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的事業單位考試,給定資料的篇幅在幾千字左右,而需要我們作答的題目,要么是限定了幾百字作答空間的非作文題目,要么需要完成一篇1000字左右的議論文。這些題目的字數相較于給定資料的幾千字,就如九牛一毛,即便是一些考生知道要從材料中挖掘、摘抄,面對巨量的材料信息也是無從下手。
所以,利用社會熱點與理論政策、高效概括總結材料內容的能力就變得十分關鍵。
材料篇幅雖然長,但其中不少字數貢獻給了案例故事的講述,而這類案例類文字也是最令考生頭疼的地方——想要摘抄卻感到無從下筆。其實,只要考生將自身所了解、積淀的社會熱點與理論政策,與相應的故事案例做好聯系,就能夠用抽象的、表達簡約的理論概括案例故事。如下面一段材料:
2016年高考,徐玉玉以568分的成績被南京郵電大學錄取。19日下午4點30分左右,她接到了一通陌生電話,對方聲稱有一筆2600元助學金要發放給她。在這通陌生電話之前,徐玉玉曾接到過教育部門發放助學金的通知。“18日,女兒接到了教育部門的電話,讓她辦理了助學金的相關手續,說錢過幾天就能發下來。”徐玉玉的母親李自云告訴記者,由于前一天接到的教育部門電話是真的,所以當時他們并沒有懷疑這個電話的真偽。按照對方要求,徐玉玉將準備交學費的9900元打入了騙子提供的賬號……發現被騙后,徐玉玉萬分難過,當晚就和家人去派出所報了案。在回家的路上,徐玉玉突然暈厥,不省人事,雖經醫院全力搶救,但仍沒能挽回她18歲的生命。
在這樣一段情節極強、很能調動人情緒的故事敘述中,考生極容易覺得每一個細節都是重點,都能夠凸顯女孩兒的不幸、犯罪分子的狡詐與無德無信,在概括時便出現了無法取舍、不得核心要領的尷尬。但如果有考生了解到社會熱點中存在“網絡詐騙”這樣的信息,就能夠將案例故事與之聯系,明確這則案例出現的必要就是為了舉例說明“網絡詐騙危害巨大”這個事實,從而實現簡潔明了地概括這段材料。
當然,如果有考生能夠聯系到李克強總理幾次三番提到的“提升社會治理能力”、“社會治理創新”與“依法治國”,這樣的理論政策,那么就會更有深度地對給定資料進行總結:面對當前網絡詐騙現象頻發的現狀,只有政府創新社會治理、遵照依法治國原則,進行打擊,才能保證悲劇不再發生。
事業單位考試中的寫作科目,是公務員考試中申論科目的“兄弟”。事業單位寫作考試的試卷也如公務員考試的申論科目一樣,由給定資料和題目兩部分組成。在考場上,考生如果能夠做到活用材料,就可以易如反掌地獲得寫作考試的高分,從而順利成“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