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我院碩士研究生調劑工作已經開始,熱忱歡迎廣大優秀考生向我院申請調劑?,F將申請調劑相關事宜公布如下:
一、先進制造工程學院簡介
重慶郵電大學是國家布點設立并重點建設的幾所郵電高校之一,是工業和信息化部與重慶市共建的一所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在信息通信領域具有重要影響的高水平教學研究型大學。
建校伊始,1959年,學校即設立郵電機械教研組并開辦實習工廠。歷經60余年的發展,先后設置了機械制圖教研室、郵政工程系、自動化學院機械教研室等機構。2007年起開始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招收本科生,在“機械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專業招收碩士研究生。
2014年,學校為突出信息技術學科的特色和優勢,適應信息化與工業化融合發展,面向“中國制造2025”和“工業4.0”為國家培養具有工程應用和創新能力的高素質人才需求,依托機械電子信息和機器人技術基礎組建成立先進制造工程學院。
學院擁有 “機械工程”重慶市重點學科,“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重慶市高校特色專業?,F在“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機械電子工程”2個專業招收培養本科生,在“機械電子工程”、“工業工程”兩個專業招收培養碩士研究生,并與國內著名大學、研究院所聯合培養博士研究生。
學院現有一支年輕的教學科研隊伍,專任教師中75%以上擁有博士學位,其中IEC/TC 59/WG 16專家、IEC/TC 59/WG5專家1人;重慶市學術技術帶頭人3名,博士生導師3名;市級優秀教學團隊2個。
學院建有信息無障礙工程研發中心、重慶市服務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工信部及重慶市工程研究中心,智能系統與機器人研究所、制造業信息化研究中心、虛擬設計與仿真技術研究所等科研機構以及中央與地方共建數字化(智能化)實驗實訓中心。
學院與德國漢堡大學、英國Essex大學、韓國Konkuk大學、韓國SunMoon大學、中科院北京自動化所、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技術研究院、長安集團、重慶機電控股、四聯集團、華中數控、重慶市大足區人民政府等單位建立長期合作并設立多個學生實訓和產學研合作基地。
二、科研團隊介紹
1.先進制造與機器人技術創新團隊
團隊負責人:張毅(博士、教授、博導)
團隊面向工業4.0和“中國制造2025”基本要求,開展智能制造、工業機器人、智能裝備、企業信息化、智能工廠、服務機器人與信息無障礙等方面的研究。在國內外產學研合作的基礎上,與英國、德國、瑞士等國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了“中歐智能系統與機器人聯合實驗室”,擁有中國殘聯和工信部支持成立的“國家信息無障礙工程研發中心”、重慶市科學技術委員會支持成立的“重慶市信息無障礙與服務機器人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智能系統及機器人研究所,與重慶市大足區人民政府聯合成立了“先進制造與機器人研究院”。主要研究方向:智能制造與機器人、智能物流與裝備、服務機器人、工業機器人與系統集成、智能工廠等,在先進制造與機器人方面形成了一批具有國內外影響力的成果。
團隊研發的“基于多模人機交互技術的智能輪椅”曾在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上進行了成果展示,團隊參加了IEC/TC 59/WG 16和WG5家用服務機器人國際標準、國家和行業標準的制定工作。于2014年1月,牽頭組織并承辦了全國家庭服務機器人標準化工作組(SAC/TC46/WG15)第七次會議。團隊參與和承擔國家級和省部級各種科研項目15項,發表學術論文250多篇,出版專著3部,教材2部,申報發明專利40余項,授權30項,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及榮譽7項。
2.汽車發動機與動力學研究所(共建)
團隊負責人:鄭太雄(博士、教授、碩導)
團隊致力于汽車發動機技術研究以及汽車動力學研究。圍繞發動機電控系統,在發動機前沿燃燒技術、發動機在線故障診斷和發動機關鍵技術方面開展了研究,主要包括基于神經網絡的均值充氣壓縮燃燒技術的研究、基于模型和基于數據的發動機故障診斷技術研究以及發動機電子節氣門控制、發動機缸壓估計、汽油機油膜動力學參數辨識等。圍繞汽車運動控制,開展智能汽車軌跡跟隨控制,電動助力轉向系統(EPS)以及電子車身穩定程序(ESP)研究與開發,主要包括基于航向和位置誤差的前輪主動轉向的軌跡跟隨控制、電動助力轉向的助力特性和助力控制研究、車身狀態估計與基于直接橫擺力矩控制的車身穩定控制算法研究。
3.智能制造與信息化工程研究創新團隊
團隊負責人:羅志勇(博士、教授、碩導)
智能制造與信息化工程研究創新團隊致力于開發面向智能工廠的MES軟件和具有感知功能的RFID系統,開展物聯網、信息物理系統技術的應用研究,開展工業大數據分析的商務智能與決策研究。團隊共有成員14人,其中,正高職稱5人,副高職稱3人,中級職稱3人;具有博士學位的占總數的60%。
