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是當今社會使用頻率最高的詞語之一。然而,什么是技術?學術界卻是眾說紛紜,其中,許多學者認為“技術是勞動手段、生產工具和一切用以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實物”,或者“技術是物質手段與方法的總和”。前蘇聯的一些學者,還將這些觀點加在馬克思頭上。如前蘇聯的A.A庫津在《馬克思與技術問題》一文中說:“馬克思認為技術即勞動資料?!薄榜R克思認為技術實質上是人類在生產勞動中所掌握的各種活動手段?!雹龠@些說法,在國內時有所見、所聞。最近,在討論哲學中的“技術轉向”問題時有學者還定義技術哲學是“研究造物過程的哲學”,“是研究關于人的造物和用物、生產和生產的哲學問題的哲學分支”。由此看來,技術范疇是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重要問題。弄清技術概念,特別是對于深刻理解馬克思主義的技術范疇、技術觀,對于深入討論哲學研究中的“技術轉向”與技術研究中的“哲學轉向”問題,對于正確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思想和貫徹執行“加強技術創新,加速科技成果產業化”方針,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
“人們的觀念、觀點和概念,一句話,人們的意識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人們的社會關系、人們的社會存在的改變而改變”。②列寧也指出:“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動的,而是永恒運動的,相互轉化的,往返流動的;否則,它們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對概念的分析、研究,運用概念的藝術(恩格斯),始終要求研究概念的運行、它們的聯系、它們的相互轉化。”③就是說,觀點和概念是一個歷史的范疇。同樣,技術概念也是一個歷史范疇?,F代技術已經滲透到人類社會的生產、生活等各個領域,凡是人類的活動都伴有技術。于是,我們將技術分為自然技術、社會技術、思維技術和人本技術。④正如吳國盛教授指出的,“技術就是現代性的象征和標志”,“一切問題都是技術問題,而一切技術問題都不是(狹義的)‘技術’問題?!雹?/P>
在這里,我們只討論狹義的“技術”即自然技術概念的演變過程。
1.自然技術是一個歷史范疇。
觀點和概念是一個歷史范疇,就得用歷史的方法(按著客體的時間順序,按著歷史表明的具體形態,闡明客體發展的各個不同階段)來考察。我們認為:自然技術概念的演變,大致上經歷了三個階段:
古代的自然技術概念—“技巧、技能”說。
技術的歷史同人類一樣,源遠流長。人類社會是從采集狩獵時期開始的。整個農業文明時代,都是簡單(初級)的物質生產、生活方式,即以采掘、直接利用或簡單加工和消費原始資源的活動方式為主的時代。生產的初始產品保持了其直接的自然屬性。于是,在手工勞動中,主要依賴于如何獲取和簡單加工自然物質的技巧、經驗和技能,并不斷地充實而承傳給后代。正如恩格斯指出的,人猿揖別之后的漫長歲月中,“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完成了:手變得自由了,能夠不斷地獲得新的技巧,而這樣獲得的較大的靈活性便遺傳下來,一代一代地增加著……這些遺傳下來的靈巧性以愈來愈新的方式運用于新的愈來愈復雜的動作,人的手才達到這樣高度的完善。”⑥馬克思也認為,古代自然技術是人們勞動的“經驗”、“手藝”、“技巧”、“技能”和“秘訣”⑦。還說:在大工業“以前的生產階段上,范圍有限的知識和經驗是同勞動本身直接聯系在一起的,……因而整個說來從未超出制作方法的積累和范圍,這種積累是一代代加以充實的,并且是很緩慢地、一點一點地擴大的。(憑經驗掌握每一種手藝的秘密。)手和腦還沒有相互分離?!雹嘤谑?,貝爾納在《歷史上的科學》一書中把技術的起源表述為由個人所獲得而由社會保持下來的操作方法、技巧。
近代的自然技術概念——“物質手段”說或“勞動資料”說。
