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云南省普通專升本《歷史》考試大綱中國通史
來源:云南經管學院 閱讀:6073 次 日期:2017-01-01 13:41:19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2017年云南省普通專升本《歷史》考試大綱中國通史”,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歷史》[中國通史、世界通史]考試大綱中國通史

一、考試要求

1.具有對高等??茪v史教育專業中國通史的基本史實以及相關概念的識記能力。

2.了解有關中國歷史資料的分布與利用情況及相關的基礎知識。

3。掌握歷史唯物主義和歷史學的基本理論。

4,具有運用基本理論對所學中國歷史重大問題的諸多因素進行初步分析、歸納、綜合、比較的能力,以及對歷史發展總趨勢理解的能力。

二、考試形式

考試采用閉卷、筆答的考試方式。

滿分:150分(單科成績)。

考試時間:120分鐘。

三、試題難易程度分布

較易試題 約占50%

中等試題 約占30%

較難試題 約占20%

四、題型及題型分值分布

單選題 約占10%

多選題 約占10%

填空與簡答題 約占60%

綜合題 約占20%

五、內容比例

中國古代史 約占40%

中國近代史 約占20%

中國現代史 約占10%

世界史 約占30%

六、參考教材

1.趙毅、趙軼峰主編: 《中國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年版。

2.武吉慶主編:《中國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3.王檜林主編: 《中國現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4.吳本祥主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版。

5.童自覺等主編:《世界古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6.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近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7.吳于廑、齊世榮主編:《世界現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年版。

8.曹衛平等主編:《世界當代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

七、考試內容及要求

中國古代史

一、中國原始社會

(一)中國歷史的開端

了解:我國境內的原始群。

(1)元謀人的發現;(2)北京人的發現及其特征。

(二)母系氏族公社的繁榮

掌握:1.母系氏族公社繁榮階段的文化遺址。

(1)河姆渡文化的發現及其特征; (2)仰韶文化的發現、典型遺址及其意義。

了解:2.經濟生活。

(1)磨光石器的特點及種類; (2)現已發現的最早陶器及早期陶器的特點。

(三)父系氏族公社與原始公社的解體

掌握:1.父系氏族公社的文化遺址。

(1)大汶口文化的發現及其特征與意義; (2)龍山文化的發現及其特征與意義。

理解:2.遠古的歷史傳說。

(1)黃、炎部落;(2)堯、舜、禹時代的禪讓制度。

二、夏、商、西周奴隸制的確立和繁榮

(一)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

了解:1.夏朝的建立及其國家機構。

了解:2.桀的暴虐與夏的滅亡。

(二)商朝奴隸社會的發展

商朝的建立與鞏固(1)盤庚遷殷的原因、地點及意義; (2)武丁時期商朝的鼎盛局面。

(三)強盛的奴隸制國家——西周

掌握:1.西周的建立與鞏固。

(1)武王伐紂的背景、結局及意義; (2)周公東征的原因與影響。

了解:2.奴隸主專政的加強。

(1)西周分封制形成的原因、內容及意義; (2)宗法制的內容與作用。

理解:3.西周后期的社會矛盾與西周的衰亡。

(1)國人暴動的原因與經過;(2)“共和行政”;(3)平王東遷的原因和意義。

(四)夏、商、西周時期的文化

掌握:文學與藝術。(1)甲骨文的發現;(2)典型青銅器所反映的藝術水平。

三、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春秋戰國

(一)春秋時期奴隸制的解體

掌握:1.大國爭霸。

(1)大國爭霸局面形成的原因;(2)“春秋五霸”的出現; (3)大國爭霸的實質及其影響。

運用:2.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1)鐵器的出現與影響;(2)牛耕的出現及其對農業生產的作用。

3.封建生產關系的產生原因與表現。

(二)戰國時期封建制的形成

掌握:1。戰國時期的變法運動。

(1)戰國初期的社會形勢與變法運動形成的原因; (2)李悝變法的內容與影響;(3)商鞅變法的內容及意義。

掌握:2.封建制度的確立與經濟的發展。

(1)封建集權制度的形成、中央官僚機構、郡縣制代替分封采邑制、征兵制與常備兵、俸祿制、符璽制和上計制; (2)戰國時代經濟發展的原因與表現。

理解:3.兼并戰爭與秦的統一。

(1)以“合縱”與“連橫”為代表的外交活動;(2)秦統一的客觀原因和主觀條件。

(三)春秋戰國時期的文化

了解:1.科學技術。

(1)甘德、石申的成就;(2)扁鵲的成就;(3)司南。

運用:2.學術思想。

(1)老子與《道德經》; (2)孔子的主要思想及其在文化教育上的貢獻; (3)百家爭鳴局面形成的原因; (4)儒、法、道、墨諸學派的代表人物及其主張。

掌握:3.文學與史學。

(1)《詩經》的主要內容及史料價值;(2)屈原與《楚辭》的文學地位。

四、秦漢時期封建社會大一統局面的出現

(一)秦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建立

運用:1.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確立。

(1)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縣制的內容; (2)中央集權制確立的意義。

掌握:2.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

(1)“使黔首自實田”的內容和意義; (2)統一文字、貨幣、車軌、度量衡的意義;(3)“焚書坑儒”的經過與影響。

理解:3.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初步發展。

(1)秦反擊匈奴與萬里長城的修筑; (2)秦攻南越與開鑿靈渠;(3)秦朝的疆域。

了解:4.秦末農民戰爭。

(1)大澤鄉起義的原因、經過; (2)秦朝是怎樣滅亡的; (3)秦末農民戰爭的歷史意義。

(二)西漢統一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

了解:1.西漢前期的制度和政策。

(1)休養生息政策的實施、黃老政治的實質、裁減士兵歸鄉、獎勵軍功、“復故爵田宅”、對商人的抑制政策、什伍稅一; (2)“文景之治”局面的形成。

掌握:2.漢武帝加強中央集權。

(1)打擊封君強化酎金令、實行推恩令、頒布左官律和“附益之法”,削奪王侯爵位;(2)限制相權建立“中朝”設立十三州部刺史; (3)財經集權、統一鑄幣、鹽鐵專營、均輸平準、算緡告緡、罷輪臺、屯田詔;(4)“獨尊儒術”,董仲舒思想的主要內容及影響。

了解:3.社會經濟的發展。

(1)農業的發展鐵器和牛耕更加普及、耕作技術的提高、代田法、耬車、水利的興修、耕地面積擴大和人口的增加;(2)手工業和商業、冶鐵、煮鹽、紡織和漆器、商品交換和都市的發展。

了解:4. 國內各民族聯系的加強與中西交通的發展。

(1)漢武帝反擊匈奴的勝利及意義; (2)呼韓邪內附與王昭君出塞及其意義; (3)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經過、西域都護的設置、張騫通西域的作用與影響。

了解:5.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與綠林、赤眉起義。

(1)西漢后期的社會矛盾土地兼并加劇與限田限奴議、政治黑暗與“易姓受命”;(2)王莽改制及其失敗改制的內容及其影響;(3)綠林、赤眉起義爆發的原因、昆陽之戰; (4)王莽政權的崩潰、起義軍的失敗、劉秀建立東漢政權。

(三)東漢豪強地主的統治

理解:1.東漢前期鞏固統治的措施。

(1)度田和釋放奴婢; (2)功臣不委重任與限制外戚; (3)加強尚書臺與改革刺史制度;(4)察舉與征辟。

掌握:2.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豪強勢力的擴張。

(1)社會經濟的發展、牛耕技術的改進、王景治理黃河、水排與冶鐵、火井煮鹽、紡織業、蔡倫改進造紙術、商業的繼續發展、合市;(2)大地主、田莊豪強地主的形成、豪族地主田莊封建依附關系、自耕農的貧困。

