,也就有一個認識是否符合對象、正確地呈現對象的問題。因而作為“求是”對象的規律,也同樣表現為本質特性、客觀聯系等等,也同樣具有普遍性與必然性。但這里的“本質”,是人的存在、人的實踐活動的內在特性;這里的必然性、規律性,是人的活動內部以及不同活動之間的內在必然關聯。中國哲學中有所謂“理在事中”,強調的就是規律乃是人之“實事”中的“理”。馬克思哲學的規律論的實質其實也在于此:他對社會本質、歷史規律的揭示,實際上就是對人自身活動的本質與規律的揭示。
二是關于“真理”的問題。如上所述,嚴格說來,實事求是所求之“是”,所指的不是客觀規律,而是真理。人們通常把“真理”范疇與“規律”范疇等價看待,那是不對的?!耙幝伞笔且粋€存在論范疇,而“真理”則是一個認識論范疇。換句話說,所謂真理并非客觀規律本身,亦即并非某種客觀存在的東西,而是認識的結果,“求是”的結果。由于這種真理或“是”乃是認識更確切地說,是意識的結果,它只能是主觀性(意識)與客觀性(客觀規律)的統一。因此,我們所“求”之“是”即真理,是實踐的產物,因而在一定意義上也是作為實踐的內在要素的意識的產物。
關于這個問題,通常存在的一個誤區在于:把真理的客觀性理解為在人的實踐之外的對象的客觀性;換句話說,即看不到實踐本身的客觀性及其意識本身的客觀性。其實,實踐本身就是客觀的,在馬克思看來,甚至只有實踐才是“客觀存在”的;因此,作為實踐的內在要素,意識本身也是客觀的。在這個意義上,所謂“真理就是主觀符合客觀”的說法并不確切。如果說真理必須符合什么東西,那么這個東西只能是實踐本身。真理其實不是關于對象本身“客觀規律”的鏡像似“反映”,而是關于實踐及其內在意識規律的自返性意識,因為,所謂客觀對象及其規律也不過是實踐的內在要素。在馬克思的實踐主義存在論看來,不僅實踐、而且意識也都是一種存在論事實。如果說“實事”或實踐是存在論的全部事實,那么“是”就是在這種存在論意義上的真理。
3.求:作為一種存在論事實
實事求是,“求”是關鍵。怎樣去“求”?這不僅是個方法論問題,而同樣是一個存在論問題?!扒蟆碑斎皇且环N“認識”活動,但它本身也是人的實踐的一個內在環節,因而也具有存在論意義。根據實踐主義的觀點,任何認識都是“反思”對人自己的“實事”、即人的實踐活動本身的反思;同時,這種認識或者反思活動本身,也是人的“事”、即人的實踐活動的一個環節。
科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哲學,就是我們在“實事”中“求是”的兩種極典型的方法。自然科學是“求”實踐域內客體方面之“是”,社會科學是“求”實踐域內主體方面之“是”,哲學則是“求”實踐域內主體和客體兩個方面的整體根本之“是”。它們都具有存在論意義,從而都具有實踐性品格。
科學的目的,在于揭示關于人之“實事”即實踐活動當中的經驗層面之“是”即事實真理。經驗原則無疑是科學的第一位原則。盡管經驗原則本身在現代哲學中早已受到質疑,但我們不能不承認,它在很大程度上仍然具有普遍有效性。這就是說,經驗實證原則作為科學的根本原則,雖然在今天被發現是有限的、非絕對的,但這絲毫也不等于說它就是無效的、沒有意義的。因為從根本上看,經驗世界本身就是人的實踐活動這種“客觀實在”的一個層面,只要承認實踐活動是客觀實在的,就不能不承認經驗世界是客觀實在的??茖W就是在經驗世界范圍內“求”具有普遍性的“是”,它所揭示的就是關于經驗事實的普遍真理。但是經驗本身也是實踐的一個層面,“實踐經驗”這個常用短語充分地提示出這一點。當然,實踐并不等于經驗(6);但是,人在實踐中所求得的認識,作為其基礎的“原初給與”(the primordial given)無疑是經驗(7)。
社會科學更直接鮮明地表現出了認識作為人自身的實踐活動的內在自返性。譬如倫理學、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它們反映的無不是人的活動“實事”的內在的相互作用之“是”。其實,現代自然科學也發展到了這樣一步:那種關于純粹“自在”自然界的預設顯然已經為愈來愈多的自然科學家所拋棄,他們不再以這種純粹自然主義為預設,他們的活動越來越成為對人的活動與被觀察的對象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反思與描述。這樣一來,自然科學的人的自我反思性質也更加突顯了出來。
哲學所要反思的就是人們關于存在的觀念本身,而在馬克思的實踐主義視域中,存在本身就是實踐本身、“實事”本身。哲學所“求”之“是”,即其關于存在意義的把握,不僅統攝著關于事實的認識論問題,統攝著關于價值的評價論問題。在馬克思那里,關于人的存在之“實”的事實真理與價值真理是完全統一的。在經驗科學的范圍內,從一個事實判斷確實推不出一個價值判斷;但在馬克思實踐主義存在論的基礎,關于存在的真理與關于價值的真理是直接同一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說價值與事實在根本上是不可分,人們獲得存在觀念的同時,也就獲得了價值根據的觀念。
總而言之,“實事求是”就是:在人的生活實踐這個存在論事實中去求得具有存在論意義的真理。
注釋:
1、初見 于《漢書·河間獻王傳》:“修學好古,實事求是?!?顏師古注:“務得實事,每求真是?!焙髞砣寮?、尤其宋儒對它進行了充分的討論。
2、毛澤東:《改造我們的學習》,《毛澤東選集》第3卷,第759頁,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
3、《列寧選集》,第2卷,第142頁。
4、《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78頁。
5、美國總統林肯的名言:“government of the people,by the people,for the people”(“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出自“A Few Appropriate Remarks”,1863。
6、現今教科書中的馬克思主義實踐觀普遍帶有某種經驗主義的性質,這是一種值得檢討的傾向。
7、理性主義,例如胡塞爾現象學,以先驗意識為原初所與,只是片面地體現了科學的另外一個方面的原則:邏輯原則。但從發生學角度看,邏輯其實也是經驗的所與。
更多信息請查看哲學范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