任何事物的發展,都是通過否定(或揚棄)而實現的。隨著技術和生產力的不斷發展,人類社會邁入了工業社會。工業社會是以開發、加工、利用自然資源(特別是能源)為主的復雜(高級)的物質性活動方式,這是對農業文明的技術范疇、技術基礎的根本變革。正如列寧指出的,“從手工場向工廠過渡,標志著技術的根本變革。這一變革推翻了幾百年積累起來的工匠手藝?!雹徇@樣,“用機器生產機器”的機器大工業第一次把巨大的自然力和科學技術“并入生產過程”,即機器生產的整個過程不是屈從于勞動者的直接技巧,而是科學技術在生產上的應用。于是,機器就成為科學技術物化的綜合體。正是這種機器的特征、機器生產的功能和原則,引起了技術觀念的變化。然而,受機械自然觀影響的人們,只看到了機器“代替勞動者而自己具有技巧和力量”、“直接的勞動則被貶低為這個過程里面一個單純的環節”⑩這個表面現象,而沒有追究其現象的本質——“從直接勞動轉移到機器、轉移到死的生產力上面的技術”(馬克思語)。因此,“物質手段”說或“勞動資料”說是機器時代的產物,也是機械唯物主義自然觀的由來和反映。
現代的自然技術概念——實踐性的知識體系。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技術從古代的主觀形態轉化為近代的客觀形態,這是歷史前進的必然。然而,當今世界已經進入了信息業社會及其知識經濟時代。信息業文明是以信息活動為主導的綜合活動方式,信息、知識不僅成為物質性活動方式得以進行的決定性因素,而且信息業將會成為社會的主導產業(猶如工業社會的制造業一樣)。顯然,信息活動的內容主要不是從事物質性活動即經濟活動,而是以發現、發明、創新一體化為基本特征的知識創新活動,即“知識和信息的生產、分配、使用(消費)”的動態過程,按照OECD的定義,這就是“知識經濟”。[11]于是,信息活動方式就從工業社會后期的服務于物質性活動的附屬地位轉變為信息業社會的主導和支配地位。因此,信息業文明時代的客觀現實,要求我們徹底改變“技術即勞動資料”這個傳統的落后的觀念。于是,我們提出“技術是利用、控制和改造自然、社會或思維的方式方法體系,即關于怎么‘做’的知識體系或實踐性的知識體系”。[12]
其實,“技術的本質特征就是知識性,屬于精神范疇,不是什么物質實體。”[13]首先,現實存在的技術,如同其他事物一樣,都是現象與本質的對立統一。工具、機器或其他設備只是技術的一種物化形態,是形于外的現象,而藏于內的本質—技術原理,制造、使用和維修的方式方法,則看不見,摸不著,只有靠理論思維才能把握。因此,科學技術研究的任務就在于“把可以看見的,僅僅是表面的運動歸結為內部的現實的運動”[14]。其次,現實的技術是知識內容與外在形式的統一。同一種內容的技術在不同的條件下表現出不同的形式、形態或不同的物質載體(人、物、電磁波等),同一種形式的技術會在不同條件下體現為不同的內容。因此,不能因為技術具有實物性的表現形式,就認為“技術是各種不同形態的物質”,甚至把技術與機器設備完全等同起來。同樣,也不能因為技術具有觀念性和實物性的兩重表現形式,就把技術定義為“觀念形態和物質手段的總和”。第三,技術,按照K·波普爾的“三個世界”理論,既不是世界1—“物理世界的實體”或客觀物質世界,也不是世界2—“精神狀態世界”或主觀精神世界,而是人類精神活動的一類產物、“世界3”—“思想內容的世界”或客觀精神世界,即技術的內容是精神的,其載體或外殼是物質的(因為科學技術同屬于世界3,我們將科學定義為“理論性的知識體系”[15],就揭示了現代科學與技術之間的關系)。第四,將技術等同于物質手段,就抹煞了技術成果與物質生產產品之間的本質區別。這樣,它既否定了技術本身,也取消了技術成果的物化過程,既否定了科技人員的腦力勞動成果,又貶低了技術在現代生產力構成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豈不是把物質手段、勞動資料視為“第一生產力”了嗎?!第五,持“技術即勞動資料”論者中的某些學者又提出“馬克思主義技術決定論”主張,那么,馬克思主義的技術觀就不成了“勞動資料決定論”、“武器決定論”了嗎?!顯然,技術不能等同于物質手段或勞動資料。第六,把技術等同于它的運用甚至是它的物質產品,或者視為“物質手段與方法的總和”,并將其作為技術哲學的研究對象,就會忽視技術及其發展過程所蘊含的豐富的哲學問題研究。于是,技術哲學就變成了設備哲學或人造物哲學。正如M.邦格指出的:“技術哲學把它的研究重點放在探討技術本身所蘊含的哲學問題以及技術過程所提出的哲學思想上”,“顯然不是從技術的產物——汽車、藥品、被治愈的病人或技術戰爭的犧牲者當中去探索”。“由于有些人把技術與它的運用甚至與它的物質產品等同起來,技術的概念方面就被輕視甚至被抹煞。(奇怪的是,不僅唯心主義哲學家而且實用主義者都忽視技術概念的豐富性,因此,不能指望他們對技術本身所蘊含的科學作出正確的闡明。)”[16]因此,技術與其物質載體是有聯系的,但絕非同一,猶如科學知識與其物質載體——紙張的關系一樣。如果是同一的話,科學不就成了研究紙張或其他物質載體的學問了嗎?!