了解:3.東漢中后期宦官與朋黨的斗爭。

(1)外戚與宦官輪流專政;(2)黨錮之禍及其影響。

了解:4.黃巾大起義。

(1)黃巾大起義的原因、特點;(2)黃巾大起義的歷史意義。

(四)秦漢時期的文化

掌握:1.科學技術。

(1)造紙術的發明與蔡倫改進造紙術、西漢紙的出現、東漢和帝時的“蔡侯紙”;(2)張衡的科學成就、天文學著作《靈憲》、渾天儀、地動儀;(3)《周髀算經》、《九章算術》; (4)張仲景的醫學成就《傷寒雜病論》、“四診”、“八綱”的診病原則;(5)華佗的醫學成就、麻沸散與“五禽戲”。

掌握:2。哲學與宗教。

(1)讖緯之學;(2)王充及其《論衡》; (3)佛教的傳人與道教的興起。

理解:3.文學與藝術。

(1)樂府詩;(2)秦始皇兵馬俑的發現;(3)兩漢的雕塑及代表作品。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政治分裂和民族融合

(一)三國鼎立

了解:1.軍閥混戰與曹操統一北方。

(1)軍閥混戰的形成與曹操勢力的發展、軍閥割據勢力形成的原因;(2)官渡之戰與曹操統一北方。

理解:2.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1)曹操兵臨長江; (2)孫劉聯合抗曹、赤壁之戰; (3)三國鼎立局面出現的歷史條件。

理解:3.曹魏的政治與經濟。

(1)屯田的起源與曹操對屯田的發展、曹魏屯田制的主要內容及意義; (2)曹丕實行“九品中正”制的內容及其影響; (3)世族門閥的形成及其影響。

運用:4.諸葛亮治蜀。

(1)諸葛亮治蜀的主要措施、嚴行法治,任人唯賢,發展經濟和撫夷戎;(2)南中之戰與諸葛殼的民族政策、七擒孟獲、西南經濟的發展。

(二)西晉的短期統一

理解:1.西晉的士族門閥政治。

(1)門閥士族的政治特權;(2)門閥士族的經濟特權、占田制與戶調制的內容與實質;(3)門閥士族統治集團的腐朽與殘暴。

了解:2.西北邊境各族的內遷。

(1)匈奴、羯、氐等族內遷;(2)大量胡族內遷的影響。

了解:3.西晉的滅亡。

(1)統治集團內部爭權與“八王之亂”; (2)民族矛盾的尖銳;(3)胡漢人民斗爭的匯合。

(三)東晉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

理解:1.東晉偏安江南。

(1)門閥制度的鼎盛、僑姓士族與吳姓士族門閥士族內部的矛盾;(2)祖逖北伐、統治集團內部對北伐的態度、北伐的失?。?3)淝水之戰、淝水之戰雙方勝負的原因、淝水之戰的意義;(4)孫恩起義。

了解:2.南朝政權的更迭與世族的腐朽。

(1)劉宋、蕭齊、梁、陳政權的更迭; (2)世族統治的沒落、沒落的原因、侯景之亂。

運用:3.南方經濟的發展。

(1)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北方人口大批南下、南方少數民族與漢族的融合、南方的相對和平環境; (2)南方經濟發展的表現:農業上大量墾荒自然條件優越,土地可多種經營、水利事業迅速發展、手工業基礎較好又吸取了北方的技術、商業尤其是海外貿易比較發達;(3)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4)寺院經濟與僧侶地主勢力的發展、門閥制度延緩了南方經濟的發展。

(四)十六國北朝時期北方的民族大融合

了解:1.十六國的興亡。

(1)十六國頻繁更迭的原因; (2)苻堅的漢族地主統治政策及其作用。

運用:2.北魏孝文帝改革。

(1)北魏前期的社會矛盾;(2)黃河流域的民族融合趨勢; (3)官吏俸祿制;(4)均田制與三長制;(5)遷都洛陽與一系列漢化的改革;(6)改官制與修法律;(7)尊孔崇儒、立學校、修明堂、筑靈臺;(8)孝文帝改革的重大意義。

理解:3.北方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均田制使勞動力與土地較好的結合,農業得到發展;(2)奴隸與雜戶的解放使手工業恢復發展;(3)農業手工業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活躍,尤以中原與周邊民族以及國際貿易突出。

了解:4.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1)東魏、西魏、北齊、北周的建國時間; (2)東魏、西魏、北齊、北周政權的建立者; (3)隋代周并統一全國、隋統一的歷史條件、隋統一的歷史意義。

(五)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與中外交往

掌握:1.科學技術。

(1)祖沖之與圓周率; (2)賈思勰的《齊民要術》; (3)酈道元的《水經注》。

理解:2.哲學與宗教。

(1)玄學出現的原因及其基本思想和代表性人物;(2)反玄學斗爭;(3)魏晉以后佛教廣為流行的歷史條件及其影響;(4)道教教義在魏晉以后的新變化;(5)范縝的《神滅論》之主要內容。

了解:3.文學與藝術。

(1)魏晉南北朝民歌中的代表性作品; (2)石窟藝術、西晉末開鑿的新疆拜城克孜爾石窟、前秦以后開鑿的敦煌莫高窟、大同云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 (3)書法、 “書圣”王羲之、“魏碑”體。

了解:4.中外交往。

(1)法顯與《佛國記》; (2)中國與東南亞、朝鮮、日本友好交往。

六、隋唐時期封建社會的發展與繁榮

(一)隋朝的短期統一

了解:1.隋朝的建立與統一。

(1)隋朝的建立; (2)隋統一全國; (3)隋統一的歷史意義。

掌握:2.隋朝的政治與經濟。

(1)三省六部制的確立;(2)科舉制的創立;(3)大索貌閱;(4)大運河的開鑿。

了解:3.隋末農民大起義。

(1)隋煬帝的暴政;(2)王薄領導的長白山起義;(3)李密、竇建德、杜伏威三支主力軍的形成。

(二)唐朝前期的繁榮

理解:1.唐朝前期的政治。

(1)唐朝的建立及統一過程;(2)玄武門之變;(3)唐太宗與“貞觀之治”;(4)唐律與《唐律疏議》;(5)武則天稱帝;(6)唐玄宗時期的改革;(7)“開元盛世”產生的原因及其表現。

了解:2.恢復生產的措施與社會經濟的繁榮。

(1)均田制與租庸調法;(2)農業生產的發展;(3)官私手工業的發達;(4)長安的繁榮。

(三)唐朝邊疆各族的發展與對外交往的頻繁

理解:1.唐朝邊疆各族的發展及其與唐的關系。

(1)唐與東突厥的關系; (2)安西、北庭都護府的設置; (3)回紇與唐的關系;(4)吐蕃與唐的關系;(5)唐代疆域的大致范圍。

了解:2.唐朝的對外交往。

(1)唐與朝鮮的密切往來;(2)唐與日本的友好往來及唐文化對日本的影響;(3)玄奘與《大唐西域記》。

(四)唐朝后期的社會矛盾與唐未農民戰爭

了解:1.開元天寶年間社會危機的潛伏。

(1)土地兼并與均田制的破壞; (2)府兵制的破壞; (3)節度使勢力的增強;(4)統治集團的腐朽。

了解:2.“安史之亂”及其對唐朝的影響。

(1) “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 (2)唐政府的平叛過程; (3)藩鎮割據局面的形成;(4)德宗、憲宗對藩鎮的斗爭。

