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如:有群眾打電話向街道辦投訴,說社區附近的修車廠經常半夜還在營業,打擾了他們休息,領導讓你去處理此事,你會怎么辦?
很多考生在考場上答題時都會說:我會找相關人員進行調查……,“相關人員”就是指調查對象,但這種模糊的說法很難真實體現個人調研能力,教育專家在此就與各位考生分享一些經驗,教你如何在考場緊張有限的思考時間內快速確定出調查對象。
面試即生活,我們先來看生活中的調查。比如說有甲乙兩位同學打架了,如果你要是老師,你會如何處理呢?你必須得搞清事情的原委才能展開處理,一方面你肯定會找到甲詢問他為什么和乙打架,另一方面你還會找到乙做同樣的詢問,為什么和甲打架,但這樣是不夠的,因為甲和乙的說辭可能都是偏向自己的,因為這件事情是涉及他們自身的利益,所以這時你可能還需要進行一個中立的調查,比如說找到當時目睹了甲乙打架的丙,因為丙和他們沒有利益沖突,所以他的話比較可信,到這個時候,你所調查的基本情況才算清楚了。綜上所述,在這個事件中,調查對象包含了三個方面,即成為事件的利益相關方的甲乙兩方和保持中立的丙方。
這個例子給我們的啟示就是:調查對象至少應該包含三個方面:事件的利益相關方和中立的一方。如前面的第一個例題,對“大學生村官工作情況”這一事件進行調查,事件的利益相關方有哪些呢?很顯然,大學生村官自身是其中一方,村官工作的受益者是村民,所以村里的群眾是另一方,這兩個利益相關方是我們的調查對象,而中立方的調查對象是誰呢?這里可以理解為對大學生村官進行考核管理的部門,實際調查時我們可以找到負責考核管理的工作人員或者調閱既往的考核資料。
上面說的這幾個方向只是基本方向,調查對象最終還是由調研的目的來決定的。很多時候問題的研究者、對你所調查事件比較專業的人士也可以成為調查對象。如:對酒駕處罰力度加大,催生了代駕行業,由你對代駕行業展開調查,你會怎么做?根據我們前面的分析,調查對象一是叫過代駕服務的車主,二是提供代駕服務的從業人員,三是涉及管理的一些政府部門如工商稅務交管等。我們會發現,對于代駕問題,一些高校里研究交通的專家學者以及社會上一些法律界人士也是比較關注的,所以這些行業權威人士也可以成為我們的調查對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