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碩士研究生招生考試大綱
012 管理學院
目錄
初試考試大綱 1
342 農業知識綜合四 1
950 管理學基礎 5
865 農業經濟學 7
866 管理學A 10
復試考試大綱 13
會計專業綜合(含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 13
企業管理學 19
旅游學理論與實踐 20
技術經濟學原理 22
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含財務管理基礎、公司財務、財務會計) 24
農經專業綜合 29
農村發展學 34
初試考試大綱
342 農業知識綜合四
一、考試性質
農業綜合知識四是農業推廣碩士(農村與區域發展)入學初試考試的專業基礎課程。
二、考察目標
本考試大綱依照全國農業推廣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指導委員會制定的《2012年全日制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農業知識綜合>科目命題指導意見》,力求反映農業推廣碩士專業學位的特點,科學、準確、規范地測評考生關于農村發展與管理綜合知識,具體考察涵蓋農業經濟學、農村社會學、農業政策學等課程,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相關課程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具備較強運用基本理論和方法分析、判斷和解決有關農業和農村發展的實際問題。
三、考試形式
1、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結構
農業經濟學的比例為50%-60%;
農業政策學的比例為20%-30%;
農村社會學的比例為20%-30%。
四、考試內容
(一)農業經濟學
要求考生理解和掌握農業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能夠運用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分析和解讀農業和農村中出現的經濟現象和經濟問題,并能夠跟進與理解最新的農業經濟研究進展與相關農村經濟政策。
1、農業經濟學的基本概念
農業的內涵與外延;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與作用;農業對國民經濟發展貢獻;農業與二、三產業的關系;農業生產方式概念與結構特征;農業生產方式運動的特點與基本規律;農業生產力發展的歷史階段;農業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構成及其相互作用關系。
2、農業的生產要素
農業生產要素的構成;現代農業生產要素的特點和功能;要素邊際報酬遞減規律和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農業土地的規模利用;土地資源的經濟特征;地租和農地價格的含義;土地報酬規律;農業勞動力作用;農業勞動生產率;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的、方式與途徑;農業資本運動的特點;資本對農業的重要作用;農業資本使用效益;科技進步對農業生產發展的影響、農業科學技術進步的途徑;農業科技進步的動力機制。
3、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的含義、特征、類型;家庭農場與農業規模經濟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關系;家庭農場的勞動分配及其產生的原因。
4、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概念的形成過程、內涵、動力機制;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的類型、方式及功能;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的發展歷程、發展現狀、內容結構、存在的問題。
5、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基本理論;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概念、內涵;農業合作經濟組織運行的基本原則;現階段中國農業合作經濟的基本組織形式、運行機制。
6、農業的市場化
農產品需求的概念及影響因素;恩格爾曲線、恩格爾定律;農產品需求彈性的概念及其分類;農產品供給的概念、特點及影響因素;農產品供給彈性的含義及其類型;農產品價格的形成機理、特征及影響因素;蛛網模型的三種形態及形成過程;農產品差價和比價;工農產品比價與剪刀差;農產品運銷渠道的基本類型、渠道選擇時的影響因素。
7、農產品貿易與農業保護政策
農產品貿易的基本理論;農產品貿易規則;農業保護的依據、測度方法;WTO與中國農業;我國農業保護的現狀和政策;農產品國際競爭力的內涵;提高農產品國際競爭力政策。
8、農民收入與生活消費
農民收入與消費基本概念、構成;我國農民收入不平衡與增長緩慢的現狀及深層次原因;促進農民增收的總體思路和政策措施;當前我國農民生活消費的主要特征、農民消費結構及制約因素。
9、農業產業結構與結構調整
農業產業結構一般原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演變;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目標;農業結構調整與糧食問題。
10、 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
可持續發展理論;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內涵;現行中國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面臨的主要問題、發展模式;中國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與措施。
11、農業的宏觀調控
市場失靈;政府在農業經濟管理中的職能;WTO規則下政府對農業宏觀調控的必要性;農業宏觀調控的內容;政府干預農業的手段和方法。
(二)農業政策學
掌握農業政策的實質、基本特征,農業政策對農業發展的作用,農業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了解現階段我國主要的農業政策,能夠運用政策學的理論和方法分析我國農業發展中的一些具體的農業政策問題。
1、農業政策學的基本概念
政策與政策科學;農業政策的本質與內涵;政府、市場與農業政策。
2、農業政策分析的經濟原理與方法
公共選擇理論;經濟政策動態學說;委托——代理理論;組織行為理論;農業政策與經濟福利關系;農業政策分析的方法。
3、農業政策的制定
農業政策問題內涵和特征;確定農業政策問題的方法;農業政策目標及其確定原則;農業政策手段的選擇與方案設計;農業政策方案的論證與決策。
4、農業政策的執行