運用:3.兩稅法的內容及其意義。

(1)兩稅法實施的原因;(2)兩稅法的內容;(3)兩稅法推行的歷史意義。

了解:4.唐后期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與唐末農民起義。

(1)唐后期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2)宦官專權;(3)牛李黨爭;(4)永貞革新;(5)甘露之變;(6)唐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經過、教訓及其意義。

(五)隋唐時期的文化

理解:1.科學技術。

(1)趙州橋;(2)雕版印刷術;(3)《唐本草》;(4)天文歷法與僧一行。

理解:2.宗教。

(1)景教、伊斯蘭教的傳人;(2)佛教的興盛。

了解:3.唐詩與李白、杜甫、白居易的成就。

理解:4.史學。

(1)劉知幾的《史通》;(2)杜佑的《通典》。

理解:5.敦煌莫高窟藝術。

七、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民族進一步融合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

(一)五代十國與遼的興起

了解:1.五代的更替與十國的割據。

2.契丹的興起與遼的建國。

3.周世宗改革。

(二)北宋與遼、西夏的并立

了解:1.北宋的建立與割據局面的結束。

掌握:2.北宋的政治與經濟。

(1)中央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2)分割相權; (3)集軍權、財權、司法權于中央; (4)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和影響;(5)不抑兼并政策; (6)主戶與客戶; (7)租佃制的發展;(8)農業經濟的發展; (9)手工業技術的進步; (10)交子的出現;(11)商業的繁榮與對外貿易的發展。

理解:3.社會矛盾的激化與北宋的政治改革。

(1)王小波、李順起義; (2)北宋中期社會矛盾的激化; (3)慶歷新政;(4)王安石變法的內容及其后果;(5)北宋末年的政治腐敗和宋江、方臘起義。

了解:4.北宋與遼的戰爭、“澶淵之盟”。

了解:5.西夏的建立與宋夏和戰。

(三)女真族的興起與宋金對峙

了解:1.金的建立與遼、北宋的滅亡。

理解:2.南宋與金的對峙。

(1)南宋的建立;(2)岳飛等的抗金活動;(3)紹興和議與宋金對峙局面的形成。

運用:3.南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1)北方人口的南遷; (2)江南農業的發展; (3)手工業、商業和海外貿易的發展;(4)全國經濟重心的南移。

了解:4.宋金對峙時期的社會矛盾。

(1)鐘相、楊么起義;(2)紅襖軍起義。

(四)大一統的元朝

理解:1.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統一。

(1)蒙古族的興起;(2)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3)蒙古西征和四大汗國的建立; (4)蒙古的南下和夏、金的滅亡;(5)忽必烈建立元朝;(6)文天祥等的抗元活動與南宋的滅亡。

了解:2.元朝的政治。

(1)元朝的統治機構與行省制度; (2)四等人的劃分與民族壓迫。

了解:3.元朝的社會經濟。

(1)恢復和發展農桑的措施;(2)黃道婆改革棉紡織技術; (3)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與賦役制度;(4)大都和泉州的商業; (5)漕運與海運。

了解:4.馬可•波羅及其“游記”。

了解:5.元末農民大起義。

(1)元朝后期社會矛盾的激化; (2)紅巾軍起義的爆發; (3)朱元璋勢力的發展;(4)朱元璋北伐及元朝的滅亡。

(五)五代遼宋夏金元時期的文化

理解:].科學技術。

(1)活字印刷術;(2)指南針和火藥的使用。

掌握:2.哲學與史學。

(1)理學的形成;(2)理學的集大成者——朱熹;(3)陳亮與葉適;(4)司馬光與《資治通鑒》;(5)《通志》與《文獻通考》;(6)《太平御覽》與《冊府元龜》。

了解:3.文學藝術與教育。

(1)詞的興盛及其代表作家; (2)元曲及其代表作家; (3)繪畫與書法;(4)書院。

八、明清(鴉片戰爭以前)時期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

(一)明代前期的政治與經濟

了解:1.明朝的建立與鞏固。

(1)朱元璋建立明朝;(2)靖難之役和遷都北京;(3)明長城。

掌握:2.明初經濟政策與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1)明初恢復和發展經濟的各項措施; (2)土地關系與賦役制度;(3)魚鱗冊與黃冊;(4)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理解:3.君主專制統治的加強。

(1)胡藍之獄;(2)丞相制度的廢除;(3)中央機構與地方機構的調整;(4)大明律; (5)衛所制度; (6)廠衛機構; (7)監察機構;(8)文字獄;(9)八股取士。

(二)邊疆民族的發展與明朝的對外關系

了解:1.邊疆民族的發展。

(1)蒙古族的分裂;(2)“土木之變”與北京保衛戰。

理解:2.明朝的對外關系。

(1)鄭和下西洋與華僑對南洋地區的開發; (2)東南沿海軍民驅逐倭寇的斗爭;(3)明朝的援朝戰爭;(4)西方傳教士的東來。

了解:3.滿族的興起及其與明朝的關系。

(1)女真三部與奴兒干都司的設置; (2)建州三衛; (3)努爾哈赤建立后金;(4)薩爾滸之戰;(5)皇太極改國號清。

(三)明朝的社會矛盾與明末農民起義

理解:1.明朝的社會矛盾與張居正改革。

(1)宦官專權與內閣紛爭; (2) “奪門之變”和統治危機的加深;(3)土地兼并、財政危機與農民相繼起義;(4)張居正改革與一條鞭法。

運用:2.封建經濟的發展。

(1)農業、手工業生產力的提高與社會分工的擴大; (2)農產品商品化趨勢的增長;(3)工商城市的繁榮; (4)白銀的普遍流通。

了解:3.明朝后期的統治危機與明末農民起義。

(1)明朝后期的政治黑暗及東林黨反對宦官的斗爭; (2)城市人民反稅監、礦監的斗爭; (3)土地高度集中與“三餉”加派;(4)陜北農民起義的爆發;(5)李白成起義軍的發展和新順政權的建立;(6)李白成起義軍攻占北京,推翻明朝;(7)清兵人關;(8)明末農民起義的歷史意義及教訓。

(四)清朝前期的政治與經濟

了解:1.清軍南下及各族人民的抗清斗爭。

(1)清朝定都北京及其策略的轉變; (2)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3)南明政權的抗清斗爭; (4)農民軍余部聯明抗清與戰局的變化。

掌握:2.清朝專制統治的加強。

(1)從議政王大臣會議到軍機處的設立; (2)理藩院的設置;(3)總督與巡撫;(4)八旗與綠營兵制;(5)文字獄。

理解:3.社會經濟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緩慢發展。

(1)清初恢復發展生產的措施; (2) “地丁合一”的原因及意義;(3)租佃制的發展和永佃權;(4)匠籍的廢除與手工業生產的進步;(5)從海禁到“十三行”的建立;(6)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緩慢發展; (7)封建制度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萌芽的束縛及其表現。

(五)清朝前期疆域的鞏固

理解:1.抗擊西方殖民者的侵略。

(1)西方殖民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 (2)鄭成功收復臺灣及清朝設置臺灣府;(3)沙俄侵略我國黑龍江流域; (4)雅克薩之戰與中俄《尼布楚條約》。

理解:2.平定“三藩”之亂。

掌握:3.加強對西北、西南邊疆的統治。

(1)反對準噶爾貴族分裂勢力的斗爭; (2)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3)平定回族貴族的叛亂; (4)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5)對云南、貴州、廣西等少數民族地區實行“改土歸流”。

掌握:4.清代的疆域。

(六)明清時期的文化

掌握:1.科學技術。

(1)李時珍與《本草綱目》; (2)徐光啟與《農政全書》; (3)宋應星與《天工開物》;(4)徐霞客及其《游記》。

掌握:2.哲學與史學。

(1)王守仁和陽明學派的產生; (2)進步思想家黃宗羲、顧炎武、王夫之;(3)考據學及其學派;(4)章學誠及《文史通義》;(5)《永樂大典》、《古今圖書集成》及《四庫全書》。

