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17年本科插班生招生魚類增養殖學課程考試大綱
來源: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網 閱讀:4162 次 日期:2016-12-23 12:06:57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仲愷農業工程學院2017年本科插班生招生魚類增養殖學課程考試大綱”,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一、課程簡介

《魚類增養殖學》是水產養殖專業的專業核心課程之一。其主要內容包括:我國及國外魚類增養殖的簡史、現狀及發展方向;主要養殖魚類的生物學;養殖水域的生態環境與調控;魚類人工繁殖的生物學基礎;魚類的人工繁殖技術;魚類的苗種培育;成魚養殖;魚類資源增殖與保護;活魚運輸;魚類越冬等。其主要任務是使學生了解主要養殖魚類的生物學特性和各類養殖水體的水環境特征,掌握魚類的人工繁殖、苗種培育和養成,以及漁業資源增殖與保護的基礎理論和技能。

二、內容及要求

第一章主要養殖魚類的生物學

(一)內容

養殖魚類的生物學基礎,內容包括魚類棲息環境:魚類與非生物環境(溫度、鹽度、溶氧、pH、光照)之間的關系,魚類的棲息習性(中上層、中下層、底層魚類);魚類的食性類型(濾食性、草食性、雜食性、肉食性魚類),魚類生長的特點及影響因素;魚類的繁殖習性(性別差異、生殖方式、魚卵性質、產卵類型、生殖行為、繁殖能力)。鯉形目主要養殖魚類的生物學特性(四大家魚、鯉魚、鯽魚、團頭魴)

一、魚類與非生物環境的關系

1、水溫:冷水性魚類、溫水魚性魚類、熱帶魚類、冷溫性魚類

2、鹽度:海水魚類、淡水魚類、洄游性魚類、河口性魚類

3、溶解氧:適宜溶氧(正常生長、繁殖)-呼吸受抑制(浮頭)

窒息溶氧(氧閾值、死亡、泛池)

冷水魚、肉食魚、海水魚對溶氧敏感。溫暖水魚、雜食性魚、肥水魚類對溶氧不敏感。幼魚比成魚對溶氧敏感。

4、pH:范圍:4-10;適宜pH:7-8.5;

5、棲息習性:中上層魚類、中下層魚類、底層魚類

二、魚類的食性

攝食方式劃分:濾食、草食、捕食、吞食、刮食、挖食

食物組成劃分:浮游生物食性、草食性、雜食性、肉食性

攝食器官(構造)與食性(功能)相一致

三、魚類繁殖習性

?1、繁殖方式:卵生、卵胎生、胎生

2、產卵類型:一批產卵類型、分批產卵類型

?3、產卵季節:春夏產卵(長日照)秋冬產卵(短日照)

4、產卵周期:性周期

?5、懷卵量:絕對懷卵量、相對懷卵量

四、鯉形目的主要養殖魚類

主要養殖魚類(四大家魚、鯉魚、鯽魚、鯪、魴)形態特征、生態習性、生長速度、繁殖習性

(二)要求

掌握:魚類對棲息環境和食性的普遍要求以及魚類生長和繁殖的共性特點;具體養殖魚類的可識別特征、棲息習性、適溫性、適鹽性、食性和繁殖習性。

理解:主要養殖魚類在自然條件和人工養殖條件下的生長特點

了解:主要養殖魚類的分類地位、自然地理分布和經濟價值

第二章 養殖水域的污染與控制

(一)內容:

養殖水體污染的概念及特點,水體富營養化的概念及衡量指標(物理指標、化學指標、生物);水體富營養化形成的條件(營養元素、光照、溫度)及危害;赤潮的概念、發生原因以及危害。養殖用水和廢水的凈化處理的方法(物理學方法、化學方法、生物學方法)

一、養殖水域污染

養殖水體污染:人類活動造成進入水體的物質超過水體自凈能力,導致水質惡化,影響水體用途。

水體富營養化:水體中營養物質過多,特別是氮磷含量過多導致水生植物(浮游藻類)大量繁殖,影響水體與大氣正常的氧氣交換,加上死亡藻類分解消耗大量氧氣,造成水體溶氧迅速下降,水質惡化。