農業政策執行的涵義;農業政策執行的模型;農業政策執行的影響因素;農業政策執行的基本程序。
5、農業政策的評估與調整
農業政策的評估原則;農業政策評估的基本內容;農業政策評估的常用方法;農業政策調整的含義及其內容。
6、中國主要的農業政策
農業區域結構政策;農業部門結構政策;農業經營規模結構政策;農業組織政策的目標、演變;農業組織創新的政策思路;土地問題及中國農業土地政策;農業勞動力就業和農村勞動力資源開發政策;農業科學技術政策;農產品價格和對外貿易政策;中國農業資金政策;農業可持續發展理論;貧困的概念以及中國農村扶貧政策;中國農業可持續發展政策。
(三)農村社會學
理解和掌握農村社會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理論,能夠運用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以及運用新的社會科學的研究成果分析,判斷和解決農村社會實際中出現的農村社會組織、農村社會分層及社會流動、農村社區、農村社會保障、農村教育、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城鄉一體化等問題。
1、農村社會組織
農村基層社會組織的類型與功能;中國農村基層社會組織體系的歷史變遷及 演變趨勢。
2、農村社會分層及社會流動
農村社會分層的標準;農村社會分層的結構及演變;社會流動的定義及其類型,社會流動的影響因素;農村社會流動的歷史演變。
3、農村社區
社區的基本概念;農村社區的含義與類型;農村社區的結構;農村社區發展的內涵。
4、農村社會保障
農村社會保障的含義;農村社會保障的狀況;農村社會養老保險主要內容;農村合作醫療歷程;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主要內容。
5、農村教育
農村教育的含義;農村教育的內容與功能;農村教育存在的問題;農村教育發展目標;農村教育發展的主要保障措施。
6、農村工業化和農村城鎮化
農村工業化的內涵;中國農村工業化的模式及特征;農村城鎮化的內涵;農村城鎮化機制;小城鎮建設。
7、城鄉一體化
城鄉一體化含義及理論;我國城鄉關系演變及特征;城鄉一體化發展對策;城鄉一體發展和新農村建設的關系。
五、是否需使用計算器
否。
950 管理學基礎
一、考試性質
管理學基礎是工商管理學科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基礎課程。具體適用于包括會計學(專業代碼120201)、企業管理(專業代碼120202)、旅游管理(專業代碼120203)、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代碼120204)、財務管理(專業代碼1202Z1)等五個專業。
二、考察目標
本考試大綱的制定力求反映工商管理學科碩士學位的特點,科學、準確、規范地測評考生管理學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具體考察考生對管理基本理論、管理主要職能的掌握與運用,為國家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具有較強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的高級管理專業人才。
三、考試形式
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試卷結構:簡答60%,論述40%。
四、考試內容
(一)管理學理論
1.管理綜述
管理活動起源、管理職能與性質、管理者角色與技能、管理學對象與方法
2.管理思想流變
中國傳統管理思想、西方傳統管理思想、西方現代管理思想變遷、中國現代管理思想變遷
3.管理原理
管理原理特征、系統原理、人本原理、責任原理、效益原理
4.管理道德與社會責任
企業倫理道德、道德觀、道德管理特征及其影響因素、改善企業道德途徑、企業社會責任
5.管理方法
管理方法論、管理的法律方法、管理的行政方法、管理的經濟方法、管理的教育方法、管理的技術方法
(二)管理職能
1.決策
決策內涵、決策類型與特點、決策理論、決策過程與影響因素、決策方法
2.計劃
計劃內涵與性質、計劃類型、計劃編制過程、計劃實施
3. 組織
組織設計、人員配備、組織力量整合、組織變革與組織文化
4. 領導
領導性質和作用、領導集體、領導方式及其理論、領導藝術
5.激勵
激勵性質、激勵理論、激勵實務
6. 溝通
組織中的溝通、溝通障礙及其克服、沖突與談判
7.控制
管理信息及其開發、控制原理、控制過程、控制方法
8. 創新
管理創新職能、企業技術創新、企業組織創新
五、是否需使用計算器
否。
865 農業經濟學
一、考試性質
農業經濟學是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基礎課程。
二、考察目標
本考試大綱的制定力求反映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學位特點,科學、準確、規范地測評考生農業經濟學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農業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理論體系,了解農業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初步形成分析農業經濟問題的能力。
本考試旨在三個層次上測試考生對農業經濟學等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能力。三個層次的基本要求分別為:
1、理解記憶:對農業經濟學基本概念,基礎知識記憶方面的考核;
2、分析判斷:用農業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分析判斷某一具體觀點和問題;
3、綜合運用: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初步分析具體實踐問題。
三、考試形式
1、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結構
客觀題 10%-30%;
主觀題 70%-90%。
四、考試內容
(一)農業經濟學導論
農業的部門特點,農業與國民經濟的關系;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研究農業經濟學的指導思想與方法,農業經濟學的使命;農業生產方式;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的基本理論。
(二)農業生產要素及其配置
農業的生產要素
農業生產要素的構成,邊際產品遞減規律和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農業土地的集約經營和規模利用,地租及農地價格的經濟解釋;農業勞動生產率及農業勞動力的流動;農業資本;農業技術進步。
農業生產關系結構
農業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農業中的經營制度;農業中的分配關系;農業企業制度與產權制度。