理解:3.文學藝術。

(1)《三國演義》、《水滸》、《西游記》、《聊齋志異》、《儒林外史》及《紅樓夢》;(2)明清戲劇。

中國近代史

一、鴉片戰爭——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開始

(一)鴉片戰爭前的中國與世界

了解:1.中國處于封建社會末期。

(1)清王朝由盛轉衰; (2)經濟落后; (3)政治腐??; (4)軍備廢弛;(5)文化衰落;(6)階級矛盾尖銳。

了解:2.資本主義在歐美主要國家迅猛發展。

理解:3.中英貿易與鴉片走私。

(1)閉關政策的內容及其實質;(2)中英貿易及英國的人超;(3)鴉片大量走私;(4)煙毒泛濫對中國社會的破壞。

(二)第一次鴉片戰爭掌握:1.林則徐主持禁煙斗爭。

(1)林則徐受命到廣州禁煙; (2)對禁煙的兩種不同態度與具體斗爭;(3)虎門銷煙;(4)林則徐的備戰措施與挫敗義律武裝挑釁。

理解:2.英國發動鴉片戰爭。

(1)英國不宣而戰,封鎖珠江口; (2)琦善與英方代表談判和《穿鼻草約》;(3)奕山廣州戰役和《廣州和約》;(4)奕經浙東戰役失?。?5)吳淞口、鎮江官兵的抵抗斗爭。

了解:3.廣東三元里人民的武裝抗英斗爭及其歷史意義。

運用:4.第一批不平等條約的簽訂。

(1)中英《南京條約》及其影響;(2)中英《望廈條約》; (3)中法《黃埔條約》;(4)簽訂條約對中國的危害。

(三)炮火震撼下的中國社會

了解:1. 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1)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商品輸出和原料掠奪; (2)五口通商地區自然經濟開始解體。

掌握:2.五口開放及近代階級關系的變化。

(1)五口開放及上海租界的建立;(2)近代產業工人出現; (3)買辦商人出現。

運用:3.向西方學習的新思想的初起。

(1)林則徐放眼看世界,刺探西事及翻譯西書; (2)魏源的《海國圖志》及“師夷”和“制夷”思想。

二、太平天國運動和第二次鴉片戰爭

(一)太平天國前期斗爭的勝利發展

了解:1.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1)第一次鴉片戰爭后,國內階級矛盾空前激化; (2)洪秀全創立“拜上帝會”; (3) 《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的基本思想與戰斗目標;(4)紫荊山根據地的建立;(5)起義領導核心的形成。

理解:2.金田起義和定都天京。

(1)金田起義;(2)永安建制封王;(3)挺進兩湖;(4)定都天京;(5)清政府對策江南、江北大營的建立,曾國藩湘軍的崛起,厘金制度及其后果。

了解:3.太平軍北伐、西征和天京破圍戰。

(1)太平軍北伐及其失??;(2)太平軍西征與湘軍的對策;(3)天京破圍戰的勝利。

運用:4.太平天國的制度和政策措施。

(1)《天朝田畝制度》的基本內容、性質和作用;(2)太平天國的對外政策。

(二)第二次鴉片戰爭

了解:1.英、法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

(1)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 (2)英法聯軍入侵與《天津條約》;(3)戰爭再起與《北京條約》。

掌握:2.沙俄趁火打劫,侵吞中國大片領土。

(1) 《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的簽訂及其內容;(2)《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的簽訂及其內容。

理解:3.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和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開始。

(1)外國商品深入南北沿海和長江中下游地區,自然經濟在更大范圍內瓦解;(2)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設立;(3)海關行政權為外國控制;(4)那拉氏發動“辛酉政變”;(5)“借師助剿”方針的確立,中外反動勢力公開勾結。

(三)太平天國后期的斗爭及其失敗

了解:1.領導集團內部殘殺和分裂。

(1)領導集團蛻變;(2)洪、楊矛盾激化;(3)韋昌輝天京大屠殺;(4)石達開出走和遠征;(5)太平天國內部渙散。

理解:2.力挽危局,重振朝綱。

(1)太平天國危機的出現; (2)洪秀全重建領導核心; (3)洪仁殲和《資政新篇》。

掌握:3.太平軍抗擊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進攻和天京陷落。

(1)安慶保衛戰及其失守; (2)李秀成兩次進攻上海; (3)從洋槍隊到常勝軍;(4)李鴻章淮軍由皖運滬;(5)蘇浙根據地的瓦解;(6)天京陷落。

理解:4.太平天國運動的性質、歷史意義和失敗原因。

三、洋務運動與中國資本主義的產生

(一)洋務運動

理解:1.洋務運動的產生。

(1)洋務運動產生的歷史背景; (2)洋務派的階級基礎和代表人物。

運用:2.“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產生、形成及其評價。

理解:3.洋務派創辦近代軍事工業。

(1)自強新政; (2)安慶內軍械所; (3)江南制造總局; (4)金陵機器局;(5)福州船政局;(6)湖北槍炮局;(7)天津機器局;(8)近代軍事工業的形成及性質。

掌握:4.洋務派創辦近代民用工業。

(1)“求富’’口號的提出; (2)輪船招商局; (3)開平礦務局;(4)唐山一胥各莊鐵路;(5)上海機器織布局;(6)天津電報總局;(7)漢陽鐵廠;(8)近代民用工業的主要形式及性質。

了解:5.洋務派創辦近代海軍。

(1)北洋、南洋、福建水師的初建;(2)海軍衙門的設立、北洋海軍的建成。

(二)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理解:1.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1)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及其特點; (2)民族資產階級的產生及其特點。

理解:2.早期中國工人階級。

(1)中國工人階級產生的背景;(2)中國工人階級的特點; (3)早期的工人斗爭。

四、從邊疆危機到瓜分危機

(一)中國邊疆危機

了解:1.世界資本主義逐步向帝國主義階段過渡。

理解:2.東南海疆危機。

(1)日本在美國支持下武裝侵臺 美國早有侵臺意圖 1874年5月日本在美國幫助下武裝侵臺,10月中旬中國被迫與日本訂立《臺事條約》;(2)1879年日本以武力正式吞并琉球。

理解:3.西北邊疆危機。

(1)阿古柏入侵新疆,1867年宣布成立“七域汗國”, 1870年阿古柏進占烏魯木齊;(2)沙俄侵占伊犁;(3)左宗棠收復新疆; (4)1881年簽訂《中俄伊犁條約》,收復伊犁。 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成立行省。

理解:4.西南邊疆危機。

(1)馬嘉理案和中英《煙臺條約》; (2)英國入侵西藏和《藏印條約》。

(二)中法戰爭

掌握:1.法國侵略越南與黑旗軍助越抗法。

(1)19世紀70年代劉永福應邀率黑旗軍助越抗法; (2) 1883年援越法軍向北進犯。

了解:2.中法戰爭經過。

(1)中法戰爭開始與李鴻章議和; (2)戰爭再起與基隆海戰、馬尾海戰、諒山大捷、臨洮大捷; (3)中國不敗而敗及《中法新約》,西南邊疆危機進一步加深。

(三)中日甲午戰爭

了解:1. 日本蓄意發動侵華戰爭與清政府“避戰求和”。

(1)日本侵華意圖由來已久,1894年日軍乘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之機,侵入朝鮮;(2)李鴻章的求和活動。

