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術與工程學院簡介
生物技術與工程學院是滇西科技師范學院最早招收本科生的院系之一、綜合實力最強的院系之一。
生物技術與工程學院創辦于2006年,現涵蓋茶學、食品質量與安全2個本科專業,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畜牧獸醫、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設施農業與裝備、作物生產技術、化學教育、生物教育7個??茖I?,F有全日制在校本專科生554人。
堅持應用性、地方性、開放性辦學思路,以培養高素質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并提高專業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為目標,成立了“滇西高原生態特色農業研究院”。為弘揚中華茶文化,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開展“3+1”“2+1”的人才培養,與臺灣西部開發公司、臺灣中華普洱茶協會合作建立了“云臺茶學院”。學院辦學以來一直注重“教學練做”為一體,實訓課開出率達95%以上,實踐課時占總課時50%以上;并不斷推進“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政合作、校校合作”,目前,已經與滇紅集團、云南白藥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凌豐咖啡產業有限公司、正大集團、臨滄市農業局等36家企事業單位建立了校企合作、校政合作關系,還與中國農業大學、臺灣十余所高校建立了校校合作關系。
生物技術與工程學院師資隊伍具有“專兼結合、各為所長”的特點,專職教師26名,其中博士3名,研究生18名,教授5名,副教授5名,講師12名;兼職教師16名,均為合作單位具有高級職稱的一線技術專家,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
生物技術與工程學院共有植物生理、植物分子生物技術、茶葉加工、茶葉生物化學、動物疫病診療、咖啡烘焙生產加工等實訓室30間,實驗室總面積達2000多平方米,儀器設備總值近2000萬元,其中茶葉生產與加工系列實驗室設施條件達到省內一流水平。
生物技術與工程學院建設以來一直注重教學與科研互相促進,科研為教學夯實基礎,教學推動科研。“十二五”期間生物技術與工程學院開展特色專業、教材建設、實訓基地等方面質量工程項目12項,其中,中央財政支撐產業項目1項,國家“十二五”規劃教材1項,省級項目8項,建成校內農業技術類專業實習實訓基地1個;“十二五”期間教師立項科學研究項目18項,其中省級項目12項,校級項目6項,在國際國內公開發表論文350余篇,出版教材4部,編寫著作5部,獲得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4項,外觀專利1項。
生物教育專業簡介
生物教育專業培養專業基礎理論扎實、素質比較全面的適應基礎教育改革發展需要的,初步具有教師教育技能的基礎教育生物學教師和小學科學教師以及能為區域經濟建設服務的生物類技能型、應用型專門人才。學生畢業后可從事中學生物、小學科學教學工作及教育教學管理工作,也可到相關的行業和部門就業。
生物教育專業自2006年開始招生,迄今已招生10屆,現有在校學生人數為124人。本專業師資力量強大,實驗實訓實施完善,培養的學生實踐動手能力全面,教育教學能力突出,本專業學生在2015年云南省高等學校教師教育聯盟師范專業大學生教學技能競賽中榮獲二等獎。
生物教育專業歷屆畢業生在參加云南省普通專升本招生考試中中錄取率在全校教師教育類專業中名列前茅,畢業生的對口就業率及就業質量相對較高。
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專業簡介
【專業簡介】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專業,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條件,創新教學手段,以培養符合時代和產業發展要求的合格專業技術高級人才為目標,在探索中總結,在實踐中完善,逐漸形成了農、工、貿和產、學、研為一體的獨特的專業辦學特色。學?,F已建成茶葉深加工研究中心一個、茶葉加工實驗室一個、茶葉生理生化實驗室一個、茶藝茶道實驗室一個、茶葉審評實驗室一個,茶葉深加工及藥用植物深加工中試生產車間一個;同時與云南滇紅集團、戎氏集團、瀾滄江集團茶葉公司等省內多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基地。為滿足該專業本科職業教育的需求,學校已下撥1000余萬元,用于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專業相關實驗室及配套設施的建設,以及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專業相關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
茶樹栽培與茶葉加工專業創立于2005年,是云南省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本學科現有專業教師17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職稱8人,占總數的47%;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2人,占總數的71%;“雙師”素質教師11人,占總數的65%;40歲以下青年教師10人,占總數的59%。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身心健康并具備一定的人文與科學素養,專業基礎理論較扎實,具有初步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潛力,具備茶樹育種、栽培及病蟲害防治、茶葉加工及品質檢驗、茶事服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能從事茶葉生產、加工、檢驗、經營管理、茶葉營銷及茶事服務等工作的應用型專門人才。
