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測言語理解試題與答案(2)
來源:易賢網 閱讀:1164 次 日期:2017-02-28 16:36:29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行測言語理解試題與答案(2)”,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1.微電網是包含本地化半自主運行的電源、負荷和電熱儲能設施的集群。相對于大電網,它自成一體,單獨控制,可以與大電網連接,并網運行,也可以斷開連接,以“孤島模式”自行運行。微電網作為具有向參與者和傳統電網提供雙向效益的特點,體現了分布式電力系統的發展方向,也為電網的發展開辟了一條嶄新路徑。

下列說法與原文相符的是( )

A.微電網是以“孤島模式”運行的本地化電網

B.微電網是與傳統電網并網運行的集群

C.微電網的出現分散了傳統電網的效益

D.大電網可能因與微電網并行而受益

2.大唐帝國的開放品格和強盛國力,對周邊國家產生了強大影響。作為唐朝手工業產品的各種生活用品和工藝品,對海外諸國都有著磁石般的吸引力。域外對從唐朝舶來的絲綢、瓷器等物品的追逐,就好比時下潮人對蘋果手機和iPad的垂青一樣,唐三彩也裹挾在這種洪流中漂洋過海,生根發芽。

這段文字接下來最有可能論述的是( )

A.唐朝對周邊國家的巨大影響力 B.域外崇尚唐朝物品的各種表現

C.唐朝貨品的運輸路徑和方式 D.唐三彩在域外的流傳和影響

3.隨著計量經濟學的發明和日益完善,學術研究日益嚴謹,數據、方法才能說明一切,特別是數據最顯重要。但是,這種學術發展趨勢暗藏著危險?,F代計量經濟學之發達,其專業程度之深,已讓人目瞪口呆,這一學科的任務之一就是通過大樣本研究,尋找經濟變量之間的相關性,進而從中得出某些政策結論。這種大樣本研究具有抽象性,在此過程中很可能舍棄了一些重要信息。如果沉醉于計量方法形式上的巨大魅力,看不到其中暗含的缺陷,就容易被數據所帶來的虛假安全感所欺騙。

對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準確的是( )

A.強調計量經濟學方法在學術研究中的絕對地位

B.批評一味迷信經濟學計量方法的學術研究趨勢

C.說明完善樣本選擇對計量經濟學的重要意義

D.解釋如何通過經濟變量分析得出政策結論

4.樹可長至參天凌云卻依然青蔥碧綠,靠的是木質部的導管將根部吸收的水分一路運輸到樹梢。根據最新的研究結果,植物學家發出警告,氣候變化所導致的部分地區干旱化除了會威脅地下水的供應,還會損害木質部運輸水分的能力,從而令森林處于危險狀態。研究者表示,在干旱條件下,樹木會極力地從地下吸取水分,而在此過程中,有太多氣泡會被吸入木質部。當這些氣泡在導管中堵塞,便會阻斷水流供應,令樹木缺水而死。

根據這段文字,最新的研究結果是( )

A.樹木木質部越粗越有利于水分供應

B.極端天氣會破環樹木木質部的生物結構

C.濕潤的氣候條件更有利于參天大樹的生長

D.導管中大量氣泡的存在會阻斷樹木水分的供應

5.在充滿著復雜流動性的轉型中國,小說家對時代的整體性把握將越來越不可能,任何想從整體上對時代命名的企圖和沖動將不得不最終淪為可笑的堂·吉珂德。但是這也給寫作提供了一個全新的思路,既然把握大的時代已經不可能,那么就可以仔細打量那些被大時代所遮蔽的現代人生活中的小,讓文學真正回到它的本源──文學是人學,文學應關注個體在此岸世界的存在,關注那些與個體生命存在有關的尊嚴、自由及其異化問題,關注與真誠、美好、焦慮、敬畏等與文學和人有關的基本問題。

這段文字意在說明文學創作( )

A.思路應從整體轉為個體 B.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C.本源與個體生命有關 D.題材應趨向多元化

近百年來,全球氣候變暖是個不爭的事實,對于全球氣候變暖,之前普遍認為“極其可能”是人類影響造成的。但是中科院地質地球所最近提出了一個新觀點--氣候變暖變化存在約500年的自然周期,近百年來的全球氣候變暖,剛好位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該研究還認為:今年已經達到這一暖相位的峰值位置,接下來有進入冷相位的趨勢,即將開始百年氣候變冷周期,這有可能減緩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

通過東北龍崗火山區的小龍灣瑪珥湖年紋層沉積可以準確定年,中科院地質地球所的科學家就利用這一優勢,分析了5350年以來(截至2005年)小龍灣瑪珥湖周邊地區植物花粉種類的變化。在植物花粉含量的變化中,有兩種花粉(適合寒冷氣候的松樹花粉和適合溫暖氣候的櫟屬花粉)的含量相互消長,呈現周期性變化。

根據松樹花粉增加和櫟屬花粉減少的峰值,指示的氣候最寒冷時期先后出現在公元前2700年、公元年220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年1200年、公元年900年、公元前600年、公元前300年,以及公元200年、700年、1200年和1800年前后,約年500年出現一次寒冷期?;ǚ酆康淖V分析結果也呈現出顯著的500年周期。

在中國歷史上,1550年至1851年,明嘉靖至清道光年間,中國曾發生大規模極寒天氣,被稱為“明清小冰期”。我國著名科學家竺可楨在這方面卓有成果,他注意到,清朝初年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北游錄》,里面提到當時不但中國北方寒冷,就連江南也出現了河面結冰的情形。1654年(順治十一年)11月,京杭大運河的吳江段冰厚三尺多,從吳江一直凍到嘉興,要壯士鑿冰,每天才能前行3、4公里。陽歷11月南運河封凍,這在歷史上是少有的。