理解:2.戰爭的經過。

(1)1894年7月25日,日本海軍向我海軍軍艦進攻,挑起侵略中國的甲午戰爭;(2) 日陸軍于同時進攻牙山的中國海軍; (3)平壤之戰; (4)黃海海戰,丁汝昌、鄧世昌英勇抗敵; (5)大連陷落與遼東大潰敗;(6)威海衛之役,北洋海軍覆沒。

掌握:3.《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危害。

(1)《馬關條約》的簽訂及其主要內容; (2)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大大加深,日本軍國主義勢力通過甲午戰爭迅速膨脹。

五、中國人民為挽救民族危亡而斗爭

(一)戊戌維新運動

了解:1.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及其原因。

理解:2.資產階級維新運動的興起和高漲。

(1)康有為和《新學偽經考》、《孔子改制考》;(2)“公車上書”;(3)梁啟超、譚嗣同和嚴復在維新運動中的活動;(4)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焦點;(5)《應詔統籌全局折》的主要內容及其局限性。

掌握:3.百日維新。

(1)光緒下“明定國是”詔;(2)百日新政的主要內容和性質。

理解:4.戊戌維新運動的性質、失敗原因及其歷史意義。

(二)義和團運動和八國聯軍戰爭

了解:1.反對外國教會侵略斗爭不斷高漲。

了解:2.義和團運動的興起與發展。

(1)義和團在山東興起,豎起“助清滅洋”旗幟; (2)直隸京津地區義和團蓬勃發展, “扶清滅洋”成為義和團行動綱領。

掌握:3.八國聯軍武裝干涉和中國軍民英勇抗擊。

(1)1900年6月10日,俄、英、美、日、德、法、意、奧八國,共兩千多人,由天津向北京進犯; (2)6月17日晨,侵略者攻占大沽炮臺,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 (3)6月21日清政府向各國宣戰; (4)以義和團為代表的中國軍民英勇抗擊侵略者。

掌握:4. 《辛丑條約》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最終形成。

(1)侵略者犯下滔天罪行;(2)1901年9月簽訂《辛丑條約》;(3)《辛丑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危害;(4)義和團運動的意義及教訓。

六、辛亥革命

(一)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

理解:1.孫中山領導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開始。

(1)孫中山早期的抗清思想,1894年成立“興中會”;

(2)1895年10月廣州起義失?。?(3)1900年10月惠州起義失敗。

理解:2.資產階級愛國運動及留學生運動。

(1)近代知識分子隊伍的形成,知識分子從愛國走向革命;

(2)章炳麟和《駁康有為論革命書》; (3)鄒容和《革命軍》;(4)陳天華和《警世鐘》、《猛回頭》。

了解:3.資產階級革命團體相繼成立。

(1)1904年2月成立華興會;(2)1904年6月成立科學補習所;(3)1904年10月成立光復會。

(二)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革命形勢高漲

掌握: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和“三民主義”綱領。

(1)中國同盟會的成立, “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綱領的提出;(2)三民主義的內容及意義;(3)三民主義的革命性和局限性;(4)同盟會的性質。

掌握:2.革命派與改良派大論戰。

(1)關于要不要以暴力推翻清王朝問題; (2)關于要不要建立資產階級共和國問題; (3)關于要不要改變封建土地制度問題;(4)大論戰的意義。

了解:3.資產階級革命派的反清起義。

(1)清政府的“鐵路干線國有”政策與四川保路運動; (2)清政府“干線均歸國有定為政策”的實質; (3)四川保路同志會的成立及其抗爭活動。

理解:4.武昌起義和湖北軍政府的成立。

(1)文學社與共進會;(2)武昌起義;(3)湖北軍政府的成立及其內部斗爭;(4)武漢保衛戰。

了解:5.革命浪潮席卷全國和中外反動勢力內外夾攻。

(1)各地響應革命和清政府土崩瓦解; (2)立憲派和舊官僚在各省奪權;(3)皇族內閣的解散和袁世凱內閣的成立。

理解:6.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的成立。

(1)圍繞臨時政府控制權問題的復雜斗爭,孫中山就任臨時大總統與中華民國的成立; (2)南京臨時政府的性質及其內外政策。

運用:7.南北議和與袁世凱竊國。

(1)帝國主義操縱下的南北議和; (2)革命派的妥協; (3)清帝退位與孫中山讓權; (4)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的內容及意義;(5)袁世凱竊得政權。

理解:8.辛亥革命的性質、歷史意義及失敗原因、教訓。

七、北洋軍閥的統治和新時期的曙光

新時期的曙光

理解:1.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與工人階級的壯大。

(1)民族工業的發展及其特點; (2)工人階級的壯大及其突出優點;(3)工人運動的發展。

掌握:2.新文化運動的興起。

(1)《新青年》與新文化運動的發展;(2)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3)新文化運動的主要內容、性質、歷史意義及其局限性。

了解:3.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和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開始傳播,李大釗發表《法俄革命的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勝利》。

八、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北洋軍閥統治的衰落

(一)“五四”運動

理解:1.“五四”愛國運動。

(1)“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的基本原因和導火線;(2)“五

四’’愛國運動的過程;(3)“五四”愛國運動的結果。

掌握:2.新文化運動的發展,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

(1)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迅速傳播; (2)馬克思主義與反馬克思主義思潮的論戰; (3)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4)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

理解:3.“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

(二)中國共產黨的創建

理解:1.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

(1) “一大”召開的時間、地點、代表人數、議程; (2)“一大”通過的中國共產黨第一綱領;(3)“一大”選舉產生的中央領導機構;(4)中國共產黨成立的偉大意義。

理解:2.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1)“二大”召開的時間、地點;(2)“二大”宣言的主要內容;(3)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及其意義; (4)《向導》周報的創刊。

(三)工人運動的高潮和國共合作的醞釀

了解:1.軍閥混戰與華盛頓會議。

(1)直皖戰爭和第一次直奉戰爭的起因、時間及其結局; (2)華盛頓會議的召開和九國公約的簽訂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理解:2.中國工人運動的第一個高潮。

(1)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的成立; (2)全國第一次勞動大會的召開;(3)中國工人運動第一個高潮的起點和終點; (4)香港海員罷工;(5)安源路礦工人罷工;(6)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二七”慘案; (7)第一個工人運動高潮的歷史意義和教訓。

理解:3.第一次國共合作的醞釀。

(1)陳炯明叛變和孫中山第二次護法的失?。?(2)孫中山偉大轉變的開始和《孫文越飛宣言》; (3)中共“三大”和革命統一戰線方針的確立。

九、國民革命北洋軍閥統治的崩潰

(一)國共合作的形成 國民革命的興起理解:1.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第一次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

(1)國民黨“一大”召開的時間、地點、議程; (2) 《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3)國民黨“一大”在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革命政策; (4)中國國民黨“一大”的成功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呢感;(5)改組后的國民黨開始成為工人、農民、城市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聯盟。

理解:2.國共合作建立后,革命新局面的形成。

(1)第二次直奉戰爭和北京政變; (2)創辦黃埔軍校; (3)平定商團叛亂;(4)廢除不平等條約運動和國民會議運動; (5)孫中山北上和逝世。

(二)全國革命高潮的掀起

了解:1.中國共產黨第四次全國代表大會。

(1) “四大”召開的時間、地點和討論的主要問題; (2)“四大”的歷史功績和不足之處。

理解:2.“五卅”運動和省港大罷工。

(1)“五卅”運動的導火線、經過及其歷史意義; (2)省港大罷工。

(三)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統一戰線內部的分化和斗爭

了解:1.廣東革命根據地的統一。

(1)第一次東征;(2)廣州國民政府的成立;(3)第二次東征。

掌握:2.反對國民黨右派的斗爭。

(1)國民黨內左、右派的分化和新右派的崛起; (2)廖仲愷被暗殺;(3)反對西山會議派的斗爭; (4)戴季陶主義和反對戴季陶主義的斗爭;(5)國民黨“二大”。

理解:3.蔣介石篡奪革命領導權的陰謀。

(1)“三•二O事件”(中山艦事件);(2)“整理黨務案”。

(四)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和工農運動的迅猛發展,國民革命的失敗

理解:1.北伐戰爭的勝利進軍。

(1)1924年第二次直奉戰爭后,各派軍閥勢力的演變和北伐戰爭前夕的中國政局; (2)國民革命軍出師北伐和它的戰略方針;(3)兩湖和江西戰場;(4)馮玉祥就任國民軍聯軍總司令;(5)北伐勝利進軍的原因和意義。