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概念;家庭農場與農業規模經濟、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關系,家庭農場的分工協作等若干理論;外國家庭農場;中國家庭農場。
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社會化服務理論的內容;農業企業專業化和農藝過程專業化;農業的地區專業化和綜合發展;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及其借鑒意義。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內涵、產生原因、特征、基本原則、類型與條件;農業合作經濟基本理論;農業合作社原則與合作制;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范式及其經驗
農業中多種企業組織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
企業組織的分類,農業中的公司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類型及發展的關鍵因素。
(三)農產品市場
農產品的需求與供給
農產品需求的概念、特點、函數、曲線及影響因素;農產品供給的概念、特點、函數、曲線及影響因素。
農產品的市場與價格形成
農產品價格的形成;農產品價格的特征及影響因素;農產品運銷含義、意義和渠道;農產品市場的概述,分類;各類農產品市場的功能和作用;糧食市場和畜產品市場。
農業關聯產業
農業關聯產業的概念;農業關聯產業的發展;我國農業關聯產業部門現狀。
農產品貿易與農業保護政策
農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農業的國際化;農產品進出口貿易;農產品貿易的基本理論,貿易規則;農業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農業保護,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四)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農業現代化
農業發展階段及其特點;農業現代的內容、特征;改造傳統農業;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農業的宏觀調控
農業宏觀調控的必然性;農業宏觀調控的目標;農業宏觀調控的手段。
農民收入與生活消費
農民收入及其不平衡性;農民收入的經濟理論與政策;我國的農民收入問題;農民的生活消費。
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
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可持續發展與人口理論;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中國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模式選擇和戰略措施。
五、是否需使用計算器
否。
866 管理學A
一、考試性質
管理學A是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專業基礎課程。
二、考察目標
本考試大綱的制定力求反映農村與區域發展專業學位的特點,科學、準確、規范地測評考生管理學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具體考察考生對管理學基本原理, 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激勵、溝通、控制等職能管理,以及管理創新等方面的了解與掌握。為國家培養具有管理思維及實踐精神的全面綜合性人才。
本考試旨從三個方面對考生提出要求:
1、正確認識管理學的研究任務及其研究對象,全面了解管理學的體系、結構,對管理學有一個總體的認識。
2、掌握管理學的基本職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學科發展的新理論與新思想。
3、緊密聯系實際,學會分析案例,解決實際問題,把學科理論的學習融入對管理活動實踐的研究和認識之中,切實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考試形式
1、試卷滿分及考試時間
本試卷滿分為150分,考試時間為180分鐘
2、答題方式
答題方式為閉卷、筆試。
3、試卷結構
客觀題 10%-30%;
主觀題 70%-90%。
四、考試內容
(一)管理學概述
1、管理、管理者與組織
管理的含義;管理二重性;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者的分類和角色;管理者的責任;系統;系統方法;組織與環境;企業與企業道德;組織的道德與社會責任。
2、管理學的形成
管理實踐、管理思想、管理理論三者之間的關系;管理學形成階段的劃分;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及實踐;古典管理理論;人際關系學說與行為科學;行為科學的主要理論等。
(二)計劃職能
1、計劃職能概述
計劃的含義和內容;計劃工作的原理;計劃的基本特征、種類和步驟;目標的含義和性質;目標管理的過程;目標管理的優缺點;預測的含義和作用;預測的步驟;預測的種類和程序;德爾菲法的要點;影響預測準確度的因素等。
2、戰略與戰略管理
戰略管理的過程;戰略分析;戰略的制定等。
3、決策
決策的含義、類型和特征;決策的程序;決策方法的分類;群體決策;計量決策方法的優缺點;主觀決策方法的優缺點等。
(三)組織職能
1、組織概述
組織的含義和內容;管理寬度與組織層次;影響管理寬度的因素;確定組織寬度的方法;劃分部門的方法;組織中的職位設計等。
2、部門劃分和組織結構類型
部門化;組織結構的基本類型;團隊的類型和特點;影響組織結構選擇的因素等。
3、職權配置
權利與職權;集權與分權;分權制與集權制的特點;影響集權和分權程度的因素;董事會的職能;職權的分化——直線和參謀等。
4、人員配備工作
人員配備的含義和過程;人員配備的重要性;人員配備的原理;人員的選拔;人員的考評;人員的培訓與發展等。
5、組織變革與發展
組織變革;組織發展等。
(四)領導職能
1、領導職能概述
領導的含義和作用;領導與管理;領導的原理和要求;領導權變理論;管理方格理論;領導者領導理論和藝術的主要內容等。
2、溝通
溝通的含義和類型;溝通的目的和作用;溝通的表現形式;有效溝通的原則等。
3、激勵
激勵與人性假設;激勵理論的分類及再分類;主要的激勵理論;強化的類型;激勵的方式。
(五)控制職能
1、控制職能概述
控制的含義;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一般控制與管理控制的異同;控制工作的步驟;控制標準的類型;控制過程的反饋;控制工作的關鍵等;
2、控制工作的類型和原理
現場控制、反饋控制、前饋控制、直接控制、間接控制等控制類型的含義;控制控制工作的原理;控制工作的要求。
3、控制的技術和方法
預算的概念;預算的作用和種類;預算的不足及改進方法等;組織績效的綜合控制等; 其他傳統的控制方法。
五、是否需使用計算器
否。
