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考查目標
全日制攻讀碩士學位入學考試《人文地理學》考試,要求考生系統掌握人文地理學基本知識、基礎理論和基本方法,并能運用有關理論和方法分析、解決實際問題。
二、考試形式與試卷結構
(一)試卷成績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二)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三)試卷題型結構
單項選擇題: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
多項選擇題: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簡答題: 5小題,每小題10分,共50分
分析論述題:2小題,每小題 15分,共30分
三、考查范圍
一、考查目標
系統掌握人文地理學的基礎理論,主要的研究內容及其研究方法,具有正確的人生觀、生態觀、環境觀、資源觀、人口觀、可持續發展觀和全球戰略觀,并具備進行社會實踐的能力。
二、考查內容
緒 論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和任務。地理學發展簡介。人文地理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
第二節 人文地理學的學科特征及體系
第三節 人文地理學的研究方法
第四章 人類活動的中心——聚落
第一節 城市。城市的概念劃分;城市化原理、機制、發展和類型;城市職能和規模結構。城市地域結構和空間分布體系。
第二節 村落。村落的產生與發展、村落與環境的關系、村落類型、村落社區的形成與發展。
第三節 城市與區域協調發展。城市與區域相互作用的原理,及其與區域的協調發展、城市與區域相互作用的地域類型。
第五章 文化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地域文化系統的構成。文化與文化系統的概念、文化屬性與分類。
第二節 文化與地理環境的互動關系。文化與自然地理環境和社會文化環境的關系及相關的概念和原理。
第三節 地域文化系統形成和發展的時空特征。地域文化子結構。文化的擴散類型、特點和文化區的概念。
第四節 地域文化系統的綜合表現——文化景觀。文化景觀概念、特征和構成;文化系統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第五節 文化塑造地理景觀。文化的空間觀念、文化的空間觀感結構、地方感。
第七章 政治活動與地理環境
第一節 政治活動概述。 政治活動的地域體系,國家,主權及其制度,國家實力的概念。
第二節 領土、自然資源與政治。領土、自然資源條件與政治活動的關系。
第三節 文化與政治。語言、民族、民族主義、宗教、科技對政治活動的影響。國際沖突的特征及其與地理環境的關系。
第四節 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 冷戰后和當前世界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格局的特征及形成原因,中國的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背景及對策。
第八章 自然資源的利用與保護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自然資源觀。自然資源和環境資源的概念和特征;正確的自然資源觀。
第二節 世界資源問題。資源問題產生的背景、原因和表現。
第三節 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資源永續利用和保護原理,生態經濟學系統原理,市場經濟理論、資源永續利用的措施和對策。
第九章 人類面臨的環境問題
第一節 人類的環境觀。三大環境觀的理論及提出的時代背景和評價。
第二節 主要的環境問題及其類型。主要的環境問題類型及產生原因。
第三節 人類環境協調。創造新的技術形式,建立可持續發展的生活方式和加強立法。
第十章 區域發展與協調
第一節 人文地理學的區域觀。人文地理學的區域,區域的時空完備性和區域共同體。
第二節 區域發展與演變。區域發展、演變的基本問題,區域發展、演變的影響因素、演變階段及類型。
第三節 區域協調。區域發展中的人口、資源和規模問題。區域協調論、我國西部大開發的區域觀。
四、主要參考書
1. 陳慧琳主編.《人文地理學》,科學出版社第二版,2012.
2. 赫維人、潘玉君.《新人文地理學》,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2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