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導管內癌發生于乳腺小葉的終末導管, 導管明顯擴張,癌細胞局限于擴張的導管內,導管基底膜完整。由于乳腺放射影像學檢查和普查,檢出率明顯提高,已由過去占所有乳腺癌的5%升至15%-30%。根據組織學改變分為粉刺癌和非粉刺型導管內原位癌;
①粉刺癌(comedocarcinoma) 一半以上位于乳腺中央部位,切面可見擴張的導管內含灰黃*色軟膏樣壞死物質,擠壓時可由導管內溢出,狀如皮膚粉刺,故稱為粉刺癌。由于粉刺癌間質纖維化和壞死區鈣化,質地較硬,腫塊明顯,容易被臨床和乳腺攝片查見。
鏡下,癌細胞體積較大,胞漿嗜酸,分化不等,大小不一,核仁明顯,伴豐富的核分裂象。癌細胞呈實性排列,中央總會查見壞死,是其特征性的改變。壞死區常可查見鈣化。導管周圍見間質纖維組織增生和慢性炎細胞浸潤。
②非粉刺型導管內癌(noncomedo intraductal carcinoma)細胞呈不同程度異型,但不如粉刺癌明顯,細胞體積較小,形態比較規則,一般無壞死 或僅有輕微壞死。癌細胞在導管內排列成實性、乳頭狀或篩狀等多種形式。管周圍間質纖維組織增生亦不如粉刺癌明顯。
經活檢證實的導管內原位癌如不經任何治療,20年后,其中30%可發展為浸潤癌,說明并不是所有的導管內原位癌都能轉變為浸潤癌,如轉變為浸潤癌,通常需歷經幾年或十余年。轉變為浸潤癌的幾率與組織類型有關,粉刺癌遠遠高于非粉刺型導管癌。
(2)小葉原位癌(lobular carcinoma in situ) 小葉原位癌發生于乳腺小葉的末梢導管和腺泡。擴張的乳腺小葉末梢導管和腺泡內充滿呈實體排列的癌細胞,癌細胞體積較導管內癌的癌細胞小,大小形狀較為一致,核圓形或卵圓形,核分裂像罕見。增生的癌細胞未突破基底膜。一般無癌細胞壞死,亦無間質的炎癥反應和纖維組織增生。
約30%的小葉原位癌累及雙側乳腺,常為多中心性,因腫塊小,臨床上一般捫不到明顯腫塊,不易和乳腺小葉增生區別。發展為浸潤性癌的幾率和導管內原位癌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