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領域概述
化學工程(430117)是研究化學工業和其他工業過程中所進行的化學過程與物理過程共同規律與應用技術的工程領域,它以化學工程學科為指導,基礎理論與工程應用相結合,涉及產品研制、工藝開發、過程設計、系統模擬、裝備強化、操作控制、環境保護、生產管理等內容。深圳大學化學工程領域具有雄厚的教學和科研實力,現有教授19人,副教授24人;擁有2個深圳市重點實驗室;近年來在石化、高分子材料、應用化學等行業的一些關鍵技術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2、培養方向與培養目標
化學工程領域主要培養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應用化學、材料化工、化學工程管理六個方向的復合型專業技術人才。要求學生掌握化學工程領域扎實的基礎理論和寬廣的專業知識,掌握解決化學工程問題的先進技術方法和現代化技術手段,熟悉化學工程領域的現狀和發展趨勢,具有進行化學工程領域技術開發的能力和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具備獨立擔負化學工程領域技術或工程管理的工作能力。掌握一門外語,能夠熟練閱讀本領域的科技資料與文獻。
3、研究范圍
根據化學工程類企業的特征,化學工程領域的覆蓋面包括:化學工程、化學工藝、生物化工、應用化學、材料化工等化工行業。
根據工程技術人員的工作性質,化學工程領域的覆蓋面包括:產品研制、工藝開發、設備強化、技術改造、質量監測、分析測試、環境保護、企業管理及引進裝置的消化和吸收等。
4、課程設置
學位課程:所學專業的基礎理論性必修課程,適用于各個研究方向;
非學位課程:分必修課程/環節和選修課程兩部分。選修課突出專業特色,重在拓寬研究生的知識面,促進研究方向及學科的交叉;
學分分配:碩士研究生課程學習實行學分制,應修滿的學分總數為28學分。其中,學位課程17學分(平均≥75分),非學位課程11學分(其中必修環節4學分,選修課程不少于7學分)。
基礎課:政治理論、外語、高等工程數學、計算機在化工中的應用等。
技術基礎課:科技文獻查閱及寫作、化工技術經濟等。
專業課:根據研究方向需要確定。包括晶體化學、有機-無機復合材料化學、聚合物結構與性能、現代食品分離技術等。
5、學位論文的形式和內容
(一)、本領域工程碩士研究生須具備的科研能力與水平的基本要求(列出可以證明科研能力與水平的標志):
1. 工程碩士專業學位論文選題應直接來源于工程或生產實際,具有明確的生產背景和應用價值,有一定的技術難度、先進性和工作量,能體現作者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和生產實際問題的能力。
2. 學位論文應為化學工程技術設計或新工藝、新設備、新產品,論文形式為設計、論文或綜合報告,要求行文流暢、表達規范。
(二)、學位論文的基本標準(包括學術水平和工作量要求):
1. 學位論文應著重綜合運用科學理論、方法和技術手段解決工程和生產問題的能力,解決工程實際問題的新思想、新方法和新進展;提出的新工藝、新技術和新設計應具有先進性和實用性,并具有一定的應用價值。
2. 工程碩士論文應具備一定的工作量。
6、主要研究領域如下:
(1)功能高分子材料的創新技術開發和產業化
(2)有機無機雜化功能涂層材料
(3)環境工程
(4)食品工程
(5)無機材料合成化學
(6)生物材料的開發和應用研究
7、培養特點
項目培養:直接參與校企合作的技術研發項目,包括承擔的政府項目和企業委托項目。
交流探討:邀請企業相關人員,交流生產中的技術問題及相關解決方案。
課程教學:專業基礎課由產學研工作的教授講授,理論聯系實際。工業專家講授專業課程的實際結合。
走出學校:參加國內外學術產業結合的研討會,參與高交會的項目演示和工業生產實際問題的采集。
走進工廠:不定期奔赴企業生產一線,感受專業生產的情景,積累生產和技術的問題,體會解決工藝、技術問題的特點。
中試及產業化:配合教授,進行項目的中試生產,設計新技術的工藝,在工廠現場進行產業化的工作。
注重發揮多學科交叉的優勢,以產學研結合的教授為領導,進行交叉滲透,將理論與實踐、應用緊密結合,培養學生的技術和工程能力。
8、主要教授的介紹
羅仲寬教授
博士,中國硅酸鹽學會溶膠凝膠分會副理事長,浙江大學兼職教授。2006及2008兩屆中國溶膠-凝膠學術研討會暨國際論壇的執行主席,現作為大會執行主席正在籌備組織國際溶膠凝膠協會的2011年第十六屆國際溶膠凝膠大會。主要從事化學功能薄膜涂層材料,有機無機復合的溶膠凝膠涂層制備和納米材料等研究。主持的研究項目有十一五國家支撐項目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 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深港圈創新計劃,市國際合作項目,國家總裝項目,及多項橫向項目等。獲得浙江省、中國科學院、廣東省、深圳市等多項科技進步獎。在Thin Solid Films, J. Non-Cryst. Solids,無機材料學報等刊物上發表了70篇研究論文,其中被SCI收錄近40篇。發明專利受理或授權15項,已在納米材料制備、無機納米涂層及有機無機納米復合涂層等領域積累了多年的研究成果和經驗。
劉劍洪教授
1983年于國防科技大學獲學士學位,1986年于成都科技大學獲碩士學位, 1989年于復旦大學獲博士學位?,F為深圳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院長,深圳市功能高分子重點實驗室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功能性碳材料、高分子/無機功能復合材料、含能材料計算化學等。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3項、深圳市科技進步獎3項,獲深圳市青年科技獎和政府津貼。發表學術論文200多篇,其中SCI收錄80多篇;出版專著2部;申請或獲得國家發明專利10多項。
張培新教授
2000年在美國霍普金斯(Johns-Hopkins)大學化學工程系從事博士后研究工作,現為深圳大學化學與化工學院教授,博士,西安建筑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先后主持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5項)、遼寧省科學技術基金、廣東省自然科學基金、廣東省高等學校自然科學研究重點項目、深圳市科技計劃項目等課題18項,作為主要成員還承擔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973”項目子課題、教育部科學技術研究重點項目等10多項課題。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三等獎2項,廣西高??萍歼M步獎二等獎1項,廣西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一等獎1次。申請國家發明專利4項,通過省級成果鑒定3項。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如《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A》、《Journal of Material Research》、《物理學報》等發表論文140多篇,其中被SCI收錄50多篇,EI收錄40多篇。
洪偉良教授
碩士生導師。1978年3月—1982年1月就讀于廣州中山大學,1995年8月至今在深圳大學任教。研究方向,納米材料、催化劑、配位化學和有機合成等。目前在研主持項目有:973項目“高能固體推進劑能量預示及優化設計系統研究”、國防科工委基礎研究項目“高性能復合催化劑的制備及應用研究”、總裝備部預研基金項目“高性能燃燒催化劑的合成及其在固體推進劑中的催化作用”等四項。有一項研究成果通過廣東省科技廳成果鑒定;獲廣東省科技進步獎二等獎(第一完成人)和三等獎各一項、深圳市市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第一完成人)和二等獎各一項;通過廣東省科技廳鑒定的成果一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項。在《化學學報》、《高等學?;瘜W學報》、《Analytica Chimica Acta》、《無機化學》、《無機材料學報》、《應用化學》、《推進技術》、《火炸藥學報》等國內外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有16多篇被SCI收錄,有10篇被EI收錄。
聯系方式:
邵老師:0755-26534421
Email: shaoyr77@sz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