富營養化指標:透明度,營養狀態指數;氮、磷含量指標;生物多樣性指數。

富營養化危害:感官惡化;魚類窒息或中毒死亡;影響作物生長;水質變劣,凈化費用增高。

赤潮:特定環境條件下,海水中某些浮游植物、原生動物或細菌爆發性增殖或者高度聚集而引起水體變色的一種有害生態現象

發生原因:海水富營養化;水文氣象及海水理化因子的變化;海水養殖的自身污染

危害:破壞海洋生態平衡;破壞海洋漁業與水產資源;危害人類健康

二、養殖水域生態環境調控

養殖用水和廢水的凈化處理

物理學處理:柵欄;篩網;沉淀;氣浮;過濾

化學處理:重金屬去除;氧化-還原法;混凝法;消毒法

生物學處理:生物過濾技術(水生植物過濾技術、生物膜法)

有益微生物凈化作用(光合細菌、硝化細菌、芽孢桿菌、復合微生物制劑)

(二)要求:

掌握:水體污染、水體富營養化、赤潮的概念;水體富營養化的指標與評價方法;養殖用水及廢水處理的方法

理解:養殖用水及廢水處理技術的原理。

第三章魚類人工繁殖的生物學基礎

(一)內容:

魚類性腺發育規律,魚類卵細胞的發育與成熟,魚類精子的發生與成熟;卵巢、精巢的形態結構與分期;魚類的性周期(短性周期、一年性周期、二年性周期類型);中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在魚類繁殖中的作用,環境因素對性腺發育的綜合影響。

一、魚類的性腺發育規律

1、卵子與卵巢的結構與發育

(1)卵子發育過程:

卵原細胞增殖期:經過若干次有絲分裂,數目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停止分裂,開始生長,向卵母細胞過度。(第1期卵巢)

卵母細胞小生長期:卵母細胞原生質增加,體積增大,細胞核出現(第2期卵巢)

卵母細胞大生長期:卵黃和脂肪大量積蓄,體積大大增加。(第3期卵巢)

生長成熟期:體積不再增大,細胞核極化,核膜溶解,能對外界激素作用產生成熟反應。

生理成熟期:卵粒從濾泡膜之間脫落,掉入卵巢腔(排卵)。(第5期卵巢)?

卵母細胞退化期:卵黃液化,細胞核潰散,放射膜增厚。(第6期卵巢)

(2)卵巢發育過程分期:

第I期:半透明的細線狀,肉眼不能區分雌雄。魚類I期卵巢終生只出現一次。

第Ⅱ期:扁帶狀,肉紅色,肉眼看不到卵粒,卵巢中以小生長期的卵母細胞為主體。

第Ⅲ期:塊狀,淡青灰色,肉眼可見到卵粒,卵巢中以大生長期的初級卵母細胞為主。

第Ⅳ期:長囊狀,青灰色,血管清晰、充滿體腔,卵粒大而明顯,易分離。此時細胞內已充滿卵黃顆粒。

第V期:青灰色,松軟,卵巢內充滿成熟卵子,呈游離狀態,極易被擠出或自行流卵,大量卵子進入卵巢腔,完成排卵過程。

第Ⅵ期:卵巢縮小,呈深紅色,其中有許多殘卵。

2、精子與精巢的結構與發育?

(1)精子的結構與發育

由頭、頸、尾三部分組成,個體很小(頭部直徑1-2.5微米)。?

發育分為4個時期、共6個分期時相:

精原細胞繁殖期-精母細胞生長期-精母細胞成熟期-精子細胞變態期?

(2)精巢發育過程分期:

第I期:細線狀,半透明,肉眼不能辨別雌雄,精巢中存在分散的精原細胞。此期精巢在魚類一生中只有一次。

第Ⅱ期:細帶狀,半透明,肉眼可以分辨雌雄,精巢內精原細胞增多,排列成群。

第Ⅲ期:圓柱形,粉紅色,精巢內主要存在大量初級精母細胞。魚類排精后一般就退回到此期。

第Ⅳ期:袋狀,乳白色,精巢中有初級精母細胞、次級精母細胞、精子細胞。

第V期:塊狀,豐滿,乳白色,其中充滿大量精子及部分變態期的精子細胞。輕壓腹部,有大量乳白色精液流出。

第Ⅵ期:枯萎縮小,細帶狀,淡紅色,擠不出精液,精子已排出,精巢中僅有少量初級精母細胞和精原細胞及殘留的精子。

3、性腺的成熟過程

性周期:指魚類性腺成熟隨季節的變化而呈現規律性的周期變化的現象。

一般魚類一年一個周期,熱帶地區可能一年2-3周期(羅非魚),鱘魚2-4年一個周期,一生只產卵一次的魚類(鮭魚)沒有性周期。?

