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次重點:
一:黨的中心工作p69
答: 什么是目前時期的主要矛盾,也就是目前時期全黨和全國人民所必須解決的主要穩獲中心任務,由于三中全會決定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來,世界上已
上已經解決了。
二:社會主義主要矛盾p70
答: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生產之間的矛盾。
三: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p70
答:1978年召開黨十三大,系統闡述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并對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作出明確地概括。這就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是它的簡明概括)
四:核心;主體p71
答: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經濟建設基本路線的核心和主體,改革開放為經濟建設提供動力,四項基本原則為經濟建設和改革開放提供政治保證。
五:*正確處理好改革,發展,穩定的關系(簡)p76-77
答:1,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改革,發展,穩定,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進的。發展是硬道理,是目的,我們要緊緊抓住這個中心,集中精力把我國國民經濟搞上去,任何時候都不能動搖。改革開放是推動發展的動力,是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由之路,發展與改革是社會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的基礎。而社會穩定是發展經濟和順利進行改革必不可少的條件,是發展和改革的錢。沒有穩定的社會環境,一切都無從談起。所以,奢華改革,擴大開放,促進國民經濟和社會的全面發展,必須進一步鞏固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保持社會穩定。
2,我們黨確定的“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擴大開放,促進發展,保持穩定”的基本方針是完全正確地。我們要始終遵循這個方針,根據不同時期的具體情況,統觀全局,精心謀劃,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協調統一起來,在改革和發展中保持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3,保持安定團結的社會政治局面,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第一,結合新的歷史條件,大力加強和改進對人民群眾的思想政治工作,并積極運用經濟、行政和法律等手段,及時妥善的處理好人民內部矛盾。防止矛盾激化;第二,始終警惕國際國內敵對勢力的滲透、顛覆和分裂活動;第三,嚴厲打擊破壞社會秩序、市場秩序和危害社會安定的各種犯罪活動, 加強社會治安,創造良好的社會治安環境。
六:黨十五大提出的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綱領:p78
答:1,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經濟,就是在社會主義條件下發展市場經濟,不斷解放和發展生產力。
2,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就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人民當家作主的基礎上,依法治國,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
3,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就是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公民為目標,發展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
第四章 重點:
一: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發展戰略目標、步驟、特點。p84-88
答:1,戰略目標: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
2,黨的十三大報告提出,戰略“分三步走”。第一步,實現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一番,解決人民的溫飽問題。第二步,到20世紀末,使國民生產總值再增長一倍,人民生活達到小康水平。第三步,到21世紀中葉,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較富裕,基本實現現代化。全國人大八屆四次會議把第二步中的國民生產總值改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翻。
3,戰略特點:第一,注重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發展。它是經濟,政治,文化三位一共同發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戰略。
第二,以人民利益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它特 別注重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戰略的每一步都提出有關人民生活水平的目標。
第三,既堅持實事
求是,又具有雄心壯志。
二:為何大力發展農業?p89
答:1,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它的基礎作用主要表現在:農業是人類的衣食之源,生存之本;農產品是輕工業的重要原料、重要出口商品;又是工業品的主要市場;農業發展能為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發展提供勞動力等。
2,農業直接關系到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價穩定,社會安定。我國絕大多數人口在農村,農業生產的發展直接關系廣大農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直接關系到20世紀末能否達到小康水平;農產品又是城鄉人民的生活必需品。
3,我國農業生產相對落后,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最薄弱的環節,它已經很難支撐國民經濟其他部門的快速發展。
4,農業生產的發展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現代化建設,社會穩定的基礎,并最終決定著國民經濟其他各部門的發展的規模和速度,使能否時間現代化戰略目標的關鍵。
三,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要意義p93
答:1,有利于建立和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有利于加快經濟發展,提高國民經濟素質和綜合國力。
3,有利于擴大就業,緩解我國就業壓力。
4,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實現小康。
四,地區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意義和遵循的原則和戰略p94-95
