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破壞了生態平衡就會使人類社會受到到自然規律的懲罰,這說明()。
A.地理環境決定社會的發展
B.人類對自然規律是無能為力的
C.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有重要影響
D.人和自然界存在著不可調和的矛盾或對立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馬克思歷史唯物主義認為,社會存在是社會物質條件的總和,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生活條件。社會存在包括地理環境、人口因素和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其中,地理環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必要前提,可以加速或延緩社會歷史的發展。“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存在和發展具有不同影響,如沙漠地帶和江南水鄉的社會發展有顯著不同。但是,這種作用并不是決定性的。A項夸大了地理環境的重要性,故說法錯誤。B項僅承認了自然規律的客觀性,卻否認了人在自然規律面前的主觀能動性,說法錯誤。D項夸大了人和自然界之間的矛盾和對立,忽略了二者的統一,說法錯誤。本題題干強調了人們在實踐活動中遵循規律、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而生態環境屬于社會存在范疇,題干表明生態環境即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有重要作用,C說法正確。故本題答案選C。
2.“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這是()。
A.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
B.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觀點
C.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的觀點
D.客觀唯心主義的觀點
【答案】A。中公教育解析:在唯物主義哲學的發展史上,根據對物質認識的廣度和深度的不同,可以將分為古代樸素唯物主義、近代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馬克思主義哲學。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中的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物質是標志客觀實在的哲學范疇,它不依賴于人的意識并能為人的意識所反映,客觀實在性是其唯一特性。故本題答案選A。
3.規律的客觀性體現在()。
A.是不可認識的
B.是不可利用的
C.是沒有主觀意志參與的
D.是可以認識、利用,又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
【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規律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本質的、必然的、穩定的聯系,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由此可見,規律具有客觀性,人們不能創造規律、也不能消滅規律。但是,人們可以通過發揮主觀能動性來認識、利用規律為自己服務。因此,A、B、C說法錯誤。故本題答案選D。
4.請指出下列哪個屬于政治上層建筑的范疇()。
A.哲學B.道德
C.政治法律觀點D.政治法律制度
【答案】D。中公教育解析: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認為,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之上政治法律制度、社會意識形態及設施,可以分為思想上層建筑和政治上層建筑。其中,政治上層建筑包括政治法律制度、軍隊、警察、監獄、法庭、政治部門等設施。思想上層建筑即占統治地位的意識形態,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哲學、宗教、藝術等觀點體系。國家政權是上層建筑的核心。因此,D符合題意,A、B、C屬于思想上層建筑。故本題答案選D。
5.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是實踐基礎上的()。
A.同一性和斗爭性的統一
B.斗爭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C.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
D.革命性和實踐性的統一
【答案】C。中公教育解析:實踐的觀點是馬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基本的觀點是認識和改造世界的強大武器。馬克思主義哲學區別于其他科學的最重要最根本的特征在于它的實踐性。馬克思主義哲學第一次在實踐的基礎上實現了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統一、第一次實現了唯物辯證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有機統一、實現了實踐基礎上科學性和革命性的統一。馬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引入自己的哲學框架中,創立了科學的哲學體系,經受實踐的反復檢驗,并用來指導人類解放自己、改變世界,具有科學性和革命性,這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本質特征。故本題答案選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