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學是國家民族事務委員會直屬的綜合性大學,是經國務院批準的博士學位、碩士學位和學士學位授權單位。2017年學校有8個二級學科專業招收全日制博士研究生,熱忱歡迎廣大學子報考!
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點介紹(湖北省重點學科、國家民委重點學科、湖北省優勢學科)
民族學是中南民族大學設立最早、實力最雄厚的傳統學科之一。2006年獲二級學科博士點,2011年獲一級學科博士點。2012年,獲批設立民族學一級學科博士后科研流動站?,F設民族學、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中國少數民族史、中國少數民族藝術、民族教育、民族法學、少數民族語言文學等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
民族學是中南民族大學積淀最為深厚的特色重點學科。1951年,創建民族研究室,民族學家岑家梧先生等參與了全國民族調查,為土家族、黎族等中東南民族識別做出了突出貢獻。1983年,著名民族學家吳澤霖先生創建了國家民委直屬重點研究機構——民族研究所,隨后又創建了國內高校第一家“民族學博物館”。目前,民族學一級學科所屬有南方少數民族研究中心、民族政策與社會發展研究中心、南方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國城市民族與宗教事務治理研究中心、中國少數民族審美文化研究中心、散雜居民族問題研究專業委員會、少數民族教育發展研究基地、民族團結進步創建活動研究中心、湖北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研究中心、湖北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地、湖北區域歷史文化研究基地等十余個省部級研究中心和基地,中國武陵山減貧與發展研究院、中南民族大學與湖北恩施州共建“恩施發展研究院”等研究平臺也依托該一級學科。該學科還建設有設施完備的“民族學人類學文獻資料中心”和“民族學人類學田野調查實驗室”,中國第一個民族學博物館也是該學科的重要科研平臺。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一級學科現為湖北省重點學科,國家民委重點學科、湖北省優勢學科,民族學本科專業是教育部特色品牌專業,“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 為國家級精品課程、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平臺。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一級學科已形成從本科、碩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的人才培養體系,數十年來,為國家和社會特別是民族地區培養了大量高素質的人才。教師隊伍結構合理,形成較為成熟的學科團隊,現有博士生導師18人,十余人次獲得國務院津貼專家、國家“百千萬”高層人才、國家民委突出貢獻專家、湖北省特殊津貼專家等,十余人次擔任國家一級學會和省級學會組織副會長及以上學術兼職。
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學術研究成果豐碩,近十年來,累計主持完成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70余項,發表和出版論著近600篇(部),有50余項成果獲省部級獎勵。特別在服務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該學科作出了較為突出的貢獻。在2013年公布的全國學科排名中,中南民族大學民族學名列第四名。
二級學科博士點介紹
民族學
民族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目前設置“散雜居民族研究”和“民族宗教學”兩個研究方向。
“散雜居民族問題”研究方向,立足中南,兼顧全國,運用民族學、人類學、社會學、宗教學的理論和方法,對長江流域以及中南地區散雜居民族的歷史與現實問題進行調查研究,為散雜居地區的社會穩定和經濟發展服務。主要著力點有二:一是加大對現實問題的研究力度,著重研究影響散雜居民族的突出問題,如散雜居民族關系、省際結合部、少數民族流動人口、過半縣、直過民族等問題。二是關注回族以及伊斯蘭教在散雜居民族問題上的突出地位和特殊影響。這是國內唯一以散雜居民族作為研究對象的博士研究方向,設點15年來,已經培養出數十名本學科領域內嶄露頭角的青年才俊。
“民族宗教問題”研究方向,注重運用人類學、歷史學、宗教學、社會學、政策科學等學科的方法和理論,對當前中國社會面臨的重大民族宗教問題進行綜合性研究。研究對象上,側重對穆斯林社會的民族宗教問題進行人類學的田野調查;學理上,強調從一般性學術層面闡釋民族宗教問題生成及其運行的社會邏輯;應用上,注重探求當代中國民族宗教問題的本質和特性,致力于我國民族實務治理體系、宗教事務治理體系建立和完善。