復試考試大綱
會計專業綜合(含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
一、考試性質
會計專業綜合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課程。
二、考察目標
本考試旨在具體考察考生對財務會計、財務管理、審計學的基本理論、方法、技術等核心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能力,具體要求分別為:
1、熟悉記憶: 對理論、方法和技術知識層面的考核。
2、分析與運用: 運用所學的理論、方法和技術來綜合分析具體實踐問題。
三、考試形式
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2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
試卷結構:財務會計部分占40%;財務管理部分占30%;審計學部分占30%。
四、考試內容
一、 財務會計
(一)總論
1、會計要素
2、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3、財務報告的內容和目標
(二)存貨
1、存貨的確認條件
2、存貨初始計量的核算
3、存貨期末計量的核算
4、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
(三)固定資產
1、固定資產的確認條件
2、固定資產初始計量的核算
3、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核算
4、固定資產處置的核算
5、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四)投資性房地產
1、投資性房地產的特征和范圍
2、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條件
3、投資性房地產初始計量的核算
4、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的核算
5、投資性房地產處置的核算
(五)長期股權投資
1、以非企業合并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的確定
2、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核算
3、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核算
4、長期股權投資處置的核算
5、長期股權投資的減值
6、長期股權投資后續計量方法的轉換
(六)無形資產
1、無形資產的確認條件
2、無形資產初始計量的核算
3、研究與開發支出的確認條件
4、無形資產的攤銷
5、無形資產處置的核算
(七)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1、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認定
2、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核算
(八)資產減值
1、資產可收回金額的計量方法
2、資產減值損失的確定原則
(九)金融資產
1、金融資產的特征和分類
2、金融資產初始計量的核算
3、金融資產后續計量的核算
(十)流動負債
1、短期借款
2、應付票據與應付賬款
3、應付職工薪酬
4、應交稅費
5、其他應付款與預收賬款
(十一)長期負債及借款費用
1、長期借款會計處理
2、承租人對融資租賃的會計處理
3、應付債券的會計處理
4、可轉換債券
5、債務重組
6、預計負債
7、借款費用資本化
(十二)所有者權益
1、實收資本 或股本
2、資本公積
3、其他綜合收益
4、庫存股
5、留存收益
(十三)收入
1、銷售商品收入的確認和計量
2、提供勞務收入的確認和計量
3、現金折扣、商業折扣的處理
(十四)所得稅
1、資產計稅基礎的確定
2、負債計稅基礎的確定
3、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確定
4、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
5、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計量
(十五)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會計變更與差錯更正
1、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
2、會計變更
3、會計差錯更正
二、財務管理
(一)財務管理的基本問題
1、財務管理的產生與發展
2、財務管理的內容與職能
3、財務管理的目標及原則
4、財務管理的環境
(二)財務管理的基本價值觀念
1、貨幣時間價值
2、風險價值
(三)籌資問題
1、資金需要量的確定
2、籌資渠道與籌資方式
3、資本成本與資本結構
(四)資本預算
1、資本預算與企業價值
2、資本預算中現金流量的估算
3、資本預算評價方法
(五)營運資金管理
1、營運資金管理政策
2、流動資產管理
3、流動負債管理
(六)支付政策
1、公司利潤的形成及其分配
2、股利分配理論與政策
3、股利的支付程序與方式
4、股票回購與股票分割
三、審計學
1、注冊會計師審計職業特點
注冊會計師審計的起源與發展;注冊會計師審計的性質。
2、注冊會計師法律責任
注冊會計師的法律環境;中國注冊會計師的法律責任。
3、注冊會計師協會會員職業道德守則
職業道德基本原則和概念框架;注冊會計師對職業道德概念框架的具體運用;非執業會員對職業道德概念框架的運用;審計業務對獨立性的要求。
4、審計目標
財務報表審計總體目標與審計工作前提;認定與具體審計目標;審計過程與審計目標的實現。
5、審計計劃
初步業務活動;總體審計策略和具體審計計劃;審計重要性。
6、審計證據
審計證據的性質;獲取審計證據的審計程序;函證;分析程序。
7、審計抽樣
審計抽樣的基本概念;審計抽樣的基本原理和步驟。
8、審計工作底稿
審計工作底稿概述;審計工作底稿的格式、要素和范圍;審計工作底稿的歸檔。
9、風險評估
風險評估概述;風險評估程序、信息來源以及項目組內部的討論;了解被審計單位及其環境;了解被審計單位的內部控制;評估重大錯報風險。
10、風險應對
針對財務報表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總體應對措施;針對認定層次重大錯報風險的進一步審計程序;控制測試;實質性程序。
11、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審計
銷售與收款循環的特點;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內部控制和控制測試;銷售與收款循環的實質性程序。
12、采購與付款循環的審計
采購與付款循環的特點;采購與付款循環的內部控制和控制測試;采購與付款循環的實質性程序。
13、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審計
生產與存貨循環的特點;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內部控制和控制測試;生產與存貨循環的實質性程序。