答:意義:1,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整個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條件。只有發揮各地區的特點和優勢,充分利用各地區的自然資源,人力資源,物質技術條件加速地區經濟發展,從而才能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
2,地區經濟的發展可以使各地更好的互相補充,互相協作,協調發展,發揮國民經濟的整體優勢。
3,地區經濟協調發展是我國消滅貧困,使全國各族人民的生活達到小康水平,最終實現共同富裕的必不可少的條件。
4,加快不發達地區,特別是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的發展,對于保持社會安定,加強民族團結,鞏固國防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原則:通州規劃、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分工合作、協調發展。
戰略: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逐步實現共同富裕的地區經濟梯次推進的戰略構想。
五:經濟工作要按照經濟規律辦事。p98-99
答:1,一切都要從實際出發。社會主義建設,定規劃,辦事情,都要從實際出發。我們既要積極努力,又要量力而行,充分考慮客觀實際的可能性。
2,勇于探索。在實踐中探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現代化縣設的客觀規律。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大膽地試,大膽地闖;同時又必須從實際出發,實事求是,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不斷地總結經驗教訓,在學習中,實踐中摸索。
3,沖籌兼顧,正確處理各種比例關系,我們必須按照統籌的原則來調節各種利益的相互關系,安排好各種比例關系。
4,鼓實勁,不鼓虛勁。鼓實勁就是實事求是,真抓實干,講究實效;不鼓虛勁就是反對好大喜功,搞形式主義,說大話、空話、甚至弄虛作假。
5,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培養能按經濟規律辦事的人。用經濟方法管理經濟,就是要尊重市場經濟的規律,運用市場機制來廣麗經濟,絕不能按照“長官意志”或依*行政命令瞎指揮。這樣就必須培養一批能按經濟規律辦事的人,向懂行的人、專家學習,向外國先進管理方法學習。
六:速度、比例、效益是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三個重要因素p102-103
答:它們是辯證的統一關系,是互為條件,互相促進,但也會產生矛盾。速度是前提;比例是實現經濟發展,提高經濟效益的重要條件;經濟效益是中心。當三者發生矛盾時,必須服從經濟效益,必須始終把經濟效益作為全部經濟工作的中心。因為:第一,提高經濟效益可以緩解我國人口多,資源相對不足,資金嚴重短缺的矛盾;第二,提高經濟效益能夠整加供給,緩解供需矛盾;第三,提高經濟效益能夠加速工業化,現代化進程,增強我國的經濟實力,縮
小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
七:經濟增長方式種類;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要求;轉變意義p103-104
答:a.兩種:粗放型增長方式,是指生產要素質量不變的情況下,單純依*生產要需的大量投入和擴張,通過擴張大生產場地,添加機器設備,增多勞動力等等來實現經濟的增長。這種增長方式實質就是以數量的增長和速度為中心。
集約型增長方式,是依*生產要素質量和使用效率的提高,以及生產要需的優化組合,通過技術進步、提高勞動者素質和增加資金、設備、原材料的利用率等等來實現經濟的增長。這種增將方式實質就是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經濟效益俄日中心。
b.兩個具有全局意義的根本性轉變:一是經濟體制從創痛的計劃經濟體制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莊變,二是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 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
c.實現經濟增長方式轉變的基本要求是:從主要依*增加投入,鋪新攤子,追求數量, 轉到主要依*科技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上來,轉到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的軌道上來。
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轉向集約型同鄧小平一貫反對片面追求產值,產量的增長,經濟發展要依*科學技術,講究經濟效益的思想是一致的。
d.轉變主要意義:一,可以節省資金和消耗,提高資金和資源的利用率,從而緩解我國經濟發展同資源不足,資金嚴重短缺的矛盾。 二,可以提高消費品的質量和檔次,增加消費品的品種, 適應社會需求結構變化的需要,更好的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
三,可以減少對資源的浪費,保護生態環境,有利于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的小虎協調, 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可以促進科技進步,優化產品結構提高產品質量,降低生產成本,增強參與國際競爭的能力。
八:理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與科教興國的關系。p105-107
答:a.鄧小平依據我國國情提出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包含著豐富的內涵,具體內容:
1,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起第一位的變革作用。現代科學技術已經廣泛滲透到哦經濟活動中,舌頭到社會生產的各個環節,成為推動經濟發展的決定性因素,成為經濟發展的重要的變革力量。
2,科學技術在生產力諸要素中起著第一文的作用。它自身不但直接體現生產力,而且它作用于其他諸要素,比如提高勞動者的素質,促進生產工具和生產工藝的進步,擴大了勞動對象的來源和種類,從而成為推動社會生產力的重要力量。
3,現代科學是管理日趨現代化、科學化??茖W技術與經濟廣發皆個,使得管理成為生產力的重要范疇??茖W、技術、管理并成為現代經濟發展的三個重要因素。
4,高科技在知識經濟中的作用更加突出?,F在知識經濟正撲面而來,知識經濟是以知識為基礎的經濟,這種經濟直接依賴于知識和細細的市場、創波使用。它以智力資源和無形資產為第一要素,以高技術產業為支柱,以高技術產品和通過信息產生的新知識為主要消費對象。因此發展高科技并使其他產業化,是推動生產力和經濟發展,迎接知識經濟時代的根本途徑
b. 科教興國是指全面落實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思想,堅持教育為本。要把科技和教育擺在經濟盛會發展的重要位置,爭搶國家的科技實力即向現實生產力轉化的能力,提高全民族的科技文化素質,把經濟建生轉移到依*科學技術進步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軌道上來,加速實現國家的繁榮昌盛。
c.實施科教興國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加快科技進步
2,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
3,尊重知識,尊重
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