所以,“技術即勞動資料”的觀念,在理論上是站不住腳的,在實踐上是十分有害的。
2.“實踐性的知識體系”:自然技術概念上的否定之否定。
馬克思指出:“一切發展,不管其內容如何,都可以看做一系列不同的發展階段,它們以一個否定另一個的方式彼此聯系著?!盵17]自然技術概念、觀念上的“技巧”說—“勞動資料”說—“實踐性知識體系”說就表現為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發展形式。初始形式的“技巧”說和對它的否定(“勞動資料”說)構成—對對立面,它們都包含著抽象的片面性,只有克服了這種片面性才能有進一步的發展,即對這兩種片面性的對立形式的綜合。
“技巧”、“勞動資料”和“實踐性知識”是技術的三種不同的存在形式或形態,即主觀形式、客觀形式和主客化形式(屬于K·波普爾的“世界3”)。這三種形式,在一定的條件下,可以認為是并存的。但是,從本質或生成上說,勞動資料與其他兩種形式之間又存在著因果關系。正如馬克思說的,機器、機車等等勞動資料,“都是物化的智力”;從載體來說,勞動資料只是自然技術的物質載體中的一種(樣品、機樣、模型、紙張等等也是技術的物質載體),而古代的技巧、技能的載體是人(主要是工匠),現代技術的載體主要是現實的人,其中人的知識和一些技巧、技能既可以通過文字、語言、通訊網絡等進行傳播和擴散,又可以轉移到機器、軟盤等物質手段上;從作用和地位來說,“隨著大工業的繼續發展,創造現實的財富……決定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進步或科學在生產上的應用?!币虼?,“只有資本主義生產方式才第一次使自然科學為直接的生產過程服務”,“才第一次把物質生產過程變成了科學在生產中的應用——變成運用于實踐的科學”。[18]
普列漢諾夫指出:“任何現象,發展到底,轉化為自己的對立物;但是因為新的,與第一個現象對立的現象,反過來,同樣也轉化為自己的對立物,所以,發展的第三個階段與第一個階段有形式上的類同?!盵19]“實踐性知識體系”說所肯定的是曾經被否定過的初始形式的東西,又維持和保存了第二階段的全部積極內容,并在更高的基礎上實現了綜合。因此,技術概念上的演變如其他事物一樣,也表現為前進性與回復性的統一——既不是直線,也不是循環,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與波浪式的前進運動。
總之,自然技術概念的發展所表現的是從一種質(或質態)向另一種質(或質態)的變化。這種由舊到新的變化是一個消滅和生成的過程,即新陳代謝的過程。當今社會,人類正在邁向信息業社會和知識經濟時代,還堅持“技術即勞動資料”或“各種活動手段的總和”說,顯然是落后于時代之舉。
二
1.馬克思的技術范疇。
馬克思于1873年指出:“工藝學揭示出人對自然的活動方式,人的物質生活的生產過程,從而揭示出社會關系以及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起源。”[20](這里的“工藝學”,按照德語、英語和法語的詞義,特別是其上下文的意思,學界都視為“技術”)按照馬克思的意思,技術是指人對世界(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活動方式”。這種“活動方式”,首先表現在“人對自然”的關系和“物質生活的生產過程”中,從而表現在“社會關系”方面,“以及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起源”及其產生的過程中。于是就把技術視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思維之間的中介和橋梁,即人類改造自然、社會和思維的活動方式方法。
關于技術是人對世界的“活動方式”的思想,馬克思還有一系列的論述。如他指出:勞動者和生產資料,“在彼此分離的情況下,只在可能性上是生產因素。凡是要進行生產,就必須使它們結合起來。實行這種結合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使社會結構區分為各個不同的經濟時期?!盵21]這里講的“結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除了工藝流程(自然技術)之外,顯然還包括組織管理在內的社會技術。馬克思在談到各個經濟時代的區分標志時還指出:“怎樣生產,用什么勞動資料生產”或“從工藝上比較各個不同的生產時代”[22]。馬克思強調技術是人對世界的“活動方式”,是“勞動者和生產資料”“結合的特殊的方式和方法”,是“怎樣生產”或生產“工藝”,而說什么“馬克思認為技術即勞動資料”或“各種勞動手段的總和”,顯然是一種誤解或歪曲。
馬克思明確指出:技術屬于知識范疇,“固定資本的發展表明:一般的社會知識、學問,已經在多么大的程度上變成了直接的生產力,從而社會生活過程的條件本身已經是多么大的程度上受到一般知識的控制并根據此種知識而進行改造,不但在知識的形態上,而且作為社會實踐的直接器官,作為實際生活過程的直接器官被生產出來。”[23]這就明確地指出了社會生產力中既有“知識形態”,又有實物形態的物質手段,而且后者是由前者轉變的“直接的生產力”。還指出:“直接的生產過程……就是知識的運用。”[24]因此,在工廠里勞動的工人可以“獲得某些操作方法的知識”。[25]馬克思還強調指出:技術知識是“精神生產領域”的產品。他說:“一個生產部門,例如鐵、煤、機器的生產或建筑業等的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發展部分地又可以和精神生產領域內的進步,特別是和自然科學及其應用方面的進步聯系在一起?!盵26]恩格斯也將技術發明作為“生產要素”中的一種“精神要素”,即除勞動和資本之外的“第三要素”。[27]顯然,作為“精神要素”和“精神生產”產品的技術,不是指工具、機器等物質設備。
更多信息請查看哲學范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