團隊先后承擔了國家重大專項、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國家軍工項目、國家863子項目等國家級項目12項,省部級項目20余項;主持制定國家標準1項,參與制定國家標準3項,現主持制訂國家標準2項,參與制訂國家標準8項;申請國家發明專利31項,獲得授權發明專利11項;發表SCI/EI索引論文100余篇;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中國儀器儀表協會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國防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重慶市科技進步一、二等獎共3項。
團隊理論研究和應用成果密切結合工程實踐,開展了廣泛的產學研項目合作,和美國麻省大學、中國電標準化轉化研究所、中國賽寶、重鋼、長安、國網重慶電力、重慶市計量質量檢測研究院等單位開展了生產管控信息系統和傳感監測系統集成開發、物聯網技術和控制系統的研究與應用等科研合作。
4.虛擬設計與仿真技術創新團隊
團隊負責人:祿盛(博士、教授、碩導)
虛擬設計與仿真技術創新團隊緊密圍繞學院發展方向,以現代機械產品的數字化設計為核心,圍繞先進制造的前沿領域,從機理分析、性能分析、信息深度獲取等方面重構現代高附加值產品的再設計。其中重點包涵機械本體信息的數字化處理與數字化設計分析,面向大型復雜機械系統的網絡化傳感與控制下的數字化設計。
團隊現有科研人員 10 人,其中教授4 人,副教授 3 人,博士 3 人;研究人員100%具有博士學位,研究生20余名。團隊科研成員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子項目等國家項目10余項, 教育部、人力資源與社會保障部、重慶市科委、重慶教委等省部級項目20項,以及其它橫向項目等課題10余項。參與國家及省部級科研項目10余項目。已在國內外期刊、國際重要學術會議及國內核心刊物上發表SCI/EI索引150余篇,發明專利授權10余項,專著2本,獲省部級獎2項。已畢業研究生工作與去向有:留校任教,出國讀博,華為、中興、長安汽車等大中型企業。
三、調劑基本條件
1.考生成績(單科、總分)必須達到2017年我院各專業第一志愿復試分數線要求(學校將于3月中旬公布)。
2.申請調劑專業(領域)與第一志愿報考專業(領域)相同或相近。
3.申請調劑專業(領域)與第一志愿報考專業(領域)初試科目相同或相近,其中統考科目原則上應相同。
4.符合教育部及我校關于調劑的其它要求。
四、調劑程序
1.調劑考生登陸調劑系統,提交調劑申請
請在中國研究生招生信息網(網址:http://yz.chsi.com.cn)的調劑系統開通后,符合基本條件的考生憑本人網報時的用戶名和密碼登陸調劑系統,按要求填寫個人調劑信息,并向我院發出調劑申請。
2.我院審核調劑考生情況,回復復試通知
學院對考生情況進行審核后,報學校,學校將及時通過調劑系統對通過學院審核的考生發出復試通知。
3.調劑考生確認復試通知
考生須在我校發出復試通知后24小時內,登錄調劑系統進行確認,并按時來我校參加復試,否則視為放棄復試資格。
4.通過復試的調劑考生確認“待錄取”
復試結束后,我校及時公布擬錄取名單,在調劑系統中對擬錄取名單中的調劑考生置“待錄取”狀態,考生須在規定時間內確認“待錄取”狀態,否則視為放棄擬錄取資格。
五、接收調劑專業
學院名稱 | 學習方式 | 專業代碼 | 專業名稱 | 類型 | 備注 |
先進制造工程學院 | 全日制 | 080202 | 機械電子工程 | 學術 | 有調劑名額 |
全日制 | 085236 | 工業工程 | 專業 | 有調劑名額 | |
非全日制 | 085236 | 工業工程 | 專業 | 有調劑名額 |
六、聯系方式
聯系人:韓老師
電話:023-62480054
郵箱:xjzz@cqupt.edu.cn
郵寄地址:重慶郵電大學先進制造工程學院辦公室
郵編:400065
七、碩士研究生獎勵
1、國家獎(助)學金
國家獎學金20000元/年(以國家分配名額為準)
國家助學金6000元/年(100%全覆蓋,有固定工資收入除外)
2、碩士研究生學業獎學金
一等獎:12000元/生.學年,占碩士研究生人數的10%。
二等獎:8000元/生.學年,占碩士研究生人數的20%。
三等獎:4000元/生.學年,占碩士研究生人數的40%。
3、碩士研究生“三助一輔”津貼
“三助一輔”崗位津貼基本標準為300元/生.月,按每年10個月發放,具體辦法另行制定。
4、研究生實習津貼
研究生實習津貼由學校出資設立,用于支持研究生積極投身社會實踐、專業實習等,具體標準按照《重慶郵電大學研究生外出學習(實習)管理及資助辦法》有關規定執行。
5、社會獎學金
社會獎學金由企業或個人捐資設立,用于獎勵學業表現優異的研究生,獎勵標準、對象、評審等按相關社會獎學金協議執行。最高金額達每學年15000元/人。
6、研究生臨時困難補助
研究生臨時困難補助由學校出資設立,用于資助突遭自然災害、重大疾病、家庭經濟困難等意外情況的研究生,按照其實際情況予以一定臨時困難補助。
說明:獎學金獎勵內容如與學校相關文件相抵觸,以學校文件為準;最終解釋權歸重慶郵電大學研究生院。
重慶郵電大學先進制造工程學院
2017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