了解:2.工農群眾運動的高漲。

(1)以湖南為中心的農民運動; (2)漢口、九江英租界的收回;(3)上海工人的第三次武裝起義。

理解:3。“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1)遷都之爭和反對蔣介石軍事獨裁的斗爭;(2)南京慘案; (3)國內外反動勢力以蔣介石為中心的集合;(4)“四•一二”反革命政變。

掌握:4.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的嚴重危害。

(1)陳獨秀的右傾錯誤; (2)中共中央1926年12月召開的特別會議;(3)汪陳聯合宣言;(4)中共“五大”;(5)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的繼續發展及其嚴重危害。

理解:5.“七•一五”反革命政變。

(1)夏斗寅叛變和“馬日事變”;(2)“七•一五”汪精衛“分共”;(3)國民革命失敗的原因、經驗教訓及其重大意義。

十、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 中國革命道路的開辟

(一)國民黨的派系爭斗和國民黨新軍閥混戰

了解:1.國民黨派系紛爭和聯合“北伐”。

(1)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2)寧漢滬寧粵的對立與合流; (3)國民黨第二屆四中全會; (4)國民黨蔣、馮、閻、桂四派新軍閥舉行“二次北伐”; (5)濟南慘案; (6)皇姑屯事件;(7)國民黨軍進入北京、天津;(8)東北“易幟”。

理解:2.南京國民政府初期的內政和外交。

(1)《訓政綱領》的公布和施行; (2)國民政府五院制的建立;(3)改訂新約運動。

了解:3.國民黨新軍閥混戰。

(1)蔣桂戰爭;(2)蔣馮戰爭;(3)中原大戰及其對中國時局的影響。

理解:4.“國民會議”與《中華民國訓政時期約法》。

(1)蔣胡“約法之爭”; (2)蔣記“國民會議”的召開; (3)《訓政時期約法》的通過。

(二)工農武裝起義和革命根據地的開辟

了解:1.各地武裝起義和“八七”會議。

(1)南昌起義;(2)“八七”會議;(3)廣州起義。

理解:2.秋收起義和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創立。

(1)秋收起義;(2)三灣改編;(3)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開辟;(4)毛澤東的紅色政權理論。

掌握:3.中國共產黨第六次全國代表大會。

(1)以瞿秋白為代表的“左”傾盲動主義的急性??; (2)中共“六大”召開的時間、地點、主要內容和重大歷史意義及其缺點;(3)第三黨的政治主張。

(三)土地革命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了解:1.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

(1)紅四軍轉戰贛南、閩西;(2)古田會議;(3)從1928年到1930年共產黨領導開辟的根據地;(4)中央革命根據地的形成和紅軍的大發展。

理解:2.革命根據地的土地革命與反“圍剿”的戰爭。

(1)中國共產黨的土地革命路線的形成; (2)中央革命根據地紅軍三次反“圍剿”的勝利; (3)以李立三為代表的“左”傾冒險主義錯誤。

十一、民族危機的日益加深和全國人民的抗日反蔣斗爭

(一)“九•一八”事變和全國抗日民主浪潮的興起

了解:1.“九•一八”事變,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

(1) “九•一八”事變; (2)國民黨政府的不抵抗政策,幻想依靠“國聯”力量迫使日本從東北撤兵; (3)全國掀起了空前規模的反日浪潮。

理解2.“一•二八”事變和淞滬抗戰。

(1)“一•二八”事變;(2)十九路軍淞滬抗戰;(3)簽訂《淞滬停戰協定》;(4)蔣介石“攘外必先安內”的國策。

(二)南京國民政府統治的加強

了解:1.國民黨法西斯政權的強化。

2.國家壟斷資本的形成。

(三) 日本武裝侵略的擴大和中國人民的抗日反蔣斗爭

了解:1.長城抗戰與《塘沽協定》。

(1)日軍侵占熱河和向關內的侵略擴張; (2)長城抗戰; (3)《塘沽協定》的簽訂。

了解:2.抗日反蔣斗爭。

(1)察哈爾抗日同盟軍;(2)福建人民政府。

(四)蘇區革命的深入,紅軍長征和遵義會議

了解:1.蘇區革命的深入發展。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 (2)土地革命的深入和各項建設;(3)紅軍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理解:2.王明“左”傾錯誤的嚴重危害。

(1)中共六屆四中全會和王明“左”傾錯誤的出現;(2)王明“左”傾錯誤的嚴重危害;(3)中央紅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

理解:3.遵義會議和紅軍長征的勝利。

(1)紅軍開始長征; (2)遵義會議召開的時間、地點、內容及其偉大歷史意義; (3)反對張國燾分裂主義的斗爭; (4)三大主力會師和長征勝利的意義。

(五)“華北事變”和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策

了解:1.華北事變。

(1)河北事變和《何梅協定》; (2)張北事件和《秦土協定》;(3)日本策劃“華北五省自治”;(4)冀察政務委員會的成立。

理解:2.“一二•九”運動和瓦窯堡會議。

(1)《八一宣言》;(2)“一二•九”運動;(3)瓦窯堡會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路線。

(六)西安事變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理解:1.全國抗日救亡運動的新高潮。

(1)全國各界救國聯合會的成立;(2)綏遠抗戰。

運用:2.西安事變和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

(1)中共提出“逼蔣抗日”的方針;(2)西安事變及其和平解決;(3)中共提出五項要求和四項保證;(4)國民黨五屆三中全會;(5)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初步形成。

十二、抗日戰爭

(一)全民族抗戰的開始,正面戰場的抗戰和敵后抗日根據地的創建

掌握:1??谷諔馉幦姹l,全面抗戰和片面抗戰兩條路線的對立。

(1)“七七”盧溝橋事變;(2)“八•一三”事變和淞滬會戰;(3)南京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 (4)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正式形成; (5)中共洛川會議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6)國民黨臨時全國代表大會和《抗戰建國綱領》。

了解:2.正面戰場的抗戰。

(1)忻口會戰; (2)南京保衛戰,日軍在南京的大屠殺; (3)臺兒莊大捷;(4)武漢會戰。

運用:3.敵后戰場的開辟。

(1)八路軍挺進華北;(2)平型關戰斗的勝利;(3)新四軍挺進大江南北;(4)毛澤東《論持久戰》的發表;(5)中共六屆六中全會的召開,統一戰線中獨立自主方針的確定。

(二)抗戰相持階段的到來,敵后戰場成為主要戰場

理解:1. 日本侵華策略的變化和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

(1)日本政府發表《近衛聲明》; (2)汪精衛集團叛國投敵;(3)汪偽“國民政府”的成立。

理解:2.正面戰場的繼續抗戰和國民黨對內政策的倒退。

(1)中條山戰役;(2)國民黨五屆五中全會;(3)皖南事變;(4)重建新四軍軍部;(5)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成立。

掌握:3.敵后戰場成為抗日的主要戰場。

(1)百團大戰; (2)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的發表; (3)中國共產黨在統一戰線中的策略方針和原則。

