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農村社會學部分
1.農村社會學的概念、發展歷程、研究對象與基本方法。
2.三農問題的概念與界定,三農問題的戰略意義。
3.農村社區的概念、類型與特征,我國農村社區的發展歷史與實踐。
4.農村組織的概念、內涵、特點與類型;村民自治組織制度結構、內容等。
5.農村文化、農村文化等概念的內涵與差異,農村生活方式及其問題表現。
6.農村婚姻習俗及其特點;家庭規模、功能及其關系;農村家庭社會變遷。
7.農村經濟制度的含義、類型;中國農村經濟制度的特點及其演變。
8.農村工業化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我國農村工業發展歷程與面臨問題。
9.農村社會分層與社會流動的問題界定、基本理論、劃分標準及測量方法。
10.農村社會保障的概念與主要內容;社會救助的基本內容;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合作醫療等保障形式的發展歷程、特點。
11.農村教育的概念、內容、發展歷程;主要問題與解決對策、未來走勢。
二、發展經濟學部分
1.發展經濟學的學科地位、思想發展史、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等。
2.經濟增長理論及其發展;經濟發展的限制因素與發動因素。
3.收入分配、貧困問題與增長公平。
4.制度變遷理論、制度的供給與需求、發展中國家的制度問題。
5.市場作用與政府作用。
6.資本形成的作用;發展中國家的信貸與金融深化。
7.人力資本的概念、內涵、作用;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人力資本。
8.技術進步的含義、類型、測評方法;技術轉移與技術引進。
9.對外貿易與經濟發展;發展中國家貿易理論;貿易戰略與政策。
10.外部資源利用的原因;發展中國家利用外資的經驗教訓、策略。
三、農業經濟學部分
1.農業的概念、特性、地位與作用;農業經濟學發展史;農業經濟學的研究內容、對象與方法。
2.農業經濟制度的概念;我國農業經濟制度發展歷程;農村改革及“雙層經營”制度的形成與發展。
3.農業與自然資源開發利用之間的關系;土地、水、氣候資源等的開發與利用。
4.農業勞動力供給理論;農業勞動力轉移及其影響;農村人力資源開發。
5.農業資金、農村金融、農村保險。
6.生產函數、技術進步與農業增長;農業技術創新與擴散;農戶技術采納行為及其影響因素。
7.農戶、農戶經濟及其相關理論;農戶分化及其對農業產業發展的影響。
8.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組織發展情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基本原則與經營管理。
9.農產品的供給、需求、供需平衡。
10.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農產品市場與流通;農產品期貨與期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