本學科研究成果豐碩,出版了《散雜居民族概論》、《諸馬軍閥集團與西北穆斯林社會》、《族群性的建構和維系——一個宗教群體歷史與現實中的認同》、《民族文化與社區和諧——回族社區的調查與分析》等 20多部著作、160余篇論文,并有多項成果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成果和國家民委優秀社科成果等國家和省部級獎勵,在學術界產生了較大的影響。承擔的國家、省部級等課題有20多項,如 “西部少數民族宗教信仰與社會穩定對策研究”、“長江流域散雜居區文化多樣性與民族關系研究”、“民族文化與社區和諧研究”、“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民族政策對我國的啟示研究”等教育部重大攻關項目國家社科基金,為后續研究奠定了基礎。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二級學科博士點目前設置“民族理論與民族問題”和“民族政策與社會發展”兩個研究方向。
“民族理論與民族問題”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關于民族、民族問題的基本理論,同時重視研究古今中外民族問題,特別是當代的民族問題,揭示民族發展和民族問題發展的規律及解決民族問題的綱領、原則和政策。
“民族政策與社會發展”研究方向,主要研究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共產黨民族理論、民族政策及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等現實問題。以應用研究為特色,將民族理論、民族政策的研究與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現實問題研究相結合,著力解決當代中國現實的民族問題,探索民族政策的與時俱進,推進民族理論與政策的創新與發展。
近年來,本學科在國內權威及核心期刊上發表了論文100余篇,出版專著10余部。其中“民族利益問題研究”、“民族政策評估研究”、“少數民族文化建設”、“少數民族流動人口研究”、“城市民族工作研究”等論文,《中國民族自治地方發展評估報告》、《中國特色民族政策的完善與創新研究》、《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民族政策》、《中國共產黨少數民族文化建設研究》、《中國共產黨與少數民族傳統文化保護和發展研究》等專著,堪稱本研究領域中富有創新意義的最新成果。關于民族地區生態利益補償理論、民族利益表達制度等問題的研究,對民族政策的完善以及民族地區的發展具有重要的實踐價值。本學科獲得國家及省部級項目20余項,包括教育部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重大攻關項目“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的民族政策研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民族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的績效評估與制度創新研究”等,立項經費達到200余萬元。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級“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二等獎2項、三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4項,二、三等獎10余項。2008年,我校“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課程被教育部批準為國家級精品課程,標志著這個教學科研團隊達到了國內一流水準。
中國少數民族經濟
中國少數民族經濟二級學科博士點目前設置“民族經濟理論與政策”、“民族地區經濟增長與機制建設”和“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與社會發展”三個研究方向。
“民族經濟理論與政策”研究方向,主要研究民族經濟學基本問題,并圍繞我國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系列政策,深入研究政策的演變、內容、作用、政策實施的效果評價及政策創新,該方向涵蓋了民族地區產業發展、金融發展、社會保障、生態環境和扶貧開發等諸多方面。該方向既注重理論創新,亦注重服務現實。
“民族地區經濟增長與機制建設”研究方向,主要圍繞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增長方式和內在機制建設,深入研究市場機制在民族地區經濟增長中的作用,構造持久有效的新經濟增長模式。該方向涵蓋內生經濟增長、市場機制建設、資本市場發展、經濟增長效果評價等諸多領域,該方向研究注重實際問題研究和定量分析。
