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作為社會基礎的生產過程是現實的,是以復雜的形式出現的,包括生產、分配、交換和消費的全過程。社會時代的特點是由主要的生產關系決定的,但是,以主要生產關系為中心并存著其他附屬的生產關系。
因此:
A.只有存在純粹的生產關系,才能使社會時代具有鮮明的特征
B.經濟基礎是綜合的,是社會全部生產關系的總和
C.上層建筑決定著社會的生產關系
D.社會時代主要的生產關系決定著該社會的一切特點
2.地球上生命的歷史也就是生物與它們的環境相互作用的歷史。動植物的形體和習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環境造成的,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對其所在的環境的實際影響則相對較小。只有到了20世紀,作為物種之一的人類才獲得了足夠的力量,有效地改變了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
對“足夠的力量”的理解恰當的一項是:
A.人類在20世紀所取得的足以改變自然環境的力量
B.地球上的生物施加給自然環境的反向作用力
C.環境對地球上生物的作用和地球上生物對環境的反作用
D.人類所獲得的空前的改變社會環境的力量
3.中國書法是一種藝術,能體現人格、創造意境。和其他藝術一樣,它接近于音樂的、舞蹈的、建筑的想象美,中國繪畫也是寫字,與各時代用筆相通,漢代以前繪畫已不可見,而書法則可上溯商周。
可見:
A.書法在中國古代與音樂、舞蹈沒有什么區別
B.書法在中國的古代藝術中占有重要地位
C.在中國古代,會書法的人一定也能繪畫
D.書法在中國古代比其他藝術形式更重要
4.一項技術出現或引進之后,自然會產生技術客體即機器等實物和技術主體即操作的人,但僅有主客體還不能構成現實的技術活動。客體和主體只有在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中構成一定的“社會結合”,技術活動才能得以正常運行,才能成為改造自然的現實力量。主體與客體之間的“社會結合”也就是管理。
可見:
A.管理的建立是技術活動得以正常展開的必然要求
B.技術活動的主體沒有管理重要
C.技術活動的客體沒有管理重要
D.技術可以引進,而管理不可以引進
5.這里是典型的黃土高原溝壑區,水土流失非常嚴重。土地貧瘠,十年九旱。盡管有國家的好政策,使部分群眾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仍有不少農民掙扎在貧困線上。
這段話主要說明了:
A.黃土高原上經濟落后,文化匱乏,和外面豐富多彩的世界形成了鮮明對比
B.與其等待國家的政策救助,當地政府不如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特色經濟以擺脫貧困
C.惡劣的自然環境是當地人民走向富裕的一個主要障礙
D.解決部分西北貧困地區人民群眾的溫飽問題是協調發展的當務之急
1.【答案】B。解析:A項“純粹的生產關系”文段未涉及,排除;C項表述錯誤,應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排除;D項過于絕對,排除。本題選B。
2.【答案】A。解析:由“而反向作用,即生物對其所在的環境的實際影響則相對較小”“……獲得了足夠的力量,有效地改變了他所在的世界——大自然”可知,“足夠的力量”指的是人類改變自然環境的力量。因此本題選A。
3.【答案】B。解析:文段主要從書法藝術的意境、想象美及傳承年代等方面闡述了書法藝術的重要意義和作用,與此相符的為B項。其他三項均無法從文中推出。故本題答案選B。
4.【答案】A。解析:文段主要強調的是技術活動中管理的重要性,由“客體和主體只有在人類的物質生產勞動中構成一定的‘社會結合’,技術活動才能得以正常運行,才能成為改造自然的現實力量”可知,A項正確。
5.【答案】C。解析:文段首先介紹了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土地貧瘠、旱災頻發的惡劣自然條件,然后指出“盡管”有國家的好政策,不少農民仍然沒有擺脫貧困。顯然,文段想說的便是自然環境的惡劣與農民貧困之間的因果關系。本題答案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