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非常慶幸自己成為了“創新杯”教學比武中的一員,正如劉銀霞老師在學習名師的演講中說的那樣:“我在積極參與,我已經在學校的舞臺上行動了!”
記得那天上完課回到教室,我就被學生包圍了。
費天(我們班的小不點)問我:“何老師,您什么時候再帶我們到那兒上課?”這是充滿了期待的聲音,從這聲音中我聽懂了她對學習的熱愛。
袁恒(經常由于不聽講挨我批評的孩子)對我說:“何老師,謝謝您獎給我的笑臉娃娃,我以后也要表現好,您還會獎我笑臉娃娃嗎?”看來他嘗到被贊賞的甜頭。
薛佳妮(一個總喜歡在下面玩而忘記發言的小女孩)拉著我的手說:“何老師,我今天舉手了,您還點了我發言兩次呢!”她知道了被老師關注是一種幸福。
……
當時,學生圍著我唧唧喳喳地說個不停,面對學生一張張稚嫩而可愛的臉,我陷如了沉思:到底是什么讓我上的這節課有了如此大的魅力,學生一下子對我這個語文老師也似乎親近了很多呢?難道僅僅是因為換了一間大教室上課,還有很多的老師在聽課的緣故嗎?肯定不是。
我細細琢磨著,比較著我上這節課和平時上課的不同之處。比較之下,我漸漸明白了,本節課教學的成功之處在于:
一、教師的激情
我所面對的學生,年齡都只有六七歲,有的甚至更小,在課堂上,他們的情緒極容易受老師的影響。當我用激情演繹我的課堂時,我的激情無疑感染了學生,他們也以十分積極的狀態投入到學習中來,為較好學習效果的取得奠定了基礎。
二、豐富多彩的形式
本節課上,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我讓“找朋友”的游戲走進了課堂,學生在游戲中很好地鞏固了詞語的朗讀與記憶。為了讓學生能放松放松,我把“運動課間操”插進了課堂,這樣,能讓學得疲倦的孩子們得到應有的放松。
三、生動有趣的語言
為了時刻吸引學生,我將各種各樣故事化的語言請進了課堂。比如為了指導學生將詞語按“手”和“腳”的動作把詞語分成兩類,我這樣說:“詞語寶寶剛才和你們玩得可開心了,可現在太陽就要落山了,天就要黑了,他們排好隊準備回家去,你們愿意把他們送回家嗎?”又如,為了激發學生認生字的欲望,我這樣說:“詞語寶寶跟我說悄悄話了,他們說呀:‘小朋友們,你們光認識我們有什么了不起呀,如果能認識藏在我們里面的字寶寶,那才叫棒呢!’同學們,你們敢接受詞語寶寶的挑戰嗎?”……這樣有趣的語言,深受學生喜愛,他們樂于聽,聽得懂,當然就愿意按老師的要求去學習了。
三、各種教具
教學初,為了順利導入課題,我給學生帶來了一根繩子,請他們說說,用這根繩子可以開展哪些體育活動。為了配合學生認識詞語和生字,我用不同顏色的卡紙,做成了各種不同形狀的卡片,很好地吸引了學生。特別是在指導學生將詞語分類時,我給學生展示的是兩間漂亮的蘑菇房子。這些教具的使用,大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
同樣的教學內容,同樣的老師教,課堂教學效果卻不一樣。這一切,都得益于教學組織的過程發生了變化,而這變化又緣于我深知:要想讓學生樂學,想學,我得努力地變無趣為有趣。我是這樣想的,也這樣做的,所以才有了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