14、貨幣資金的審計
貨幣資金審計概念;庫存現金審計;銀行存款審計。
15、完成審計工作
完成審計工作概述;考慮持續經營假設;或有事項;期后事項。
16、審計報告
審計報告概述;審計意見的形成和審計報告的類型;審計報告的基本內容;非標準審計報告;比較信息;含有已審計財務報表的文件中的其他信息。
17、質量控制制度
質量控制制度的目標和對業務質量承擔的領導責任;相關職業道德要求;客戶關系和具體業務的接受和保持;人力資源;業務執行;監控。
五、是否需使用計算器
允許攜帶無存儲功能的計算器
企業管理學
一、考試性質
企業管理學是企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課程。
二、考察目標
本考試大綱旨在對考生企業管理方面的理論基礎進行考核,主要考察考生對企業戰略管理、人力資源管理、市場營銷管理、生產運作管理、物流與供應鏈管理、創新與創業管理等管理理論的掌握程度,要求考生能夠系統理解企業管理的理論知識,能夠合理運用企業管理相關理論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
三、考試形式
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試卷結構:概念題20-30%,簡答題40-50%,論述題20-30%
四、考試內容
(1)企業及其管理:企業的本質、特征及其類型;企業管理與一般管理的區別;企業管理的主要職能與主要內容;國內外企業管理理論演變及其異同比較。
(2)企業戰略管理:企業戰略及其特征;企業戰略的構成要素;企業戰略的層次;企業戰略管理的原則與過程;企業外部環境分析;企業內部條件分析;競爭戰略與競爭優勢;成長戰略與發展模式;戰略實施、戰略控制與戰略變革。
(3)人力資源管理:人力資源與人力資本;人力資源管理與人事管理的區別;人力資源規劃的過程和內容;人員招聘;員工培訓;績效評估;薪酬管理。
(4)市場營銷管理:市場調查與預測;市場細分與目標市場;產品策略、價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銷策略等營銷組合策略的特點與構成;顧客關系管理。
(5)生產運作管理:生產過程組織與設計;生產計劃與控制;生產運作流程;生產計劃組織;設備管理與控制;柔性制造系統;大規模定制與生產運作。
(6)質量管理:質量管理及其發展;全面質量管理;質量管理的常用方法;質量管理體系標準與質量認證;制造業企業與服務業企業質量控制的常用工具。
(7)物流與供應鏈管理:物流的概念及物流管理的基礎理論;物流管理的作用與任務;以信息為基礎的企業物流系統;庫存控制的主要策略;供應鏈與供應鏈管理;供應鏈管理與物流管理的比較;供應鏈戰略管理的內容、重點及過程。
(8)創新與創業管理:創新與創業;創業管理過程;新企業創建及管理;公司內部創業與企業家精神;企業文化建設與管理;業務流程再造與組織變革。
五、是否需使用計算器
否。
旅游學理論與實踐
一、考試性質
旅游學理論與實踐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課程。
二、考察目標
本考試大綱的制定力求反映旅游管理專業碩士學位的特點,科學、準確、規范地測評考生旅游宏觀與微觀管理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具體考察考生對旅游管理基本理論、旅游產業管理的掌握與運用,為國家培養具有良好職業道德和職業素養、具有較強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能力的高層次、應用型、復合型的旅游管理專業人才。
三、考試形式
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試卷結構:論述(100%)(4-5題)
四、考試內容
(一)旅游學理論
1.旅游本質
旅游本質與特征、旅游內涵與類型、旅游現象歷史變遷
2.旅游活動構成要素
旅游者、旅游資源、旅游產品、旅游業
3.旅游動機與需求
旅游發生的心理動因、旅游需求、旅游決策過程
4.旅游體驗
旅游體驗的意義、旅游觀賞、旅游交往、旅游消費
5.旅游流
旅游流含義與特征、旅游流形成和運動模型、國內外旅游流態勢
6.旅游效應
旅游效應內涵與類型、旅游經濟效應、旅游環境效應、旅游社會文化效應
7.旅游容量
旅游容量內涵與類型、旅游容量測定、可持續旅游發展
(二)旅游管理實踐
1.旅游資源管理
旅游資源管理概述、自然旅游資源開發及管理、人文旅游資源開發及管理
2.旅游規劃與管理理論
旅游規劃概述、旅游規劃理論基礎、旅游地生態系統與環境經濟學理論解析、旅游規劃內容與研究過程
3.旅游文化管理
旅游文化管理綜述、旅游文化與文化旅游、旅游文化管理理論基礎、目的地旅游文化與管理、旅游者文化類型與特征、旅游企業文化與可持續發展
4.旅游經濟
旅游經濟概述、中國旅游經濟分析、國外旅游經濟現狀、旅游經濟展望
5.飯店管理
飯店管理理論基礎、飯店戰略管理、飯店營銷管理、飯店服務質量管理
6.我國旅行社業的現狀與未來走勢
我國旅行社業現狀、我國旅行社業與發達國家差距、我國旅行社分工體系及其演進方向、發展我國旅行社業對策
7.導游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
新時期導游員基本素質及導游工作趨勢展望、導游人力資源開發、導游隊伍建設與管理
8.旅游市場營銷管理
旅游市場及其營銷、旅游市場營銷環境分析、旅游市場細分與目標市場選擇與定位、旅游產品及開發管理、旅游市場營銷策略、旅游市場營銷管理
五、是否需使用計算器
否。
技術經濟學原理
一、考試性質
技術經濟學原理是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入學的復試考試課程。
二、考察目標
本考試大綱根據技術經濟及管理專業學術型碩士研究生的培養要求,考核考生運用技術經濟原理與方法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了解考生對于技術經濟基本理論及其方法體系的掌握程度。
三、考試形式
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試卷結構:概念題20%,簡答題40%,論述題40%。
四、考試內容
1.技術方案的現金流量
現金流的構成;現金流量及現金流量圖;現金流量的分類;現金流量的等值換算等。
2.資金的時間價值
資金時間價值的決定因素;利息和利息率;名義利率與實際利率;連續復利等。
3.不確定性分析
風險與不確定性的含義;不確定性產生的原因;不確定性分析的方法與程序;盈虧平衡分析;敏感性分析;概率分析等。
4.技術方案的經濟分析方法
技術方案經濟分析的基本方法;時間性指標分析法;價值性指標分析法;比率性指標分析法;經濟評價指標的關系及選擇等。
5.技術方案的經濟性比較與選擇
技術方案比較的原則;技術方案之間的關系及分類;互斥方案的經濟比較與選擇;收益相同(或未知)互斥方案的經濟比較與選擇等。
6.技術方案的風險分析與控制
技術方案的風險分析的一般方法;技術方案的風險預測與控制等。
7.技術方案的財務評價
財務評價的內涵;改擴建和技改項目的財務評價;項目財務評價安全等。
8.技術方案的國民經濟評價
國民經濟評價的內涵;國民經濟評價效益與費用的識別;國民經濟評價的指標體系等。
五、是否需使用計算器
否。
財務管理專業綜合(含財務管理基礎、公司財務、財務會計)