二、中樞神經系統與內分泌系統在魚類繁殖中的作用

1、中樞神經系統在魚類繁殖中的作用

通過內分泌神經激素來啟動相應的內分泌腺分泌各種激素完成繁殖活動。

中樞神經系統產生的激素

(1)釋放激素:促黃體生成激素釋放激素

(2)抑制激素: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抑制因子(GRIF)

2、內分泌系統在魚類繁殖中的作用

與魚類性腺發育密切相關的內分泌腺是腦垂體和性腺

(1)腦垂體分泌的激素:促性腺激素

(2)性腺類固醇激素:雌性激素(孕激素、雌激素、皮質類固醇激素,由卵巢分泌);雄性激素(睪丸酮,由精巢分泌)

3、環境因素對魚類性腺發育的影響

外界環境因素:營養、溫度、光照、水流等多種因素綜合作用

(二)要求:

掌握:魚類卵巢、精巢形態結構及其不同時期的發育特點

理解:中樞神經系統和內分泌系統在魚類繁殖中的作用

了解:環境因素與魚類性腺發育成熟和產卵關系

第四章魚類的人工繁殖技術

(一)內容:

魚類人工繁殖、HCG、LRH、LRH-A、PG、親魚成熟率、催產率、受精率、孵化率、出苗率、人工授精的主要概念。魚類人工繁殖催產的基本原理。親魚培育應該注意哪些問題人工催產的具體方法,催產劑的種類與注射劑量影響受精卵孵化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提高孵化率?自然受精與人工授精的方法比較

一、親魚培育

1、親魚的來源:親魚可直接從江河、湖泊、水庫、池塘等水體中選留性成熟或接近性成熟的個體,也可以從魚苗開始專池培育并不斷選擇最終留下優秀個體。

2、親魚的選擇:種質標準;年齡、體重;體質標準

3、雌雄鑒別:大小差異;體型差異;第二性征。

4、雌雄搭配比例:選留親魚的雌雄搭配比例一般應在1:1~1.5,雄魚略多于雌魚。

5、親魚培育設施:水源條件好,排灌方便,水質清新,不能有工業污染。陽光充足,距產卵池、孵化場不能太遠。魚池面積一般3~4畝,水深1.5~2米,長方形為好,池底平坦,以便管理和捕撈。草、青魚親魚池的池底最好無淤泥。

6、親魚放養:親魚放養的密度不宜過大,以重量計算,畝放養100~125公斤。一般主養一種親魚,搭配少量其它親魚,以充分利用池塘的食料生物。任何一種親魚池中不宜搭養魚種,否則會互相爭奪飼料和氧氣,影響親魚性腺發育。

二、人工催產

人工誘導產卵藥物

腦垂體(Pg):一般為自制,多用鯉魚腦垂體。其作用機理是利用性成熟魚類腦垂體中含有的促性腺激素,主要為促黃體素(LH-RH)和促濾泡激素(FSH)。將它的懸濁液注入魚體后,其中的濾泡激素可促使精卵進一步發育成熟,促黃體素進一步促使魚發情產卵。?

絨毛膜促性腺激素(HCG):一般為市售成品,易溶于水,遇熱易失活,使用時現配現用。主要成份是促黃體激素(LH-RH),主要作用是促進親魚排卵,也有一定的促性腺發育作用。。

促黃體生成素釋放激素類似物(LH-RH-A):為市售成品,人工合成的,易溶于水,陽光直射會使其變性。它作用于魚類腦垂體使其分泌促性腺激素,進一步促使卵母細胞發育成熟并排卵。它對主要養殖魚類的催熟催產效果都很好,現已成為主要的催產劑。

三、注射方法

注射用水一般用生理鹽水(0.7%的氯化鈉液)。注射前用魚夾子提取親魚稱重,然后算出實際需注射的劑量。催產劑量一般每一尾魚2-4mL,注射部位有下列幾種:

(1)胸腔注射:注射魚胸鰭基部的無鱗凹陷處,以針頭朝魚體前方與體軸呈45~60°角刺入,深度一般為1厘米左右,不宜過深,否則傷及內臟。

(2)腹腔注射:注射腹鰭基部,注射角度為30~45°左右,深度為1~2cm。

(3)肌肉注射:一般背鰭下方肌肉豐滿處,順著鱗片刺入肌肉1~2cm。

注射催產劑可分為一次注射、二次注射,青親魚催產甚至還有采用三次注射的。親魚成熟很好,水溫適宜時通??刹捎靡淮巫⑸?,一般兩次注射法效果較好。

根據天氣,水溫和效應時間,確定注射時間。一般一次性注射多在下午進行,次日清晨產卵。兩次注射時,則根據第二次注射的時間,一般第一針在早上9時左右進行,第二針在當日下午6—8時進行。

四、孵化條件

水流:流速一般約為0.3~0.6米/秒,以魚卵能均勻隨水流分布漂浮為原則。

溶氧:要求孵化期內溶解氧不能低于4mg/L,最好保持在5~8mg/L。

水溫:最適溫度為22~28℃,正常孵化出膜時間為1天左右,溫度愈高胚胎發育愈快。

水質:pH一般要求7.5左右,偏酸性水和偏堿性水都會損害卵膜。

敵害生物:水體中會對魚胚胎孵化造成危害的生物有橈足類、枝角類、小魚、小蝦等

五、產卵與受精

自然受精:親魚自行產卵、排精,完成受精作用的過程

人工授精:用人工方法采取成熟的卵子和精子,將它們混合后使之完成受精過程。進行人工授精需密切注意觀察發情魚的動態,當親魚發情即將產卵之際,迅速捕起親魚采卵采精,并立即進行人工授精。

(二)要求:

掌握:魚類人工繁殖主要設施與功用;不同種類親魚的培育技術;催產激素的種類和性能及催產方法;人工授精技術和不同性質的受精卵的孵化方法

掌握:人類人工繁殖的概念、原理;親魚成熟度鑒定

理解:催產激素作用原理;影響授精及孵化的主要環境因子

第五章 魚苗、魚種的培育

(一)內容:

夏花、稚魚、幼魚、一齡魚種、攝食效率、不可逆點、魚苗培育的重要概念;魚類苗種分期及主要特征;魚苗質量的鑒別;影響魚類苗種生長的因素;魚種投餌管理“四定”原則的主要內容;大規格魚種培育的意義

一、魚苗魚種的劃分

根據魚苗、魚種的特點把魚苗、魚種的生長期劃分以下幾個階段。

水花(魚苗):剛孵出3~4天,鰾已充氣,能水平游動,可以下塘飼養的仔魚。

夏花(魚種):仔魚再經5~10天的培育,養成全長3cm左右的稚魚,也稱寸片。

秋片(魚種):夏花經3~5個月的培育,養成全長10~17cm的魚種。

春片(魚種):秋片越冬后稱為春片。

魚類胚后期按形態特征差異通常分為以下幾個時期

仔魚期:魚苗身體裸露無鱗片,眼無色素,具有鰭褶

稚魚期:鰭褶完全消失,運動器官形成,體側出現鱗片

幼魚期:全身被鱗,側線明顯,胸鰭末端分支,性腺未發育成熟

成魚期:性腺初次成熟至衰老死亡

二、池塘培育魚種技術

1、魚種池:池塘一般2~5畝,水深要達到2~2.5米,使用增氧機。畝產可達500公斤以上。?

2、放養密度:放養密度還隨魚的種類、池塘條件、餌料肥料供應情況和飼養管理措施等而不一樣。可以進行適當的搭配混養,以充分利用池塘水層和餌料資源,發揮池塘的生產潛力。混養還能做到不同魚類之間的彼此互利。其中以一種魚為主養魚,比例較大;其他魚為配養魚,比例較小。

3、餌料與投飼:魚種階段靠天然餌料已不能滿足池魚攝食的需要,而必須以投喂人工飼料為主。同時,加強投餌是培養大規格魚種,提高單位面積魚產量的最重要手段,遵循“四定”投餌原則。

①定時:選擇水溫較適宜,溶氧量較高的時間投餌,可以提高魚的攝食量,有利于魚類生長。正常天氣,一般在上午8~9時和下午2~3時投餌各1次,這時水溫和溶氧量升高,魚類食欲旺盛。在初春和秋末冬初水溫較低時,一般在中午投餌1次。

