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申論如何備考?
考生之所以對于申論備考有很多疑惑,不知從何處入手,主要是對申論考試科目缺乏了解和認知。目前很多考生都誤認為申論就是寫作文,或者常常會糾結今年會考哪個社會熱點,盲目的背熱點。通常老師確實會建議同學積累熱點,多關注時事政治,但是這一定要建立在對申論有了全面深入的認識的基礎之上。因此,同學們在備考的過程中,首先應該了解申論考查的能力,命題的規律,閱卷的規則,申論的題型,有了這些初步的認識之后再去制定備考計劃,就有了明確的方向:(1)備題型。了解每種題型的考查方向,熟悉答題思路及注意事項。(2)多練習。掌握答題思路的唯一的方式,就是多做練習,多做國聯考的試題,熟悉命題的規律,掌握作答思路。(3)多積累。在掌握了申論的命題規律以及每種題型的作答思路之后,就等于是為自己構建了一副“骨架”,下一步就是要豐富自己的語言儲備,多看國家政策性的文件,例如政府工作報告,關注時事熱點新聞,積累規范語言,并運用在申論答題過程中,另外,熟悉歷年試題的材料,從材料中積累語言也是很好的辦法。
二、怎樣快速定位要點
有一些考生認為題目中的要點很難找到,不知道應該找什么。出現這種問題,主要是沒有厘清材料的脈絡,審題不清,要素不明確。考生在備考階段,要學會梳理材料脈絡,明確材料的構成要素。另外,審題階段,根據題目要求,確定要素也是至關重要的,就是通常所說的“問什么就答什么。”
材料脈絡包括表現、原因、影響、對策四大要素,其中表現包括成績和問題,影響包括積極影響(意義)和消極影響(危害)。表現通常是指外在的現象和事實。原因是指引起某個事件發生的條件。影響是指一個事件或現象對社會產生的作用。對策是指解決或削弱負面影響的行為。做題之前首先要學會梳理材料脈絡,明確材料的構成要素,之后再通過審題,確定題干要求的要素,帶著問題定位答案,才能保證所答要點準確、全面。
看一道試題讓廣大考生深切感受一下,如2015年聯考的試題:
根據“給定資料1”,概括“創客運動”在中國迅猛發展所產生的積極效果。
要求:全面、準確、簡明,有條理;不超過200字。
這道題要求考生概括“創客運動”的積極效果,考生除了要明確材料的范圍、字數要求,難點在于要弄清“積極效果”是指哪一個要素,很多同學第一次看到題目時會認為“積極效果”是要求概括“表現”,于是便在材料中去查找有關“創客運動”的表現,導致答題要點不準確。“積極效果”是指由某種動因或原因所產生的積極的結果。從這個概念就可以看出,題目要求我們概括的“創客運動”引發的積極結果,即意義。因此,在閱讀材料時應該找的是意義而非表現。由此看出,審題與材料脈絡的梳理對于答題至關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