一、考試性質
財務管理專業綜合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課程。
二、考察目標
本考試旨在測評考生財務管理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具體考察考生對財務管理基礎理論、公司財務、財務會計知識的掌握與運用能力。具體要求分別為:
1、熟悉記憶和正確理解: 對基礎理論與基礎方法的記憶方面的考核,對基礎范疇及其演進過程理解的考核。
2、計算、分析和論證: 用公司財務學理論與方法,計算、分析和論證企業籌資決策、投資決策、資產定價等現實問題;運用正確的財務管理、財務會計原理和方法,計算和分析具體的財務指標和經濟活動。
3、綜合運用和討論: 運用所學的財務管理、財務會計理論和方法,綜合分析和解決具體實踐問題或案例問題。
三、考試形式
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20分,考試時間為150分鐘。
試卷結構:
財務管理基礎部分占30%;公司財務部分占40%;財務會計部分占30%。
四、考試內容
一、財務管理基礎
1、財務管理的起源與發展
貨幣、資本、價值和不確定性等基礎范疇的產生;我國與歐美國家對財務學概念的表述及其發展,財務管理的主要理論和方法;財務機構設置與財務經理的職責等。
2、財務系統與財務管理方法
財務系統、財務機構與財務功能;財務工具;財務預測;財務決策;財務計劃;財務分析;財務控制。
3、時間價值與凈現值
離散時間價值的原理和計算方法;連續時間價值的原理和計算方法。凈現值方法。
4、資本成本與籌資方法
資本成本的原理、特征和類別;籌資方式;籌資渠道;有價證券的作用等
5、投資原理與決策方法
投資的種類和方式;評價投資決策的財務指標及其計算方法。項目投資決策與組合投資決策的財務評價規則。
6、成本與收益分析比較方法
成本原理和應用;成本控制;成本決策;收益原理和應用;利潤分配方法;股利政策;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的財務操作等。
7、財務參與公司治理的基本原理
公司所有權與公司控制權;公司董事會與公司經營管理層;股份有限公司的性質與股權;其他生產要素資本參與公司所有權治理問題等。
8、跨國公司財務管理基本問題
公司財務與稅收管轄權;公司財務與外幣結算;公司財務與物價水平變動;幣值變動與公司財務等。
二、公司財務
1、公司財務報告分析
公司財務報表的指標計算和分析;公司財務年報與公司財務戰略的關聯性;財務報表與未來財務活動的預測等。
2、資本結構決策與財務杠桿分析
資本結構MM定理的理解;米勒模型與資本結構理論的應用;資本結構決策方法的應用;財務杠桿的測算和分析;營業杠桿的測算和分析;股權結構;債務到期結構;其他財務工具對資本成本的影響;資本結構案例分析等。
3、投資決策與資本預算
在確定情況下的投資決策;項目投資決策理論的改進;實物期權在投資決策中的應用;資產組合投資理論和方法的應用;在不確定情況下的資本預算與多期間資本預算;投資決策案例分析等。
4、資產定價
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應用;套利定價理論的應用;期權定價模型的應用;其他資本資產定價模型的基本原理及其應用等。
5、公司治理與公司兼并重組
公司重組和控制;公司并購活動的理論與證明;公司治理與股權變動等。
三、財務會計
(一)總論
1、會計要素
2、會計信息質量要求
3、財務報告的內容和目標
(二)存貨
1、存貨的確認條件
2、存貨初始計量的核算
3、存貨期末計量的核算
4、存貨發出的計價方法
(三)固定資產
1、固定資產的確認條件
2、固定資產初始計量的核算
3、固定資產后續支出的核算
4、固定資產處置的核算
5、固定資產折舊方法
(四)投資性房地產
1、投資性房地產的特征和范圍
2、投資性房地產的確認條件
3、投資性房地產初始計量的核算
4、投資性房地產后續計量的核算
5、投資性房地產處置的核算
(五)長期股權投資
1、以非企業合并方式取得的長期股權投資初始投資成本的確定
2、長期股權投資成本法核算
3、長期股權投資權益法核算
4、長期股權投資處置的核算
5、長期股權投資的減值
6、長期股權投資后續計量方法的轉換
(六)無形資產
1、無形資產的確認條件
2、無形資產初始計量的核算
3、研究與開發支出的確認條件
4、無形資產的攤銷
5、無形資產處置的核算
(七)非貨幣性資產交換
1、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認定
2、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的核算
(八)資產減值
1、資產可收回金額的計量方法
2、資產減值損失的確定原則
(九)金融資產
1、金融資產的特征和分類
2、金融資產初始計量的核算
3、金融資產后續計量的核算
(十)流動負債
1、短期借款
2、應付票據與應付賬款
3、應付職工薪酬
4、應交稅費
5、其他應付款與預收賬款
(十一)長期負債及借款費用
1、長期借款會計處理
2、承租人對融資租賃的會計處理
3、應付債券的會計處理
4、可轉換債券
5、債務重組
6、預計負債
7、借款費用資本化
(十二)所有者權益
1、實收資本 或股本
2、資本公積
3、其他綜合收益
4、庫存股
5、留存收益
(十三)收入
1、銷售商品收入的確認和計量
2、提供勞務收入的確認和計量
3、現金折扣、商業折扣的處理
(十四)所得稅
1、資產計稅基礎的確定
2、負債計稅基礎的確定
3、應納稅暫時性差異和可抵扣暫時性差異的確定
4、遞延所得稅資產和遞延所得稅負債的確認
5、所得稅費用的確認和計量
(十五)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會計變更與差錯更正
1、資產負債表日后事項
2、會計變更
3、會計差錯更正
五、是否需使用計算器
允許攜帶無存儲功能的計算器。
農經專業綜合
《管理學》部分
一、考試性質
農經專業綜合《管理學》部分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課程。
二、考察目標
本考試大綱的制定力求科學、準確、規范地測評考生管理學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具體考察考生對管理學基本原理, 決策、計劃、組織、領導、激勵、溝通、控制等職能管理,以及管理創新等方面的了解與掌握。為國家培養具有管理思維及實踐精神的全面綜合性人才。
本考試旨從三個方面對考生提出要求:
1、正確認識管理學的研究任務及其研究對象,全面了解管理學的體系、結構,對管理學有一個總體的認識。
2、掌握管理學的基本職能、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了解學科發展的新理論與新思想。
3、緊密聯系實際,學會分析案例,解決實際問題,把學科理論的學習融入對管理活動實踐的研究和認識之中,切實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考試形式
農經專業綜合(含:管理學、農業經濟學)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試卷結構:論述題(100%)
四、考試內容
(一)管理學概述
1、管理、管理者與組織
