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建設與發展歷程:
暨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源于1984年教育部和國務院僑務辦公室聯合發文批準成立的暨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是我國最早的專業從事生物材料與醫療器械研究與產品開發的研究機構。作為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生物材料分會的掛靠單位,暨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曾連續十一屆舉辦全國生物材料學術會議。先后開發研制成功球囊擴張導管、隱形眼鏡及護理液、醫用硅橡膠導管、新型腹膜透析管及其配套連接裝置、單向擴張皮膚軟組織擴張器、中耳通氣引流管、硅凝膠疤痕平、鼻出血氣囊止血器、面部及人工乳房植入體、生物陶瓷和膠原軟組織填充材料等新型醫用產品,產生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影響力。1986年暨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獲得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資質,1991年建立了生物醫學工程中試基地,1999年獲準建設了廣東省高校生物材料重點實驗室,并于同年成為國家長江學者特聘崗位設點單位。2000年,在暨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的基礎上成立了暨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設立生物醫學工程本科專業,成立生物醫學工程實驗教學中心,同年獲評為生物醫學工程省級重點學科,成為系所合一的教學科研單位。2001年暨南大學生物醫學工程系獲生物醫學工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003年獲生物醫學工程工程碩士授權點,2006年成立生物醫學工程實驗教學中心,2007年建設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2008年建立211生物材料分析測試平臺,2011年啟動卓越未來科學家本科生培養計劃,2012年獲批珠江學者設崗學科,2013年獲批廣東省重點學科——攀峰學科,2014年獲批建設校級生物醫學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至今累計培養本科生400多名,碩士生近300名,博士生70多名。
專業簡況:
生物醫學工程系擁有本科實驗教學實驗室1075平方米,2015年獲批廣東省生物醫學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建設有醫學物理、醫學電子、虛擬儀器、生物材料合成制備、生物材料加工工藝、生物化學、細胞培養、儀器分析、分子生物學、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等十個大型綜合性實驗室,教學設備800多臺套,價值1100多萬元??蒲袑嶒炇?00平方米,研究設備300多臺,價值2000多萬元。大型先進儀器設備包括激光拉曼散射光譜儀、激光粒度分析儀、顯微操縱系統、多維顯微鏡、動態熱機械分析儀、液相色譜儀、流變儀、差示掃描量熱分析儀、熱重分析儀、氣體透過性測定儀、紅外光譜儀、紫外光譜儀、電子拉力機、倒置熒光顯微鏡、醫用導管擠出機、注塑機等等。
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面向生物醫學工程、材料科學與工程、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應用化學、藥學五個專業本科生及研究生,開設實驗課程23門,開設實驗207個,年均實驗教學人時數超過25000。同時接納學生從事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挑戰杯項目、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等相關實驗研究。
中心專職教師30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12人,18人擁有博士學位,11人具有海外留學經歷。
中心還作為研究生培養和教師科研基地及對外服務窗口。目前實驗中心建立了嚴格的管理體系,實行平臺化運作模式和規范化管理。專業定位:
生物醫學工程專業定位是依托現有學科平臺,實現資源優化和整合,大力挖掘和發揮中心在生物材料、醫療器械、醫學物理、藥物載體等方面的科研與實驗教學優勢,大力開展這些專業領域的新技術、新方法、新實驗項目的教學改革研究。在綜合各個層次實驗內容的基礎上,建立相關內容融合、貫通和滲透,形成相互聯系的實驗教學課程新體系。促進學生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理論、實踐、創新能力全面提高。培養能在生物醫學工程相關學科等相關領域從事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與科技管理工作,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適應地方經濟與社會發展需要的高級應用型人才。建設目標為教學裝備精良、實驗設施齊備、教師隊伍齊整、教材與培養方案先進、運作規范、管理一流、特色明顯的生物醫學工程名牌專業。教學成果:
根據生物醫學工程專業特點和學科發展趨勢、社會需求情況,全面修訂教學大綱,理順實驗實踐教學思路,建設形成包括實驗教學中心、科研平臺、實習實踐基地三位一體的專業實踐教學新模式,強化素質訓練與專業技能提升。
1.學生科研能力顯著提升
從本科生入學開始,全面實行導師制度,參照研究生培養模式,進行系統的專業技能與科研基本能力訓練,做到本科學生在學期間至少參與一項大學生創新工程項目或導師科研項目,接受科研環境的熏陶,與國際先進教育理念接軌。
以學生為主體,先后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工程項目6項,省級11項,校級40多項,挑戰杯項目40多項,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10多項,累計參與學生人數近400人次,獲得省級校級獎勵20多項。本科生發表科研論文10多篇,特別是2012級本科生林倩明同學在本學科國際權威期刊Biomaterials發表研究論文,影響因子8.12。本科生累計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
2.實踐教學改革與實踐教學模式創新
制定實踐教學培養方案,全面加強實踐教學在整個教學體系中的比重,實踐教學學分達到全部應修學分的25%以上。
實驗課程模塊化,將全部專業實驗課程劃分為三大模塊:生物材料模塊、醫學物理模塊、生物化學模塊。優化實驗教學內容,強調內容科學性、系統性、連貫性,由淺入深,從點到面,從基礎到綜合,使學生系統掌握專業實踐技能,提高競爭能力。
3.實踐教學基地建設成績顯著
多方整合資源,加強與行業協會、重點企業的合作,先后建設多個實踐教育基地,包括暨南大學-冠昊生物實踐基地、暨南大學-香港藝美達集團實踐基地、暨南大學-百合醫療實踐基地、暨南大學-廣州科甫實踐基地、廣東假肢廠實踐基地等,搭建生物醫學工程實踐教學平臺,為學生深入了解企業生產實際、提高動手能力、掌握先進技術、熟悉生產工藝流程、拓展知識面、增強專業認同度打下扎實基礎。
4.卓越系友
1)徐國風教授
2)林冬青
教研成果:
近年來,中心在教學科研領域取得豐碩成果。先后組織出版《醫學物理學》、《無機生物材料學》、《生物化學過程工程學》、《生物化學實驗設計與實踐》、《生物醫用水凝膠》、《生物醫學工程學進展》等專著。2012年建設“生物材料學”校級精品課程;2007年獲批校級教改項目一項;2012年獲批廣東省教育學會教改項目一項,校級教改項目一項;2014年獲批校級教改項目1項。2013年獲批學校教材建設項目《生物醫學工程學進展》;2014年獲批學校教材建設項目《生物材料測試分析方法》。
我系教師近五年累計承擔國家級項目22項,經費1022萬;承擔省部級項目53項,經費1464萬;承擔廳局級項目10項,經費300萬;承擔區級及橫向19項,經費449萬。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0項,國際PCT專利2項。累計發表SCI研究論文167篇,其中國際頂級權威期刊如Biomaterials,Journalofcontrolledrelease,Small,NanoLetters,PLoSOne,ACTABIOMATERIALIA,SoftMaterials,Carbon,BiosensorsandBioelectronics等SCI-1區論文30多篇,在國內外產生較大學術影響力,2013年我校工程學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學科。交流與合作:
我系十分重視學術交流與合作,先后與麻省理工學院、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日本會津大學、國立新加坡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西澳大利亞大學、香港醫療器械工程師協會等建立密切合作關系。
中心先后聘請廣東冠昊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長首席科學家徐國風教授,生物材料國家重點實驗室顧忠偉教授、軍事醫學科學院王常勇教授、西澳大利亞大學徐家科教授、會津大學陳文西教授、國立新加坡大學Seeram教授作為中心客座教授。
建設發展思路:
到2020年,本科生生均教學科研儀器設備金額達到15000元以上,基礎課教學實驗常規儀器配置做到一人一套。實驗教學專職人員高級職稱比例達到30%以上,中青年實驗技術人員具有博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爭取開設30門左右的實驗教學課程。規范建制管理,強化平臺建設,重點建設一個交叉型創新實驗平臺,爭取申報國家級生物醫學工程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及廣東省名牌專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