“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與社會發展”研究方向,主要圍繞我國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和人力資本積累這條主線,深入研究人力資源開發及人力資本在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的方式、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的效果評價及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政策等,在理論研究的基礎上為各級政府部門提供決策參考。
中國少數民族經濟學科是湖北省重點學科,有20多年研究生培養的深厚積淀,有一支較有影響力的導師團隊,該團隊近年來承擔了30余項國家、省部級項目,出版著作20余部,在權威和CSSCI期刊發表學術論文200余篇,獲得省部級以上獎勵20余項。
中國少數民族史
中國少數民族史二級學科博士點目前設置“中國民族關系及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史”和“南方民族歷史與文化遺產”兩個研究方向。
“中國民族關系及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史”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南方民族與中央王朝之間、少數民族之間,在歷史上的互動、交流、融合、共同發展的歷史;研究南方少數民族地區開發與發展的歷史;注重對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獻的整理與研究。
“南方民族歷史與文化遺產”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南方少數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特別是土家族、苗族、瑤族、侗族、黎族、畬族等中東南民族的歷史與文化遺產,重點研究南方民族土司文化遺產、南方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保護與開發,探索歷史,關注當代,服務現實。
本學科研究在我校歷史悠久,成果豐碩,主持完成了眾多重要課題,其研究成果及水平在全國處于領先地位。近年來主持國家級、省部級課題20多項,如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課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研究”、“湘鄂渝民族地區旅游經濟發展與旅游區社會文化變遷”、“少數民族農民工與民族地區新農村建設研究”、“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民族地區體驗式旅游開發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出版了《瑤族史》、《黎族史》、《土家族文化史》、《土家土司興亡史》、《土家族簡史》等30多部著作,完成了壯族、土家族、苗族、瑤族、畬族、布依族、毛南族、京族等13個民族簡史的修訂;在《民族研究》、《光明日報》、《江漢論壇》等期刊發表有重要影響的論文60多篇。這些研究成果得到學術界和社會的高度評價,獲省部級一等獎1項,教育部中國高校人文社科成果二等獎2項,國家民委、湖北省二、三等獎17項。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二級學科博士點目前設置“民族藝術文化與藝術遺產保護”研究方向。
“民族藝術文化與藝術遺產保護”研究方向,以中東南地區少數民族藝術為重點,將民族學與藝術學的理論與方法相結合,從文化的角度切入中國少數民族藝術研究,研究少數民族藝術的文化內涵,藝術文化與其他文化的關系,重點從象征人類學的視野研究少數民族的藝術文化;將理論研究與保護實踐相結合,關注民族藝術遺產的保護,為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服務。
本學科具有悠久的研究傳統。早在20世紀30、40年代,著名民族學家岑家梧即撰寫《圖騰藝術史》、《中國民俗藝術概說》等論著,在這一領域產生了較大的學術影響。20世紀80年代以來,我校學者繼續開展少數民族藝術問題的研究,取得了較為豐富的成果,出版了《轉型與發展——當代土家族社會文化變遷研究》、《東方美學》、《土家族民間美術》、《中國南方各民族民間剪紙美學研究》、《黎錦研究》等20余部專著。在《民族研究》、《新華文摘》等權威和核心期刊發表了150多篇有重要影響的論文。近幾年,獲得“少數民族傳統知識的現代利用與保護研究——以武陵地區土家族為例”、“少數民族傳統手工藝發展與保護研究”等國家社科基金項目和省部級項目10余項,總經費達100多萬元。
民族教育
民族教育二級學科博士點目前設置“民族教育學原理”、“民族教育管理”、“民族教育政策”三個研究方向。
“民族教育學原理”研究方向,側重于民族教育基本理論,包括民族教育學科理論、民族教育的本質與發展規律、民族教育目的與功能、民族教育發展模式、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論以及當代民族教育熱點如各民族文化創新與交融中的教育價值問題等,旨在探索民族教育改革與發展的發展規律。