②定位:投餌必須有固定的位置,使魚類集中于一定的地點吃食。這樣不但可減少餌料的浪費,而且便于檢查魚的攝食情況,清除剩餌和進行食場消毒,防治魚病。

③定質:投喂的餌料必須新鮮,不腐爛變質,防止引起魚病。餌料的適口性要好,適于不同種類和不同大小魚的攝食。

④定量:每日投餌要有一定的數量,要求做到適量和均勻,防止過多過少或忽多忽少,以提高魚類對餌料的消化率,促進生長,減少疾病,降低餌料系數。?

4、日常管理:魚種培育過程需每天早晨巡塘一次,中午、晚上結合投餌、清理食臺等工作再巡視魚塘。早晨巡塘主要觀察水色和魚的動態。

防逃:雨季時注意池塘中水位上漲情況,檢查注排水口的攔魚設施。

防病:根據巡塘觀察的結果,及時采取預防措施。

應經常清除池內雜草、腐敗雜物,經常清掃食場。

適時注水,改善水質。夏花飼養過程中,至少應加注新水4~5次。水源方便的池塘還可增加注水的次數。由于對夏花魚種戶投餌量較大,魚的排泄量也多,池水很容易過肥,影響魚種生長,因而非常有必要經常加注新水。

5、影響苗種生長的因素:1、光照和水溫;2、水體大小與苗種培育密度;營養與飼料;4水化學因子:鹽度、溶氧、pH、氨氮

(二)要求:

掌握:池塘、室內水泥地育苗技術要點;大規格養殖魚苗的方法和意義

掌握:魚類苗種分期及主要特征;魚種投餌管理“四定”原則和主要內容

理解:魚苗、苗種生長規律;池塘清整的意義與方法

第六章 食用魚養殖

(一)要求:

池塘“八字精養法”的要素及相互間的關系;池塘養殖及管理的基本內容;混養模式的生物學原理;輪捕輪放的主要內容及技術特點;網箱養魚、工廠化養魚的特點、關鍵技術及其發展趨勢;池塘養魚健康養殖模式的技術要點及重要性

一、池塘養魚

?池塘養魚是我國傳統的淡水魚養殖方式,具有悠久發展歷史,具有養殖技術先進,養殖規模大,養殖產量高的特點,是我國魚類養殖的支柱產業。

通過多年的研究總結,池塘養魚高產技術被概括為5大關鍵環節:池塘條件、養殖魚種、優質飼料、合理模式、科學管理。亦有人將池塘養魚高產技術歸結為“水”“種”“餌”“混”“密”“輪”“防”“管”等八個關鍵字,稱池塘養魚“八字精養法”。

1、池塘條件

形狀:東西走向的長方形,長:寬=2~3:1

底質:池底面向出水口傾斜3-5%;底質以壤土為宜,淤泥層維持在10-20cm較好,底質較硬,無水生植物,池埂不滲漏

水深:成魚池塘2-2.5m。

設施:有注排水設施,增氧機(0.3kw/畝)

增氧機使用:“三開兩不開”即晴天中午開機2~3小時,陰天的清晨開機2~3小時,連綿陰雨天在半夜開機,陰天的白天不開機,晴天的傍晚不開機,配備柴油發電機。?

水源與水質:水源充足,四季長流,水質優良,溶氧高,水溫適宜。?水質指標:溶氧>4mg/l酸堿度7-8.5氨氮<0.1mg/l鹽度<0.2%?

池塘水體透明度25-30cm為宜。“肥水養魚”“清水養魚”

2、放養魚種

放養魚種的要求:體質健壯,無病無傷,肥滿度高,規格整齊,遺傳性狀好

3、優質飼料

魚類的營養物質包括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和礦物質。全價配合飼料包含這5種營養元素并且比例合理

4、合理養殖模式

池塘中魚種的投放規格及投放數量稱為放養模式。?

單季養殖:一年只養一茬魚。

混養:充分利用水體空間和飼料資源,減少浪費,提高能量轉化效率

主養魚類:占70-80%吞食性魚類?