(三)太平洋戰爭爆發敵后軍民艱苦抗戰和國民黨統治日趨腐朽

理解:1.太平洋戰爭爆發。

(1)中國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2) 《聯合國家宣言》的發表和中國戰區盟軍最高統帥部的成立; (3)第三次長沙會戰;(4)浙贛戰役的失??;(5)豫湘桂戰役的大潰??;(6)不平等條約的廢除。

理解:2.國民政府經濟壟斷的加強和政治危機。

(1)國家壟斷資本的膨脹和國統區經濟狀況的惡化; (2)國民黨專制統治的強化; (3)蔣介石《中國之命運》的發表; (4)共產黨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

理解:3.解放區軍民的艱苦抗戰和局部反攻

(1)整風運動;(2)大生產運動;(3)敵后戰場轉入局部反攻。

(四)抗日戰爭的勝利

掌握:1.抗戰后期兩種中國命運的斗爭。

(1)美帝國主義扶蔣反共; (2)國民黨六大; (3)中共“七大”,毛澤東《論聯合政府》,“七大”制定的政治路線,

理解:2.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經驗和偉大歷史意義。

十三、國民黨統治的崩潰和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一)國民黨堅持內戰、獨裁方針,中國人民力爭和平民主了解:1.抗戰勝利后的國內形勢和各黨派的政治主張。

(1)抗戰勝利后的時局; (2)國民黨搶奪抗戰勝利果實;(3)國民黨、共產黨和民主黨派的三種不同的建國方針。

理解:2.重慶談判和政治協商會議。

(1)重慶談判和“雙十’’協定;(2)政治協商會議和政協協議;(3)較場口慘案。

掌握:3.解放區軍民準備自衛戰爭。

(1)建立鞏固的東北根據地;(2)各解放區普遍進行清算,減租;(3)“五四指示”;(4)放手發動群眾,發展生產;(5)各野戰軍、地方兵團和民兵開展練兵運動。

(二)全面內戰爆發,人民解放軍的戰略防御

了解:1.國民黨的軍事進攻,解放區軍民的自衛戰爭。(1)國民黨軍圍攻中原解放區; (2)粉碎國民黨軍的全面進攻;(3)粉碎國民黨軍的重點進攻。

理解:2.國統區的社會危機。

(1)“中美商約”的簽訂;(2)“制憲國大”;(3)國統區經濟危機日益嚴重。

掌握:3.國統區愛國民主運動的高漲。

(1)李、聞慘案;(2)“反內戰、反饑餓、反迫害”運動。

(三)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國民黨在大陸統治的覆滅

了解:1.人民解放軍轉入戰略進攻。

(1)劉鄧、陳謝、陳粟三路大軍南下作戰;(2)《中國人民解放軍宣言》。

運用:2.奪取全國勝利的綱領和政策。

(1)全國土地會議和《中國土地法大綱》; (2)中共中央十二月會議;(3)十大軍事原則; (4)黨在民主革命中的三大經濟綱領;(5)新民主主義革命的總路線。

理解:3.國民黨反動統治的嚴重危機。

(1)“戡亂總動員令”的發布; (2) “行憲國大”的召開; (3)國民黨政府實行所謂“幣制改革”和“限價政策” (發行“金圓券”);(4)國統區愛國民主運動的進一步高漲。

掌握:4.偉大的戰略決戰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1)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役; (2)中共七屆二中全會;;3)北平和平談判;(4)解放軍渡江作戰;(5)南京和上海等地的解放,解放軍向全國各地進軍;(6)毛澤東的《論人民民主專政》; (7)新政協的籌備;(8)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偉大歷史意義。

中國現代史

一、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和國民經濟的恢復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

掌握:1.新中國的誕生。

(1)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2)《共同綱領》;(3)中央人民政府的組成。

理解:2.新中國成立時的政治、經濟和外交

(1)西藏和平解放和祖國大陸的統一; (2)沒收官僚資本和社會主義國營經濟的建立; (3)穩定物價和統一財經; (4)《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的簽訂。

(二)人民民主政權的鞏固

掌握:1.抗美援朝運動。

2.土地改革運動。

3.鎮壓反革命運動。

4.三反、五反運動。

(三)國民經濟的恢復

運用:1.恢復國民經濟的綱領。

(1)中共七屆三中全會的召開; (2)毛澤東《為爭取國家財政經濟狀況的基本好轉而斗爭》的書面報告; (3)毛澤東《不要四面出擊》的講話;(4)七屆三中全會的決議為三年經濟恢復時期黨的工作規定了明確的策略路線和行動綱領。

了解:2.恢復國民經濟任務的勝利完成。

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一)過渡時期總路線

掌握:1.黨在過渡時期的總路線。

(1)總路線的提出;(2)總路線的內容。

了解:2.第一個五年計劃的指導方針和基本任務。

了解:3.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的制定。

(二)社會主義改造的基本完成

運用:1.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革。

3.“三大改造”的偉大勝利和遺留問題。

4.“一五”計劃建設的成就。

三、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初步探索與失誤

(一)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

了解:1.1956年的國際國內形勢。

掌握:2.中共“八大”。

(1)毛澤東的《論十大關系》; (2)中共“八大”的主要內容;(3)中共“八大”關于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判斷; (4)中共“八大”的重大歷史意義。

(二)社會主義全面建設的開始

理解:1.毛澤東的《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

了解:2.中國共產黨的整風運動。

理解:3.反右派斗爭及其嚴重擴大化。

理解:4.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

(1)中共八大二次會議社會主義建設總路線的制定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錯誤論斷;(2)北戴河會議的“左”傾錯誤決策,鋼產量要當年翻番達到1 070萬噸,《關于在農村建立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 (3)全民大煉鋼鐵運動和基建規模的膨脹; (4)農業生產上的浮夸風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高潮;(5)“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是黨在探索中國自己的建設社會主義道路過程中的一次嚴重失誤。

了解:5.糾正“左”傾錯誤的重大曲折。

(1)初步糾正“左”傾錯誤的努力; (2)廬山會議; (3)“反右傾”斗爭和繼續“大躍進”的錯誤及其嚴重后果。

理解:6.國民經濟的調整。

(1)20世紀60年代初國民經濟的嚴重困難; (2) “調整、鞏固、充實、提高”八字方針的制定; (3)調查研究和農業、工業、科學、教育、文化政策的調整; (4)七千人大會; (5)七千人大會后進一步的調整和探索。

了解:7.政治上“左”傾錯誤的再度發展和經濟上調整任務的勝利完成。

(1)中共八屆十中全會;(2)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即“四清運動”);(3)毛澤東主持制定了《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中目前提出的一些問題》 (簡稱“二十三條”); (4)1963年至 1965年經濟上調整任務的完成。

四、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

(一)“文化大革命”的發動

掌握:1.“文革”的導火線。

(1)對《海瑞罷官》的批判;(2)《二月提綱》;(3)《部隊文藝工作座談會紀要》;(4)所謂彭、羅、陸、楊事件。

理解:2.“文革”的全面發動。

(1)1966年5月中央政治局會議和《五•一六通知》;(2)中央文革小組的成立; (3)中共八屆十一中全會毛澤東《炮打司令部》的大字報,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無產階級文化大革命的決定》(即“十六條”),中央領導機構的大調整。

了解:3.全國大動亂和“全面奪權”。

(1)紅衛兵運動;(2)對所謂“資反路線”的批判; (3)全國“奪權”風暴(所謂“一月風暴”);(4)“二月抗爭”。

理解:4.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 (1)中共“九大”; (2)所謂“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3)林彪、江青集團勢力的膨脹; (4)貫徹“左”傾方針的全國“斗、批、改”運動。

