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體由數以億計的細胞構成。細胞種類很多,形態、功能各異,但每個細胞都可分為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三部分。存在于細胞之間的物質,稱為細胞間質,是維持細胞生命活動的重要環境。
許多形態和功能相同或相似的細胞與細胞間質集合在一起,構成具有一定形態和功能的組織。人體的基本組織包括:上皮組織、結締組織、肌肉組織和神經組織等。
多種組織集合在一起構成有一定位置、形狀和生理功能的器官。如腦、心臟、肺、胃、腸、肝、膽、脾、腎、膀胱以及眼、耳等等。
多個器官共同作用,進行某一完整的生理活動,就稱為某一系統。比如,口腔、食道、胃、腸、肝、膽、胰腺等,構成消化系統,能消化食物、吸收營養。人體包括:神經、運動、循環、呼吸、消化、排泄、內分泌和生殖八大系統。
新陳代謝,是指機體與外界環境進行物質交換以及體內的物質和能量的轉換過程。人體從外界攝取養料并貯存能量,稱為同化作用體內部分物質氧化分解、產生能量,以供人體各種生理活動需要,并排出廢物,稱為異化作用。同化作用和異化作用是新陳代謝密不可分的兩個方面。嬰幼兒生長發育迅速,同化作用相對較強。
第一節 神經系統
一、概述
人的意識產生于腦。人體的各種生理活動均受神經系統的調解。
神經系統分為中樞神經系統和周圍神經系統兩部分。中樞神經系統包括腦和脊髓;周圍神經系統包括腦神經、脊神經和植物性神經。各類神經通過其末梢與其他器官系統相聯系。神經系統具有重要的功能,是人體內起主導作用的系統。一方面它控制與調節各器官、系統的活動,使人體成為一個統一的整體。另一方面通過神經系統的分析與綜合,使機體對環境變化的刺激作出相應的反應,達到機體與環境的統一。神經系統對生理機能調節的基本活動形式是反射。人的大腦的高度發展,使大腦皮質成為控制整個機體功能的最高級部位,并具有思維、意識等生理機能。神經系統發生于胚胎發育的早期,由外胚層發育而來。
(一)神經元
神經元即神經細胞,是神經系統的基本結構和功能單位。神經元的結構可分為細胞體和突起兩部分。細胞體是神經元營養和代謝的中心,并能整合信息。突起分為軸突和樹突。每個神經元有眾多短小的分支,就是樹突。樹突能夠接受刺激并將刺激傳向細胞體。神經元有一條細長的分支,是軸突。它能將神經沖動從細胞體傳出。
有的軸突外包有髓鞘,其保護和絕緣的作用。
(二)脊髓和反射
脊髓位于脊柱的椎管內,上與腦干相連,下達腰椎。
脊髓是中樞神經系統的低級部位。從脊髓發出許多神經,通過椎間孔,分布于軀干、四肢和內臟,稱為脊神經。來自軀干、四肢及內臟器官的刺激先傳到脊髓,再傳入腦。如果脊髓受到橫斷損傷,運上面以下的身體各部位將失去于腦的聯系,發生感覺和運動障礙,稱為截癱。
反射是人體對內外環境中各種刺激發出的反應,是神經系統調節集體活動的基本方式。按照巴甫洛夫的觀點,反射可分為無條件反射和條件反射兩種。無條件反射是指先天具備的、不學而會的反射活動,如奶頭放到新生兒嘴里,他就能吮吸并吞咽乳汁;膀胱貯滿尿液,新生兒就要排尿等等。無條件反射在脊髓及腦干參與下即可完成。在無條件反射的基礎上,經過后天學習訓練而成的反射叫條件反射。比如,媽媽每次給新生兒喂奶時,都抱成一定的姿勢,大約到新生兒出生后的第11天左右,當媽媽把新生兒抱成為奶的“一定姿勢”,奶頭還沒有放到新生兒的嘴里時,新生兒便做出吮吸的動作。這就是對喂奶姿勢的條件反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