“民族教育管理”研究方向,側重民族教育管理與民族學校治理理論,包括民族教育管理理念、民族教育管理體制、各級各類民族學校內部治理、民族教育運行機制、人才培養模式、民族教育質量保障體系、民族教育扶貧與財政保障問題等,旨在研究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教育管理體制與機制模式。
“民族教育政策”研究方向,側重民族教育政策體系理論,包括民族教育政策決策、政策內容、政策價值、政策執行、政策評價與發展預測、民族教育發展規劃與政策法律保障問題等,旨在探索具有中國特色的民族教育政策體系和政策分析框架。
博士生培養由二級點指導組組長協調,實行導師組制度,由學科教授組成導師組,根據需要吸納有國家級課題的副教授或講師參與博士生的培養過程。課程講授、專題指導、學術討論相結合,系統理論學習和科學研究相結合,注重培養博士生的規范、獨立并有創造性的研究能力,要求學生參加課題研究和專業學術研討會以及必要的社會實踐活動。
近幾年來,本學科方向教師的研究成果豐碩,主持完成了國家級、省部級課題20多項,如“中國特色民族教育理論體系研究 ”、“民族教育立法問題研究”、“邊疆民族地區雙語教育政策績效研究”、“西部地區民族高等教育發展及特色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的民族認同研究”、“貴州省民族文化傳承的課堂志研究”、“新中國成立以來民族教育政策發展與實踐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績效撥款研究”、“地方教育政策與法規問題研究”等。出版《民族高等教育特色發展研究》、《民族院校學科建設戰略研究》、《中國民族院校辦學理念研究》、《少數民族大學生國家認同教育創新研究》、《中國民族院校的定位與發展研究》、《一種分析范式:中國高等教育政策研究》、《中國高等教育績效撥款模式研究》等著作 10余部,在《教育研究》、《高等教育研究》等權威和CSSCI期刊上發表論文百余篇。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級“高等學??茖W研究優秀成果獎(人文社會科學)”三等獎2項,國家民委、省部級以上獎項10余項。該學位點學科成員多次應教育部、國家民委、省教育管理部門的邀請,參加有關教育政策改革決策與咨詢、教育法律法規修訂等工作與研討會,特別是對民族教育政策改革實踐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民族法學
民族法學二級學科博士點目前設置“民族法理論與實踐”、“知識產權與民族發展”兩個研究方向。
“民族法理論與實踐”研究方向,研究民族法的地位、功能、調整對象、制度體系和實施機制等內容,以及民族法理論及相關制度的運行狀況和民族法律規范的實踐效果,其中以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和少數人權利法律保護等問題為研究重點。
“知識產權與民族發展”研究方向,主要研究知識產權法與民族(經濟、文化、社會)發展相關問題、民族地區知識產權理論與制度的特殊問題、民族文化的知識產權保護等問題。近年來側重研究少數民族傳統文化資源(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生物遺傳資源的知識產權保護制度構建等相關問題。
該學科點的教師,在《民族研究》、《光明日報》、《法商研究》、《法律科學》、《法學評論》等核心期刊發表論文70余篇,其中多篇分別被《新華文摘》、《人大報刊復印資料》、《中國憲法年刊》轉載或收錄;出版《憲法的社會理論分析》、《統一•自治•發展——單一制國家結構與民族區域自治研究》、《論傳統知識的知識產權保護》、《民間文學藝術的知識產權保護論》等專著;近5年來主持國家社科基金項目7項,主持教育部、司法部、國家知識產權局等省部級項目10余項。成果獲省部級二等獎、三等獎多項。該學科點的教師對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少數民族權利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遺傳資源知識產權保護問題的研究,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多次應國家民委、國務院法制辦、國家知識產權局、國家版權局等部門的邀請,參加有關立法、修法研討會,特別是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等法律、法規、規章的出臺與制度構建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少數民族語言文學二級學科下暫設“中國少數民族文學”一個方向。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研究方向,以少數民族口頭文學與作家文學為研究對象,研究少數民族文學發展史,各少數民族文學之間、少數民族文學與漢族文學之間、中國少數民族文學與世界其他民族文學之間、少數民族文學與少數民族藝術及其他范疇之間的關系,少數民族文學的身份認同與意識形態分析等。尤其注重研究各民族的神話,研究各民族神話的形態,活態傳承及其與民族文化起源、民族文化象征、民族文化記憶的關系。
研究方向及導師
中南民族大學2017年博士招生專業、研究方向及導師一覽表