由于溫度下降,中國的農業經濟也遭受了打擊。清朝葉夢珠編輯的《閱世編》記載,江西柑橘本是貢品,當地家家戶戶廣泛栽種。然而,在“明清小冰期”最盛的順治、康熙年間,橘樹常常被凍死,橘農嚇得不敢再種橘樹。

“明清小冰期”應該算得上是距離今最近的一次寒冷時期了。中科院的研究認為,大約從公元1830年開始了一個暖期,現在處于最近一次500年周期的暖相位上,可能已經達到峰值位置,有進入冷相位的趨勢,這有可能減緩人類活動導致的全球變暖。

6.下列最適合作為本文關鍵詞的一項是( )

A.500年周期 全球氣候

B.明清小冰期 竺可楨

C.峰值 花粉含量譜分析

D.暖相位 冷相位

7.關于中科院的研究,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

A.全球氣候變暖為自然周期所致

B.東北氣候變化研究的時間跨度超過5000年

C.未來有進入氣候冷相位的趨勢

D.花粉含量分析是氣候研究的最有效手段

8.根據本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小龍灣瑪珥湖年紋層沉積可以顯示氣候變暖

B.松樹和櫟屬植物適合在寒冷氣候中生長

C.花粉含量變化顯示屬于氣候呈現冷暖周期

D.氣候研究最可靠的數據多集中在公元前

9.關于“明清小冰期”,下列說法有誤的是( )

A.京杭運河南段出現了少有的封凍現象

B.竺可楨的《北游錄》記載了當時的狀況

C.江西的柑橘種植遭受了嚴重打擊

D.曾出現過中國歷史上大規模的極寒天氣

10.這段文字主要( )

A.預測全球氣候變化的趨勢

B.探討全球氣候變暖的原因

C.介紹氣候變化研究的新成果

D.論證人類活動對氣候的影響

參考答案解析:

1.【解析】D。由原文“相對于大電網……以‘孤島模式’自行運行”可知,A、B兩項皆為片面表述,排除。從最后一句話可知,微電網和傳統電網提供雙向效益,C項“分散傳統電網的效益”表述錯誤,因此,D項當選。

2.【解析】D。下文論述內容需與尾句話題保持一致,文段尾句重點闡述了“唐三彩”這一話題,下文的內容也應與此相關,因此D項當選。

3.【解析】B。文段首句先談到學術研究中數據重要,緊跟著用轉折關聯詞“但是”引出文段重點,即這種學術研究趨勢存在危險,后文分別從正反兩方面進一步闡述迷信計量方法可能會帶來問題,將轉折之后的內容進行概括,即只重視計量方法的學術趨勢存在危險,同意替換為B項。

4.【解析】D。根據第2、、4句的內容可以看出,最新的研究結果表明,干旱會損害木質部運輸水分的能力;干旱使樹木會極力吸收水分,這使得大量氣泡會被吸入木質部,而氣泡會堵塞導管使樹木缺水而死,D項符合此意,當選。B項為干擾選項,B項“極端天氣”擴大了“干旱天氣”的范圍,此外,樹木木質部的生物結構受破壞原文無從得知。

5.【解析】A。這是一道意圖判斷題。文段通過轉折關聯詞“但是”引出了重點,即文學創作應該有新的思路,讓文學回到現代人生活中的小,即個體的存在,也就是說,作者的意圖在于轉變創作思路,從大的時代回歸到小的個體,A項符合此意,當選。

6.【解析】A。本段文字為“總分”結構,先強調了關于“氣候變暖的新觀點”:氣候變暖存在500年的自然周期;隨后通過對“花粉”的研究和“明清小冰期”來進行解釋說明。所以,核心是圍繞著“全球變暖”和“500年周期”來論述的。B、C、D三項都屬于解釋說明部分,本身不是重點。因此A項當選。

7.【解析】D。D項表述“最有效手段”太過絕對,所以不選。A項強調的“周期”與第一段中科院提出的新觀點“氣候冷暖變化存在約500年的自然周期”相同;B項強調的“時間跨度超過5000年”與第二段信息“通過東北龍崗火山區……可以準確定年……分析了5350年以來的……”符合;根據最后一段信息,因此D項當選。

8.【解析】C。根據第二段及第三段信息可知,“花粉含量變化的譜分析結果也呈現出顯著的500年周期”,C項說法正確。根據第二段信息“通過東北龍崗火山區的小龍灣瑪珥湖年紋層沉積可以準確定年,中科院……利用這一優勢,分析了……”可知,沉積層本身并不能顯示氣候冷暖,A項錯誤。根據第二段信息“適合溫暖氣候的櫟屬花粉”可知,B項“櫟屬植物適合在寒冷氣候中生長”錯誤。D項“最可靠數據”表述太絕對,錯誤。因此C項當選。

9.【解析】B。根據第四段信息“清朝初年歷史學家談遷寫了一本《北游錄》……”可知,B項偷換概念,當選。

10.【解析】C。本段文字為“總分”結構,先強調了關于“氣候變暖的新觀點”:氣候變暖存在500年的自然周期;隨后通過對“花粉”的研究和“明清小冰期”來進行解釋說明。可知,是在介紹氣候變化研究的新成果。C項當選。

更多信息請查看行測真題‖模擬題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行測言語理解試題與答案(2)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