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目標:
1、 讓學生通過看和數了解畫面的具體內容,引導學生感受看和數是認識生活中的事物,是學習數學常用的方法。
2、 引導學生一件一件地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并分別數出這些物體的個數,初步培養有條理地觀察的習慣。
3、 讓學生在自己探索與合作交流中觀察、學習。
教學重、難點:讓學生通過實踐、探索、合作交流,掌握數數。幫助學生解決認知過程中的困難。
課前準備:教學掛圖、學具。
教學程序:
一、情境導入
1、 講述 :小朋友們,暑假里爸爸媽媽都帶你們去哪玩了?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天老師要帶大家到一個熱鬧的地方——動物樂園,高興嗎?
2、 出示掛圖,進一步激發起數數的興趣,初步探索。嗬!動物樂園到了,你們看,動物樂園里可熱鬧啦,讓我們快快向前去,小朋友,睜大眼睛,你看看圖上有些什么?
二、 思索探究
1、 看圖了解畫圖的內容,圖上有些什么?分別在哪里?(引導學生按一定順序觀察圖)
2、 結合畫面下的10幅小圖觀察,這10幅小圖都是從場景里提取的,讓學生一件一件地觀察場景中的主要物體,并分別數出這些物體的個數。
3、 用圓點表示物體的個數。引導學生看小圖與之下面的圓點,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圓點與物體有一一對應關系,滲透著對應的思想。)
4、 第七、八、十這三幅小圖中有圓點無物體,這個問號是什么意思?放手讓學生根據圓點個數,到情景圖中找相應的物體。
三、交流共享
1、數數練習
(1)教室里有幾扇窗?幾扇門?
(2)教室的第一排坐著幾個小朋友?
(3)小朋友拿出10根小棒,一邊數一邊拿,并擺在桌子上,讓同桌同學檢查對不對。
(4)小結:數數時要一個一個地數,不能漏掉,也不能重復多數。
(5)連一連
(6)畫一畫
2、 拓展運用
講述:小朋友,已經學會了數一數,即1—10的物體的個數。你能用1-10這10個數字中的其中一個數來說句話嗎?在小組內說說。如:我有10個手指,我們小組有4人,等等。
3、 游戲:火車鉆山洞
講述:剛才小朋友數數數得可真棒,現在我們一起去兒童樂園玩玩。
游戲方法:我們分小組進行,兩個小朋友手拉手抬起來,圍成山洞,請小組后面的幾位同學當司機,前面報幾,后面接著往下報,如1、2、3,如果說對了,就發出嗚嗚聲,說錯了,就“咔嚓”暫停,說對了再通過。
四、檢測完善
1、我們既能去動物園,還能玩游戲,開心嗎?小朋友愛動腦,又愛動手,真不錯,在這節課里,你學到了哪些本領?你是怎么想的?
2、完成課堂作業。
一年級數學學科教案
第2單元 課題:比一比 第2教時 總第2 個教案
執教者: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聯系生活經驗認識長短、高矮和輕重的含義,體會比較的一般方法,初步學會比較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2、使學生經歷比較的活動,初步建立長短、高矮和輕重的觀念,培養初步的觀察、判斷和推理能力。
3、使學生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現象與事實,培養對數學學習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會比較長短、高矮和輕重。
教學難點:理解體會長短、高矮和輕重是相對的。
課前準備:主題圖、實物投影儀。
教學程序:
課前游戲:對口令。
師說上句,生對下句。
我說大,我對小;我說高,我對矮;我說低,我對高;我說長,我對短;我說薄,我對厚;我說輕,我對重;我說寬,我對窄;我說遠,我對近……
一、情境導入
請一個小朋友上臺和老師比身高,請學生說一說比的結果。說明:高和矮是比較的結果。今天老師要和小朋友一起比一比物體的長短、高矮和輕重,好嗎?揭題。
二、思索探究
1.比長短。
(1)出示主題圖,指導學生按一定順序,從上往下觀察主題圖,說說圖上畫的是哪兒?從圖中你能看到些什么?
(2)觀察兩根跳繩,通過討論和交流,弄清圖上畫的兩根跳繩就是兩個小朋友用的。
(3)指導學生用在□畫畫√的方法在書上比較兩根跳繩的長短。
(3)同桌交流比較的結果,相互說說自己是如何比較的,為全班交流做準備。
(4)交流反饋,說說比較兩根跳繩長短的方法,感受長短是比較的結果。
(5)鞏固:實物出示兩組繩子的比較,你能比出他它們的長短嗎?
2.比高矮。
(1)出示主題圖,觀察,說說圖中兩個小朋友誰高誰矮。
(2)追問:從哪幅圖中可以更清楚地看出兩個人的高矮?學生匯報交流,體會高矮的基本方法。
(3)請兩個學生上來,照樣子比一比。
3.比輕重。
(1)出示天平,進行介紹。
(2)掂一掂鋼筆和橡皮哪個重,然后放到天平上稱一稱,觀察誰重。
(3)看主題圖,說明石榴和柿子是從樹上采下來的,觀察一下哪個重些。指名交流。
4.體會比長短、高矮和輕重的方法。
(1)提問:圖中哪些物體之間還可以比一比長短與高矮?
(2)組織小朋友先在小組內交流討論,教師巡視指導,搜集討論信息,以便有目的地指導交流。
(3)要求小組內推選代表交流找到的比較物體,說說自己是如何比較的,以不同的方式表述比較的結果。如兩棵樹的高矮等。
5.組織討論,加深認識。
教師出示一枝鉛筆,組織學生討論:這枝鉛筆是長還是短?通過討論,使學生明確,沒有比較就沒有長短、高矮之分。要討論這枝鉛筆是長還是短,必須再拿一枝鉛筆來比一比才能確定。教師拿出不同長度的鉛筆分別與之比較,使學生明確長短、高矮是相對的,并不是一成不變的。
三、交流共享
1.“想想做做”第1題。
(1)光盤出示兩幅圖,觀察第一幅圖中誰的鉛筆長,再說說第二幅圖中哪支鉛筆最長。
(2)同桌比一比鉛筆的長短。指名匯報交流。
2.想想做做”第2題。
(1)明確題目要求。
(2)學生按要求在書上練習。
(3)結合圖對學生進行幫助殘疾人的思想教育。
(4)提問:為什么小鹿最高,小白兔最矮?(“最”加重音,學生體會最高、最矮的含義。)
3.想想做做”第3題。
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獨立完成,并說說自己是怎樣想的,進一步體會比較的方法和策略。
教師出示一個三角形,折開后比較,讓學生的頭腦中知道走斜邊最短。
4.“想想做做”第4題。
(1)讀題,學生自主練習。
(2)巡視,搜集學生的反饋信息。
(3)學生交流,說明自己的想法。發展學生的推理能力。
5、找幾個同學,從高到矮排排隊。
四、檢測完善
1.提問:今天在學習中,你比較了哪些物體,比的結果怎樣?學生自由交流。
2.要求學生回家在自己家里找一些物體,比一比他們的長短、高矮和輕重。
3.完成課堂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