專業代碼、名稱 | 研究方向 | 導師姓名 |
030401 民族學 | 01散雜居民族研究 | 許憲隆 |
02民族宗教學 | 哈正利 | |
030402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 01民族理論與民族問題 | 李吉和 |
02民族政策與社會發展 | 吳開松、李資源 | |
030403中國少數民族經濟 | 01民族經濟理論與政策 | 李俊杰、陳祖海 |
02民族地區經濟增長與機制建設 | 張躍平 | |
03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與社會發展 | 李忠斌 | |
030404中國少數民族史 | 01中國民族關系及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史 | 段 超 |
02南方民族歷史與文化遺產 | 田 敏 | |
030405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 | 01民族藝術文化與藝術遺產保護 | 柏貴喜 |
0304Z1民族教育 | 01民族教育學原理 | 陳達云 |
02民族教育管理 | 楊勝才 | |
03民族教育政策 | 康翠萍 | |
0304Z2 民族法學 | 01民族法理論與實踐 | 潘紅祥 |
02 知識產權與民族發展 | 嚴永和 | |
0304Z3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01 中國少數民族文學 | 向柏松 |
科目設置
中南民族大學2017年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設置
專業代碼、名稱 | 研究方向 | 考試科目 | 同等學力考生加試科目 |
30401 | 01散雜居民族研究 | 1001英語 | ①4001政治理論 |
民族學 | 2001民族學 | ②4002中國民族概況與民族政策 | |
3001散雜居民族問題 | ③4003經典著作選讀 | ||
02民族宗教學 | 1001英語 | ||
2001民族學 | |||
3002民族宗教學 | |||
30402 | 01民族理論與民族問題 | 1001英語 | ①4001政治理論 |
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 2002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政策 | ②4004中國民族概況 | |
02民族政策與社會發展 | 3003民族學理論與方法 | ③4005中國民族史 | |
30403 | 01民族經濟理論與政策 | 1001英語 | ①4001政治理論 |
中國少數民族經濟 | 2003經濟學原理 | ②4006區域經濟學 | |
02 民族地區經濟增長與機制建設 | |||
03民族地區人力資源開發與社會發展 | 3004中國少數民族經濟 | ③4007發展經濟學 | |
30404 | 01中國民族關系及民族地區社會發展史 | 1001英語 | ①4001政治理論 |
中國少數民族史 | 2004民族學理論與方法 | ②4008中國古代史 | |
02南方民族歷史與文化遺產 | 3005中國民族史 | ③4009南方民族歷史文化 | |
30405 | 01民族藝術文化與藝術遺產保護 | 1001英語 | ①4001政治理論 |
中國少數民族藝術 | 2005民族藝術理論 | ②4010民族學概論 | |
3006民族藝術文化與藝術遺產保護 | ③4011藝術學概論 | ||
0304Z1 | 01民族教育學原理 | 1001英語 | ①4001政治理論 |
民族教育 | 2006教育學原理 | ②4012中國教育史 | |
02民族教育管理 | |||
03民族教育政策 | 3007 民族教育政策 | ③4013外國教育史 | |
0304Z2 | 01民族法理論與實踐 | 1001英語 | ①4001政治理論 |
民族法學 | 2007 民族法律與政策 | ②4014法理學 | |
02知識產權與民族發展 | 3008法學原理(含人權法學與知識產權法學) | ③4015 民族學概論 | |
0304Z3 | 01中國少數民族文學 | 1001英語 | ①4001政治理論 |
少數民族語言文學 | 2008文學理論 | ②4016民間文藝學 | |
3009中國少數民族文學史 | ③4017中國現代文學 |
注:參考書目請查閱《中南民族大學2017年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設置及參考書目》
說明:1.1001英語——參加湖北省博士英語聯考
2. 4001政治理論——已獲碩士學位者和應屆碩士畢業生可申請免試。
報考指南
一、報考條件
1.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具有正確的政治方向,熱愛祖國,愿意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遵紀守法,品行端正。
2.碩士研究生畢業或已獲碩士學位的人員;應屆碩士畢業生(最遲須在入學前畢業或取得碩士學位);獲得學士學位6年以上(含6年,從獲得學士學位之日算起到博士生入學之日)并達到與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的人員。以碩士畢業生同等學力身份報考的人員,還必須同時具備下列條件(缺一不可):