【課程及教學環節】
主干課程: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植物學、植物學實驗技術、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食品微生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實驗技術、土壤學、茶葉生物化學、試驗優化設計與統計分析、茶樹育種與茶樹栽培技術、茶葉加工技術、茶葉審評與檢驗等。
主要課程:農業氣象、茶文化、土壤肥料、植物與植物生理、遺傳育種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軍訓、公益與專業勞動、社會實踐、教學實習(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葉管理與貿易等)、茶樹栽培與育種等課程論文、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
【就業方向、就業基本情況】
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茶葉生產與管理、茶葉加工與貿易、茶葉經濟與茶文化的企、事業單位,以及科研院所、中等職業院校、政府機關等單位。
【獎助學金】
學生可申請各級各類獎助學金,含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省政府獎助學金、滇西科技師范學院獎學金等。
茶學專業(本科)簡介
【專業簡介】
滇西科技師范學院茶學專業自創辦伊始,堅持以教學為中心,不斷優化教學內容,改善教學條件,創新教學手段,以培養符合時代和產業發展要求的合格專業技術高級人才為目標,在探索中總結,在實踐中完善,逐漸形成了農、工、貿和產、學、研為一體的獨特的專業辦學特色。學?,F已建成茶葉深加工研究中心一個、茶葉加工實驗室一個、茶葉生理生化實驗室一個、茶藝茶道實驗室一個、茶葉審評實驗室一個,茶葉深加工及藥用植物深加工中試生產車間一個;同時與云南滇紅集團、戎氏集團、瀾滄江集團茶葉公司等省內多家企業建立了產學研基地。為滿足該專業本科職業教育的需求,學校已下撥1000余萬元,用于茶學專業相關實驗室及配套設施的建設,以及茶學專業相關校內校外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
茶學本科于2015年經教育部批準獲學士學位授予權,是云南省重點專業和特色專業,本學科現有專業教師17人,其中副高及以上職稱8人,占總數的47%;研究生及以上學歷12人,占總數的71%;“雙師”素質教師11人,占總數的65%;40歲以下青年教師10人,占總數的59%。
【培養目標】
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備茶學、食品科學和農業生物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農業、工業、商貿等生產、服務一線從事茶樹栽培與育種、茶葉加工與品質檢驗、茶葉貿易與科學研究、生產管理等工作的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課程及教學環節】
主干課程:無機及分析化學、有機化學、植物學、植物學實驗技術、生化及分子生物學、生化及分子生物學實驗技術、食品微生物學、植物生理學、植物生理學實驗技術、土壤學、茶葉生物化學、試驗優化設計與統計分析、茶樹育種學、茶樹栽培技術、茶葉加工學、茶葉審評與檢驗等。
主要課程:農業氣象學、創新學、茶文化學、土壤肥料學、植物學、植物生理學、遺傳學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軍訓、公益與專業勞動、社會實踐、教學實習(茶樹栽培、茶葉加工、茶葉審評與檢驗、茶葉管理與貿易等)、茶樹栽培與育種等課程論文、生產實習,畢業實習等。
【就業方向、就業基本情況】
本專業畢業生的就業方向主要為茶葉生產與管理、茶葉加工與貿易、茶葉經濟與茶文化的企、事業單位,以及科研院所、中等職業院校、政府機關等單位。
【獎助學金】
學生可申請各級各類獎助學金,含國家獎助學金、國家勵志獎學金、省政府獎助學金、滇西科技師范學院獎學金等。
設施農業與裝備(現代農業方向)專業簡介
【專業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適應現代化農業發展的需要,具備設施農業生產、農業設施運用與養護、作物生產與管理、種子生產與經營、農業科學實驗與農業技術推廣的基本知識與基本技能,能從事農業設施機械設備使用與維修、設施農業生產技術、農業技術推廣等工作,具有較強實踐能力和實際工作能力的農業技術技能型人才。
【專業主干課程】
專業基礎能力課:農業基礎化學、植物及植物生理、植物保護技術、土壤肥料、農業氣象、農業微生物、作物遺傳育種與種子生產。
專業核心能力課:作物栽培技術、煙草栽培技術、設施機械使用與維護、設施生產技術、植物組織培養、食用菌生產、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農業科技應用文寫作。
專業選修課:茶道與茶藝、農產品檢測技術、園藝植物生產技術、農產品加工技術、無土栽培技術、互聯網+農業、民族民間茶藝與文化、插花藝術、農業推廣技術等。
【就業崗位】
學生畢業后可應聘于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展示中心)、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高新農業技術區等事業單位或農業生產基地等相關涉農企業的生產、管理、技術、服務、農資經營等崗位。
核心就業崗位(崗位群):作物生產技術員崗位、農業設施管理與施工崗位。
一般就業崗位(崗位群):農業技術推廣崗位、農業生產基地綜合管理崗位、農業生物技術應用崗位群。
拓展就業崗位(崗位群):農資產品營銷崗位、自主創業崗位。
【專業教學特點與教學場景】
設施農業與裝備專業緊密結合現代農業發展方向以及臨滄市區域農業發展特點,注重專業與產業對接、學校與企業對接、課程內容與職業標準對接、教學過程與生產過程對接。目前通過校企合作、校研合作,開發了多個校外實訓平臺,涵蓋了主要大田作物、高原特色經濟作物的生產技術,學生能夠通過課堂實踐掌握生產一線的實際操作技術,大大縮短了就業后的適應期。