管理的含義;管理二重性;管理的基本特征;管理者的分類和角色;管理者的責任;系統;系統方法;組織與環境;企業與企業道德;組織的道德與社會責任。
2、管理學的形成
管理實踐、管理思想、管理理論三者之間的關系;管理學形成階段的劃分;中外早期的管理思想及實踐;古典管理理論;人際關系學說與行為科學;行為科學的主要理論等。
(二)計劃職能
1、計劃職能概述
計劃的含義和內容;計劃工作的原理;計劃的基本特征、種類和步驟;目標的含義和性質;目標管理的過程;目標管理的優缺點;預測的含義和作用;預測的步驟;預測的種類和程序;德爾菲法的要點;影響預測準確度的因素等。
2、戰略與戰略管理
戰略管理的過程;戰略分析;戰略的制定等。
3、決策
決策的含義、類型和特征;決策的程序;決策方法的分類;群體決策;計量決策方法的優缺點;主觀決策方法的優缺點等。
(三)組織職能
1、組織概述
組織的含義和內容;管理寬度與組織層次;影響管理寬度的因素;確定組織寬度的方法;劃分部門的方法;組織中的職位設計等。
2、部門劃分和組織結構類型
部門化;組織結構的基本類型;團隊的類型和特點;影響組織結構選擇的因素等。
3、職權配置
權利與職權;集權與分權;分權制與集權制的特點;影響集權和分權程度的因素;董事會的職能;職權的分化——直線和參謀等。
4、人員配備工作
人員配備的含義和過程;人員配備的重要性;人員配備的原理;人員的選拔;人員的考評;人員的培訓與發展等。
5、組織變革與發展
組織變革;組織發展等。
(四)領導職能
1、領導職能概述
領導的含義和作用;領導與管理;領導的原理和要求;領導權變理論;管理方格理論;領導者領導理論和藝術的主要內容等。
2、溝通
溝通的含義和類型;溝通的目的和作用;溝通的表現形式;有效溝通的原則等。
3、激勵
激勵與人性假設;激勵理論的分類及再分類;主要的激勵理論;強化的類型;激勵的方式。
(五)控制職能
1、控制職能概述
控制的含義;控制工作的重要性;一般控制與管理控制的異同;控制工作的步驟;控制標準的類型;控制過程的反饋;控制工作的關鍵等;
2、控制工作的類型和原理
現場控制、反饋控制、前饋控制、直接控制、間接控制等控制類型的含義;控制控制工作的原理;控制工作的要求。
3、控制的技術和方法
預算的概念;預算的作用和種類;預算的不足及改進方法等;組織績效的綜合控制等; 其他傳統的控制方法。
五、是否需使用計算器
否
《農業經濟學》部分
一、考試性質
農經專業綜合《農業經濟學》部分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課程。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課程。
二、考察目標
本考試大綱的制定力求反映農業經濟管理專業的學位特點,科學、準確、規范地測評考生農業經濟學的基本素質和綜合能力,要求考生掌握農業經濟學的基本概念、理論體系,了解農業經濟學的基礎知識,初步形成分析農業經濟問題的能力。
本考試旨在三個層次上測試考生對農業經濟學等知識掌握的程度和運用能力。三個層次的基本要求分別為:
1、理解記憶: 對農業經濟學基本概念,基礎知識記憶方面的考核。
2、分析判斷: 用農業經濟學的相關理論分析判斷某一具體觀點和問題;
3、綜合運用: 運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初步分析具體實踐問題。
三、考試形式
農經專業綜合(含:管理學、農業經濟學)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試卷結構:論述題(100%)
四、考試內容
(一)農業經濟學導論
農業的部門特點,農業與國民經濟的關系;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研究農業經濟學的指導思想與方法,農業經濟學的使命;農業生產方式;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的基本理論。
(二)農業生產要素及其配置
1、農業的生產要素
農業生產要素的構成,邊際產品遞減規律和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農業土地的集約經營和規模利用,地租及農地價格的經濟解釋;農業勞動生產率及農業勞動力的流動;農業資本;農業技術進步。
2、農業生產關系結構
農業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農業中的經營制度;農業中的分配關系;農業企業制度與產權制度。
3、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概念;家庭農場與農業規模經濟、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關系,家庭農場的分工協作等若干理論;外國家庭農場;中國家庭農場。
4、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社會化服務理論的內容;農業企業專業化和農藝過程專業化;農業的地區專業化和綜合發展;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及其借鑒意義。
5、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內涵、產生原因、特征、基本原則、類型與條件;農業合作經濟基本理論;農業合作社原則與合作制;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范式及其經驗
6、農業中多種企業組織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
企業組織的分類,農業中的公司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類型及發展的關鍵因素。
(三)農產品市場
1、農產品的需求與供給
農產品需求的概念、特點、函數、曲線及影響因素;農產品供給的概念、特點、函數、曲線及影響因素。
2、農產品的市場與價格形成
農產品價格的形成;農產品價格的特征及影響因素;農產品運銷含義、意義和渠道;農產品市場的概述,分類;各類農產品市場的功能和作用;糧食市場和畜產品市場。
3、農業關聯產業
農業關聯產業的概念;農業關聯產業的發展;我國農業關聯產業部門現狀。
4、農產品貿易與農業保護政策
農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農業的國際化;農產品進出口貿易;農產品貿易的基本理論,貿易規則;農業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農業保護,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四)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農業現代化
農業發展階段及其特點;農業現代的內容、特征;改造傳統農業;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2、農業的宏觀調控
農業宏觀調控的必然性;農業宏觀調控的目標;農業宏觀調控的手段。
3、農民收入與生活消費
農民收入及其不平衡性;農民收入的經濟理論與政策;我國的農民收入問題;農民的生活消費。
4、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
