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型社會是以學習求發展、全民學習和終身學習的社會。這一概念的雛形是由美國學者赫欽斯提出的。1968年他在《學習化社會》一書中提出的學習化社會理想,浸透著他古典自由主義的文化精神,是對當時教育上國家主義、功利主義和科學主義等現代資本主義文化價值取向的批判性回應。
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發表了《學會生存》的報告,采納了赫欽斯這一概念,并將其作為教育革新的“根本方向”。較之赫欽斯對學習化社會的理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的理解更加緊密地與社會現實結合在一起,體現了強烈的現實主義精神。1986年,著名教育學者胡森的《再論學習型社會》,將“終身學習”看成是繼續教育的一個主題,以應對現代社會的急劇變化、人口從農村到城市的大規模流動、失業以及“知識爆炸”等帶來的挑戰。這些論述進一步提升了學習型社會概念在教育理論研究、教育政策和教育實踐方面的影響力。這種從教育與變革社會的關系出發來看待終身教育、終身學習和學習型社會的思想,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1996年發表的《教育—財富蘊藏其中》一書中再次得到強調,認為終身教育是適應職業生活和個人發展的節奏和階段的條件。該書還使用了胡森所創制的“教育社會”的概念,突出每個人的個人生活和社會生活都有要學的東西和要做的事情,強調現代教育傳播手段、職業生活、丈化與娛樂活動的教育潛力,暢想“每一個人輪流當教員和學員”。
1998年,蘭森教授在《處在學習型社會》一書中,將學習型社會的基本內涵概括為四個方面:學習型社會是一個需要了解其自身特點和變化規律的社會,一個需要了解其教育方式的社會,一個全員參與學習的社會,一個學會民主地改變學習條件的社會。他認為,學習型社會就是一個快速改變的社會,他把學習型社會作為一種社會形態來看待,這個觀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20世紀末對學習型社會的新認識。
5.下列對“教育社會”特點的理解,不正確的一項是
A.社會能夠滿足每個人為適應生活而不斷學習以充實自己的需求。
B.每個人都可以當教員,但首先需要當學員。
C.學習可以通過各種非傳統的教育方式進行。
D.現代教育傳播手段、文化娛樂活動等發揮出比以往更大的教育作用。
[答案與提示]
6.不同時期對“學習型社會”的認識,下列表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A.1968年,《學習化社會》一書提出的“學習化社會”的理想,包含著對當時教育上的現代資本主義文化價值取向的批判。
B.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委員會在《學會生存》的報告中,把對學習型社會的認識和社會現實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C.1986年,胡森從教育理論研究和教育實踐等方面認識學習型社會,將繼續教育的主題歸結為終身學習。
D.199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采用胡森的“教育社會”的概念,強調學習型社會應利用多樣化的教育手段,促進人的終身學習。
[答案與提示]
7.下列對本文內容的理解分析,正確的一項是
A.赫欽斯以古典自由主義的文化精神提出學習化社會的理想,對社會現實采取超然的態度。
B.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1世紀教育委員會鑒于當時的教育未能與社會相結合,從而提倡教育革新。
C.胡森面對“知識爆炸”等對社會的挑戰,提出要以終身教育的理念來指導社會變革。
D.蘭森認為學習型社會是一種新的社會形態,把對學習型社會的認識提升到一個新高度。
[答案與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