綠色食品生產與檢驗專業簡介
本專業主要培養學生具備綠色食品生產、加工與經營等技能性崗位工作必備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能夠獨立開展綠色作物栽培、生態養殖及有機綠色農產品生產與加工操作、綠色食品質量安全控制、質檢、農產品貯運加工生產設備操作與維護、動植物疫病防治、農業新技術開發及農業一線基層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質技術型專門人才和創業型人才。
目前,具備總價值500余萬元的綠色食品檢驗檢測室、農產品生產加工實驗實訓室,價值200萬元智能溫室大棚(2畝)一個,校內種植實訓基地30畝,與云南省質監局、臨滄市質量技術監督綜合檢測中心、臨滄市食品藥品監督局檢驗所、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正大集團、滇紅集團等30余家知名企事業單位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
畢業后學生可在政府部門、海關、食品藥品監督局、質監局、農機站、動植物疫病防疫站、農資經營部、農業技術開發與推廣等單位(部門)從事食品質量監管、認證、綠色食品生產與經營管理、工藝操作、綠色食品企業質量監控、質檢、綠色食品車間管理、綠色食品應用性試驗研究和新技術開發等,也可從事綠色食品企業連鎖店營銷、綠色食品企業培訓、動物(植物)綠色生態養殖(種植)等。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本科)簡介
本專業培養掌握食品生產加工、食品檢測和分析、食品安全與管理和食品標準與法規等方面的基本理論知識,具備食品生產、加工、食品機械與設備操作、食品分析檢測、食品質量與安全管理控制等方面的技能和能力的應用型技術技能型人才。
專業核心課程:食品試驗設計與統計分析、儀器分析與實驗技術、食品安全檢測技術、食品安全與質量控制技術、食品原料安全控制技術、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綜合實訓、食品加工與安全控制技術、食品安全性評價與質量管理、教學實習、社會調查與實踐、專業見習、畢業頂崗實習,畢業實習等內容。
畢業生就業領域:海關(進出口檢疫檢驗局)、機場、各級農產品(食品)質量安全監管站、食藥監局、社區食品營養與安全服務部門、食品生產加工企業、餐飲業、保健食品及食品流通行業。
作物生產技術專業簡介
專業概況:本專業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掌握大田作物與云南高原特色經濟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良種繁育、種苗生產和農業技術推廣等知識與技術技能,可從事現代作物生產、良種繁育、植物病蟲識別與防治、農業技術科學實驗與新技術推廣、農資營銷與企業管理、新興農業技術開發等工作,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
培養目標:掌握大田作物與云南高原特色經濟作物栽培、病蟲害防治、良種繁育、種苗生產和農業技術推廣等知識與技術技能,可從事現代作物生產、良種繁育、植物病蟲識別與防治、農業技術科學實驗與新技術推廣、農資營銷與企業管理、新興農業技術開發等工作,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高級技術應用性人才。
主要開設課程:植物及植物生理、植物保護技術、土壤肥料、農業氣象、作物遺傳育種與種子生產、農業微生物、大田作物栽培技術、高原特色經濟作物生產技術、設施生產技術、植物組織培養、食用菌生產、田間試驗與統計分析、農業科技應用文寫作等。
畢業生主要就業領域:學生畢業后可應職于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農業技術推廣部門、高新農業技術示范區、現代農業展示中心、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等事業單位及企業的生產、管理、技術、服務、農資經營等崗位。
畜牧獸醫專業簡介
畜牧獸醫(三年制)
非教師教育類???,本專業主要培養從事動物生產、疾病預防、畜牧獸醫技術推廣等工作的高技能專業人才。具有畜牧獸醫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畜牧獸醫領域工作崗位的實踐能力、專業技能、敬業精神和嚴謹求實的作風以及綜合職業素質。
通過與正大集團聯合辦學,由任課教師和行業專家共同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主要開設課程:動物學、動物解剖生理、動物藥理與毒理、動物繁殖學、獸醫臨床診療、寵物疾病診治、動物防疫與檢疫技術、畜產品加工、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等課程。
畢業生就業領域:可應職于畜牧獸醫工作站、獸醫衛生監督所、凍精改良站等事業單位;及畜禽生產管理部門、畜牧獸醫綜合服務部、畜禽養殖場、正大集團等生產部門,從事動物的疾病診斷與防治、防疫檢疫、實驗室檢驗、動物的飼養及飼料、獸藥的售后服務等的技術研究與技術指導等工作。
畜牧獸醫(五年制)
非教師教育類五年制???,本專業主要培養適應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需要,綜合素質高、全面發展的高等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具有畜牧獸醫專業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具備畜牧獸醫領域工作崗位的實踐能力、專業技能、敬業精神和嚴謹求實的作風以及綜合職業素質。
通過與正大集團聯合辦學,由任課教師和行業專家共同制定科學合理的人才培養方案。主要開設課程:動物學、動物解剖生理、動物藥理與毒理、動物繁殖學、獸醫臨床診療、寵物疾病診治、動物防疫與檢疫技術、畜產品加工、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等課程。
畢業生就業領域:畜牧獸醫站、獸醫監督所、正大集團畜禽養殖、動物園、動物醫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