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到王店鎮中心小學聽了姚秋紅老師執教的《口耳目》這一課,感受到了她的親切與自然,不管是從教學目標的達成還是整個環節的設計都是相當不錯,值得我們低年級的教師所要學習的。聽了以后我也進行了思考:如何在低段教學中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和語言素養還值得我們深思,特別是像以識字為主的課文應該怎樣有機的巧妙地滲透進語言文字的訓練。
我聽到姚老師在教學中有這樣一個片段:
師:我們先來看這“兔”字,請小朋友說說看,兔和圖片哪里像?
生說。
師:給兔找找朋友吧!
生:(小白兔,小黑兔,灰兔……)
師:誰能用兔子說一句話?
生1:小白兔的毛很白。生:小兔在吃草。……
師:有屬兔的嗎?
生站起來念兒歌。
師:小朋友學得這么開心,羊也要跳出來拉,找找羊和圖形像在哪里?
生邊比畫邊說:兩點像羊的角,……
師:還有什么辦法嗎?
生沒有說出來。
師:誰能用“羊”來說一句話?
生1:一只多么美麗的羊啊。生2:大羊生3:小羊……
師:接下來的字,自己學?(先讀讀音,記記形,再找找朋友說句話)
交流反饋:(1)指名領讀。
(2)指名說怎么記字形。學生一個一個說:木的豎像樹干,橫像樹葉,撇和捺像樹枝。鳥的撇像頭上的毛,點像鳥的眼睛……,竹的撇想竹葉,豎像竹竿……
在認字形的教學中,教師采用從“扶——放”的教學方法,真正體現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教師先講解怎樣記住“兔”和“羊”,然后自己學習其它生字。我覺得在學習其它生字時,教師的這一學習要求有點框死學生的想法,“先讀讀音,記記形,再找找朋友說句話”,不如讓學生四人小組選擇自己喜歡的方法自由學習生字,教師還可以適當點撥一下,“除了用圖形來記,還可以用其他方法的”我想這樣的話,學生就不會在反饋生字的時候出現全部用“什么像什么”來記生字的單調方法,然后在反饋學習方法的時候有機地滲透語言文字的訓練,如說好“鳥”以后,可以說“小朋友,你都看到過哪些鳥呀?”學生會說出“大鳥,小鳥,鴕鳥……”,然后再進一步問,“你能用小鳥說一句話嗎?”通過這種形式的訓練,使學生在學習生字時,一步一步層層深入地進行了語言文字的訓練,使生字教學和語言文字訓練進行有機地結合,而不是單單為學習生字而學習生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