(1)大學本科畢業并取得學士學位后在與所報考專業相近的崗位工作滿6年(截至2017年9月)。
(2)已在全國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發表2篇屬于所報學科專業的學術論文。
3.身體和心理健康狀況符合我校規定。
4.有至少兩名所報考學科專業領域內的教授(或相當專業技術職稱的專家)的書面推薦意見。
5.現役軍人報考博士生的要求及辦法,按解放軍總政治部有關規定辦理。
6.報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計劃”的考生,除滿足普通考生報考條件之外,還需符合該計劃的報考要求。
二、報名
報名時間: 2017年1月至2月。我校博士生招生一年一次,博士生招生通過網絡報名,網址為http://218.87.136.132/bsbm/10524,考生按照規定格式填寫報名信息。具體報名時間和報名要求,屆時詳見我校公布“報名須知”。
三、報名手續
(一)凡符合我校博士生報考條件的人員,請在規定時間內登陸我校研究生院網站報名。不符合報考條件的人員請勿報名;未通過資格審查者,報名費及材料一律不退。
(二)已通過網報的考生向我校研究生招生辦公室送交以下材料:
1.填寫好的報考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登記表。
2.專家推薦書。
3.碩士課程成績單(同等學力者不提供)。
4.碩士畢業證復印件、學位證復印件(應屆碩士畢業生必須在入學前補交)或學位證明書。
5.同等學力考生還應送交在核心期刊上發表的與報考專業有關的專業論文(復印件)2篇及本科畢業證、學位證書復印件。
6.定向培養的2017年應屆碩士畢業生應提供定向單位出具的同意其報考的書面證明。
7.報考“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的考生,須提交《報考2017年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研究生考生登記表》。
(三)資格審查(考前一天)
請考生攜帶以下材料的原件,到我校研究生招生辦公室進行資格審查:
1.畢業證、學位證原件;
2.身份證;
3.發表論文原件。
通過資格審查的考生當場發給準考證。
四、考試(初試)時間及地點
考試時間:2017年4月(詳見我校公布時間)。
考試地點:中南民族大學15號教學樓
初試(筆試)科目及參考書目:通過我校研究生院網頁查詢《中南民族大學2017年博士研究生入學考試科目設置及參考書目》。
英語科目使用湖北省博士招生英語聯考試題,其他科目由我校命題。
五、復試及錄取
復試時間:詳見我校公布時間。
復試地點: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院。
復試方式:專業綜合面試。
對達到初試分數線并通過復試的考生,根據教育部下達給我校的招生規模,擇優錄取。
2017年我校各專業共計招收 “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培養計劃” 博士研究生 10人,以錄取少數民族考生為主。詳情屆時請查閱“中南民族大學2017年少數民族高層次骨干人才計劃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
六、學制、學費及獎助學金
1、學制:博士研究生學習年限一般為3年,不超過6年。其中,在職博士研究生學習年限為4-6年,第一學年必須脫產在校學習,由博士研究生與研究生院(部)簽訂協議,否則不予錄取。
2、學費:所有錄取考生均需繳納學費。我校博士研究生學費為10000元/年,共計30000元。
3、獎助學金:為落實《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試行)》(民大發〔2014〕12號),調動研究生學習積極性,我校設立了學業獎學金、國家獎學金、國家助學金,并加大了“三助”崗位津貼力度。
(1)國家獎學金獎勵標準為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3萬元。
(2)國家助學金資助標準為博士研究生每生每年16000元。
(3)學業獎學金獎勵標準:
等級 | 比例 | 獎勵標準(元/人·年) | 備注 |
博士研究生 | |||
一等獎學金 | 20% | 12000 | |
二等獎學金 | 40% | 10000 | |
三等獎學金 | 30% | 6000 |
(4)學校設置研究生助教、助研和助管(以下簡稱“三助”)崗位。助管津貼博士生每人每月400元;助教津貼按研究生承擔教學工作量,博士生課酬按講師標準計算;助研津貼從科研項目經費中的勞務費列支。
七、其他
現為定向培養的應屆畢業碩士生、擬報考定向培養的考生、原為定向培養碩士生和正在履行合同中服務年限的在職人員考生,須征得定向培養單位或服務單位的同意??忌c定向培養單位或服務單位因報考問題引起的糾紛而造成不能錄取后果,我校不承擔責任。
中南民族大學研究生招生辦公室
二〇一六年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