(二)林彪反革命集團的覆滅

了解:1。中共九屆二中全會和林彪集團的篡權陰謀。

2.“九•一三”事件。

3.中國共產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

(三)江青集團的覆滅和“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了解:1.“批林批孔”運動。

了解:2.圍繞四屆人大的斗爭(“四人幫”“組閣”陰謀的破產)。

理解:3.1975年的全面整頓及其反復。

(1)鄧小平主持黨和政府的日常工作; (2)各方面工作的整頓;(3)所謂“批鄧、反擊右傾翻案風”運動。

了解:4.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團的勝利。

(1)“四五”運動; (2)毛澤東逝世; (3)中共中央政治局一舉粉碎“四人幫”;(4)“文化大革命”的結束。

(四)在徘徊中前進的兩年

掌握:1.對“四人幫”罪行的揭發、批判。

2.“兩個凡是”方針的提出。

3.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

4.“左”傾錯誤方針的繼續經濟建設中的新冒進。

五、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一)偉大的歷史轉折

運用: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

(1)中共中央工作會議;(2)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實事求是思想路線的恢復,全黨工作重點的轉移,改革開放政策的制定,新中國成立以來黨的歷史上具有深遠意義的偉大轉折。

理解:2.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撥亂反正。

(1)平反冤假錯案;(2)落實各項政策;(3)中共中央重新對社會主義社會的主要矛盾作了正確的闡述; (4)重申堅持四項基本原則; (5)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

了解:3.經濟調整與改革。

(1)“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新八字方針; (2)農村生產責任制的建立和推廣;(3)城市擴大企業自主權的試點。

(二)全面改革開創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局面

了解:1.中國共產黨第十二次全國代表大會。

門)中共“十二大”的召開;(2)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宏偉綱領的制定,我國經濟建設的戰略目標、戰略重點和戰略步驟的提出。

掌握:2.經濟體制改革的全面展開。

(1)農村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實行和推廣; (2)實行對外開放,深圳、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的設立; (3)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是全面進行經濟體制改革的綱領性文獻。

運用:3.“一國兩制”構想的提出。

理解:4.中共十二屆六中全會《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理解:1.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提出。

2.中國共產黨第十三次全國代表大會。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

4.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提出。

5.鄧小平“三步走”的經濟發展戰略部署。

世界通史(近現代史部分)

第一章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與發展

掌握:第一節 英國資產階級革命與工業革命

資產階級革命的特點與意義;克倫威爾;工業革命的前提與后果。

掌握:第二節 北美獨立戰爭與美國內戰

《常識》; 《獨立宣言》;獨立戰爭的歷史意義;1787年憲法;西進運動;《宅地法》;《解放黑奴宣言》;評內戰的后果與意義。

掌握:第三節 法國大革命與法蘭西第一帝國

啟蒙運動;革命進程的三個階段; 《人權宣言》;革命的特點與意義;拿破侖的歷史地位;維也納會議和神圣同盟。

理解:第四節 意大利的統一

意大利統一的主要經過與意義。

理解:第五節 德意志的統廣

“普魯士道路”德意志統一的主要經過和意義。

了解:第六節 俄國的改革

彼得一世的改革;農奴制改革。

理解:第七節 日本明治維新

倒幕運動;維新的主要措施與意義。

第二章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國際工人運動

理解:第一節 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

科學社會主義產生的歷史條件;《共產黨宣言》。

理解:第二節 1848年歐洲革命

革命的特點、經驗教訓及歷史意義。

掌握:第三節 巴黎公社

普法戰爭;公社失敗的原因和歷史意義。

第三章 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

了解:第一節 亞洲

蒂博尼哥羅;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歷史意義;何塞•黎薩領導的“宣傳運動”;朝鮮義兵運動。

了解:第二節 非洲

阿拉比和埃及1881年起義;埃塞俄比亞的抗意戰爭。

了解:第三節 拉丁美洲

“多洛雷斯呼聲”;玻利瓦爾;考迪略主義;古巴獨立戰爭;墨西哥的1917年憲法。

第四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

掌握:第一節 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

三國同盟;協約國集團;英國的“光榮孤立”政策。

掌握:第二節 第一次世界大戰

薩拉熱窩事件;凡爾登戰役;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實質與影響。第五章 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和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了解:第一節 十月革命

列寧的“四月提綱”;蘇維埃政府建立初期的政治、經濟措施;《布列斯特和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了解:第二節 蘇聯的社會主義建設

新經濟政策;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

教訓。

第六章 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革命運動的高漲

了解:第一節 德國十一革命

基爾水兵起義;巴伐利亞蘇維埃共和;魏瑪共和國。

理解:第二節 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

庫恩•貝拉;匈牙利蘇維埃共和國的歷史意義和經驗教訓。

掌握:第三節 共產國際

共產國際建立的意義 共產國際“七大”

第七章 兩次世界大戰間的民族解放運動

理解:第一節亞洲

朝鮮“三•一”起義;越南義安一河靜運動;印度的非暴力不合作運動;土耳其凱末爾革命。

了解:第二節 非洲

埃及的華夫脫黨;摩洛哥的里夫共和國。

了解:第三節 拉丁美洲

墨西哥的卡德納斯改革;尼加拉瓜的桑地諾抗美游擊戰爭。

第八章 兩次世界大戰間的國際關系

運用:第一節 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

威爾遜的“十四點計劃”;國際聯盟;華盛頓會議;九國公約;凡爾賽一華盛頓體系的實質。

理解:第二節 20年代的國際關系

拉巴洛條約;魯爾危機;道威斯計劃;非戰公約。

理解:第三節 30年代的國際關系

慕尼黑協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的“東方戰線”;美國的中立政策。

第九章 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及其影響

了解:第一節 1929年一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

危機的特點。

理解:第二節 美國的羅斯福新政

新政的內外政策;新政的評價。

理解:第三節 德國法西斯專政的建立和歐洲戰爭策源地的形成

希特勒和納粹主義;第三帝國的獨裁統治。

了解:第四節 遠東戰爭策源地的形成與日本法西斯專政的建立

“九•一八”事件;“二•二六”事件。

第十章 第二次世界大戰

掌握:第一節 戰爭進程

德波戰爭;敦刻爾克大撤退;戴高樂和“自由法國運動”;租借法案;珍珠港事件;大西洋憲章;世界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與意義;戰略轉折點——斯大林格勒戰役、中途島戰役和阿拉曼戰役。

掌握:第二節 首腦會議

開羅會議與開羅宣言;德黑蘭會議;雅爾塔會議;波茨坦會議。

第十一章 當代資本主義國家

理解:第一節美國

麥卡錫主義;馬丁•路德•金;尼克松主義。

掌握:第二節 聯邦德國

第一次柏林危機;“新東方政策”。

了解:第三節 日本

日本的“民主改革”;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第十二章 當代社會主義國家

了解:第一節 蘇聯

蘇共“二十大”;赫魯曉夫的經濟改革及其得失。

理解:第二節 東歐國家

波茲南事件;匈牙利事件;“布拉格之春”。

第十三章 戰后民族解放運動

理解:第一節 亞洲

印巴分治;兩次印支戰爭;四次中東戰爭。

了解:第二節 非洲

埃及的七月革命;非洲年。

了解:第三節 拉丁美洲

古巴革命。

第十四章 戰后國際關系的演變

掌握:第一節 兩大陣營的對峙

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九國情報局;經濟互助委員會;華沙條約組織;加勒比海危機。

理解:第二節 第三世界的崛起

萬隆會議;不結盟運動;七十七國集團。

第十五章 現代科學技術

理解:第一節 20世紀自然科學的發展

量子力學;相對論。理解:第二節 第三次科技革命標志——原子能、電子計算機、空間技術;影響。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