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可持續發展與人口理論;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中國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模式選擇和戰略措施。
五、是否需使用計算器
否。
農村發展學
一、考試性質
農村發展學是管理學院碩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的復試課程。
二、考察目標
《農村發展學》考試目的是測試考生對農村區域發展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的掌握程度和應用相關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具體考察考生對現代發展理念和研究方法的掌握,能夠運用農村發展學的基本知識解釋農村中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并能夠判斷和提出解決有關農村發展的實際問題的對策。
三、考試形式
本考試為閉卷考試,滿分為100分,考試時間為120分鐘。
試卷結構:論述題(100%)
四、考試內容
(一)農業經濟
農業的部門特點,農業與國民經濟的關系;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對象與任務,研究農業經濟學的指導思想與方法,農業經濟學的使命;農業生產方式;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農業的基本理論。
(二)農業生產要素及其配置
1.農業的生產要素
農業生產要素的構成,邊際產品遞減規律和邊際技術替代率遞減規律;農業土地的集約經營和規模利用,地租及農地價格的經濟解釋;農業勞動生產率及農業勞動力的流動;農業資本;農業技術進步。
2.農業生產關系結構
農業中的生產資料所有制;農業中的經營制度;農業中的分配關系;農業企業制度與產權制度。
3.家庭農場
家庭農場概念;家庭農場與農業規模經濟、土地適度規模經營的關系,家庭農場的分工協作等若干理論;外國家庭農場;中國家庭農場。
4.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
農業社會化服務理論的內容;農業企業專業化和農藝過程專業化;農業的地區專業化和綜合發展;我國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國外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及其借鑒意義。
5.農業合作經濟組織
農業合作經濟組織的內涵、產生原因、特征、基本原則、類型與條件;農業合作經濟基本理論;農業合作社原則與合作制;其他國家或地區的農業合作經濟組織范式及其經驗
6.農業中多種企業組織和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
企業組織的分類,農業中的公司制;農業產業化經營組織的類型及發展的關鍵因素。
(三)農產品市場
1、農產品的需求與供給
農產品需求的概念、特點、函數、曲線及影響因素;農產品供給的概念、特點、函數、曲線及影響因素。
2.農產品的市場與價格形成
農產品價格的形成;農產品價格的特征及影響因素;農產品運銷含義、意義和渠道;農產品市場的概述,分類;各類農產品市場的功能和作用;糧食市場和畜產品市場。
3.農業關聯產業
農業關聯產業的概念;農業關聯產業的發展;我國農業關聯產業部門現狀。
4.農產品貿易與農業保護政策
農業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農業的國際化;農產品進出口貿易;農產品貿易的基本理論,貿易規則;農業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農業保護,我國農產品貿易的發展。
(四)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1、農業現代化
農業發展階段及其特點;農業現代的內容、特征;改造傳統農業;中國的農業現代化進程。
2、農業的宏觀調控
農業宏觀調控的必然性;農業宏觀調控的目標;農業宏觀調控的手段。
3.農民收入與生活消費
農民收入及其不平衡性;農民收入的經濟理論與政策;我國的農民收入問題;農民的生活消費。
4.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
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基本理論;可持續發展與人口理論;可持續發展與資源、環境問題;中國農業與農村可持續發展的問題、模式選擇和戰略措施。
(五)發展學
1、發展學與農村發展學
發展的內涵;發展觀及其歷史演變;農村發展學的研究對象和研究框架。
2、區域發展的基礎理論
區域的概念和特征;社區與農村社區的概念、類型和結構;劉易斯兩部門剩余勞動模型;低水平陷阱論;大推進論;梯度推進理論;增長極理論;中心一外圍論; “區域成長”理論;區域發展戰略的概念;中國區域發展戰略。
3、農村發展學的基礎理論
人本發展理論內涵與模型;人本發展理論模型的內容;貧困與反貧困的概念;貧困程度測量方法;貧困與反貧困的基礎理論;可持續發展的定義;農村可持續發展理論基礎;農村可持續發展系統影響因素;參與式發展理論興起的歷史背景;參與式發展理論的內涵與原則;農民參與式農村發展的特點和步驟。
4、增加農民收入與農村產業發展
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增收的階段性與結構性變化;影響農民人均收入的因素;增加農民人均收入的基本對策;農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原因。
5、農村人力資源開發與農村發展
農村人力資源的含義和特點;農村勞動力轉移與擴大就業;擴大農村就業措施;統籌城鄉勞動力就業與農村發展。
6、農村土地資源與農村發展
土地的屬性;我國農村土地資源利用現狀;農村土地產權制度;我國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存在的問題。
7、 農村財政金融制度改革與農村發展
財政與金融內涵、我國農村財政制度改革主要障礙因素;農村金融的主要形式和對農村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農村公共產品特征;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制度變遷和農村公共產品供給的現狀。
8、農村推廣體系改革與農村發展
現代農業、傳統農業等的概念;農業技術進步特征與動力機制;農業技術進步的基本途徑和內容;中國農業推廣體系存在問題及改革對策。
9、國內外現代農村發展模式
農村發展模式的基本要素;發達國家農村發展模式;現階段中國農村發展模式創新;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農村發展模式上的區別。
五、是否需使用計算器
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