配養魚類:占20-30%濾食性魚類

輪捕輪放:分批捕魚和適當補放魚種,即在密養的魚塘中,根據魚類生長情況,到一定時間捕出一部分達到商品規格的使用魚,在適當補放一些魚種,以提高池塘單位面積產量。

二、網箱養魚

網箱的種類以箱體的裝配方式、有無蓋網,分為封閉式和敞口式網箱。在風浪較大的水域設置網箱及需要越冬的水面設置網箱一般采用封閉式網箱;在風浪較小的水域或養殖魚種一般采用敞口式網箱。以網箱形狀分,有長方形、正方形、多邊形和圓形;按網箱設置方式分,有固定式、浮動式和下沉式三種。

三、工廠化養魚

養魚場的選址與建設:

選擇水質良好、沒有污染、赤潮,微生物病原較少,鹽度變化較小,風浪小,取水容易的地點建設養殖廠。?

養魚室建設:磚石結構、玻璃鋼、石棉瓦結構。房頂有鋼筋架,深色屋頂,設遮光簾。養魚池為玻璃鋼、混凝土、水泥磚石等,形狀多為圓形、正方形、長方形、八角形等,面積30-100m3

(二)要求:

掌握:池塘養魚八字精養法的主要內容及相互關系;池塘管理的基本內容;混養模式、輪捕輪放的主要特點及優點

掌握:網箱養殖、工廠化養殖的概念及進行魚類養殖生產的主要技術

理解:池塘靜養、網箱養殖和工廠化養殖的主要設施及發展概況

第七章 魚類資源增殖與保護

(一)內容:

禁漁期與禁漁區、人工魚礁、人工放流、移植、引種、馴化的主要概念;合理保護漁業資源所采取的禁漁措施主要措施;目前我國休漁措施的現狀和所存在的問題;魚類的人工放流的主要種類和放流效果;引種馴化的目的和意義

一、自然水域與魚類資源

經濟魚類人工放流是資源恢復、增殖和捕撈為一體的生產方式,在人工管理下提高漁業生產,具體通過人工培育苗種、放流增殖,然后進行合理捕撈的一種漁業。

人工放流的主要魚類:

1、洄游性魚類

2、鯉科魚類

3、海水魚類

二、經濟魚類引種馴化

引種:把魚類或其他水生生物從一個國家或者地區引入另一個國家或者地區

馴化:水生生物引入到與原來棲息地自然條件不同的新水域后,要在某種程度上改變自身的形態構造、生態與生理習性,以適應新的水域環境

設置禁漁區和禁漁期:就是針對重要魚類的產卵場、索餌場、越冬場、洄游通道等主要棲息繁衍場所及繁殖期和幼魚生長期等關鍵生長階段,設立禁止捕撈區域和捕撈作業時間,即在一定時間內對特定水域嚴禁一切捕撈活動,對其產卵群體和補充群體實行重點保護,以恢復資源。

禁漁期的確定通常是在主要經濟魚類的繁殖季節和仔、幼魚索餌肥育時期;而禁魚區的劃定范圍通常是指產卵場,產卵洄游通道和仔、幼魚索餌場以及成魚和親魚的越冬場等。

人工魚礁:是為了增加和聚集魚類及其他動植物的種群,達到提高漁獲量或保護生生物的目的,在水深100m內沿岸海底設置的有一定形狀的礁狀物。

(二)要求:

掌握:經濟魚類人工放流與引種、馴化的方法;

掌握:禁漁期、休漁期的概念:人工魚礁的種類及投放技術要點

理解:引種馴化的意義及影響因素,投放人工魚礁對魚類資源增殖的意義

三、推薦教材和教學參考資源

教材:魚類增養殖學.申玉春主編,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年7月.

其他參考資源:

1.王武著.魚類增養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0.

2.鐘麟等.家魚的生物學和人工繁殖[M].北京:科學出版社,1965.

3.王吉橋主編.魚類增養殖學[M].大連:大連理工出版社,2000.

4.蘇錦祥主編.魚類學與海水養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3.

5.劉健康主編.中國淡水魚類養殖學[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2.

6.上海水產學院主編.魚類學與海水魚類養殖[M].北京:農業出版社,1982.

7.張揚和主編.中國池塘養魚[M].北京:科學出版社,1989.

8.史為良主編.內陸水域魚類增養殖學[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1996.

更多信息請查看2025年廣東省專升本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