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其藝術學科源于1964年開設的工藝美術專業。學院秉承“融合資源、傳承文化、以人為本、求實創新”的辦學理念,堅持人才培養、藝術創作與人文研究并重的思路,依托“211工程”大學的優質資源,立足山西,面向全國,力爭把學院建設成為全國一流的藝術學院以及山西省藝術創作和研究的中心。
學院現有在校本科生1739人,碩士研究生62人;教師隊伍中具有碩士、博士學位者達85%;學院聘請了魏道儒、張綺曼、羅世平、易英、勝岡重夫等海內外著名專家學者擔任客座教授,組建了一支專兼職結合的高素質、高水平教師隊伍。
太原理工大學藝術學院設有美術、設計、影視、藝術理論四個系,現有繪畫、工藝美術、環境設計、視覺傳達設計、數字媒體藝術、動畫、影視攝影與制作、文物保護技術、文化產業管理九個本科專業,擁有設計藝術學碩士授權點,構建了本、碩一體的人才培養體系。
學院圍繞“厚基礎、寬口徑、高素質、強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努力探索與構建綜合大學創新型藝術人才培養模式,與山西省文物局、山西省工藝美術協會、中國包裝聯合會、中影集團等有關機構和單位簽署了創意研發以及實習實踐合作協議。
設計藝術實驗教學示范中心于2009年經教育部批準成為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成為國家一流的藝術類實驗實踐教學場所,人才培養質量得到全面提升。
學院設計藝術學是山西省級重點建設學科,藝術遺產研究中心為山西省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山西文化遺產保護與修復協同創新中心被列為山西高校協同創新培育基地,學院還擁有山西省藝術設計研究生教育創新中心,山西省工藝美術研發基地科研機構和平臺。
學院鼓勵學術自由與創新,藝術研究與藝術創作并重。近五年來,學院教師主持科研項目7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2項,省級項目42項;發表期刊論文112篇,其中核心期刊論文4篇,CSSCI收錄高水平論文10篇;出版著作3部,編寫教材6部;參加藝術展覽330次,其中在國家級展覽中101幅作品獲獎,獲得了全國美展等國家級、省部級獎項51項,2015年有6件作品入選第十二屆全國美展學院,其中院長趙慧教授率領團隊參與的“西部生土窯洞改造設計”四校聯合公益設計項目獲得第十二屆全國美展設計類唯一的金獎。
學院各專業重視社會實踐和應用性藝術成果的推廣與實施工作。積極參與地方城市建設、企業文化建設和知名品牌建設。廣泛的社會合作在服務于地方經濟文化建設的同時,為師生提供了豐富的實踐機會。師生的藝術想象力、創造力及表現力受到業界贊許和社會認可,塑造了良好的社會聲譽。
學院重視與國內外藝術院校和相關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形成了學術交流、人才培養、合作研究的良好機制。每年邀請一批國內外知名專家、藝術家來我院講學或展演。與美國、英國、韓國等國的多所著名高校建立了學術交流、合作研究的關系,學院設有“國際本科學術互認課程(ISEC)項目”,國際合作院校涵蓋美國、歐洲數十所大學。
【環境設計】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國家、區域及行業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需要,具備良好的人文社科素養、環境設計職業道德和現代設計思想,掌握環境設計專業基礎理論、設計思維與方法,具有創新能力和設計實踐能力,能在環境設計相關設計機構、院校及研究機構從事室內設計、景觀設計、家具與陳設設計等設計與教學工作,并具備項目策劃與經營管理能力的高素質應用型專業人才。
培養要求:基本素質方面,本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較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良好的職業道德與藝術修養,具有開闊的國際視野和敏銳的時代意識,具備從事環境設計工作所需要的競爭意識和協同工作能力,具有自主學習、終身學習和適應發展的意識與能力。專業技能方面,要求學生掌握環境設計的基礎理論知識、設計思維與設計方法,能夠對室內外空間及相關產品進行改良性設計和創新性設計,掌握手繪表現、計算機輔助表現、模型表現等表現技能,掌握與室內外環境設計相關的材料、結構、工藝、預算等知識與技能,熟悉項目運作流程。
主要課程:設計基礎,形式研究,中國工藝美術史,外國設計史,中國建筑史,外國建筑史,建筑制圖與測繪,建筑學基礎,空間構成,環境設計思維與方法,人體工程學,環境設計手繪表現,環境設計數字化技術,模型制作,材料與預算,小型建筑設計,居住空間設計,室內光環境設計,餐飲空間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展示空間設計,景觀植物配置,城市公共藝術設計,居住區景觀設計,商業街區景觀設計,風景旅游區規劃設計,中國傳統家具研究,單體家具設計,系列家具設計,室內陳設設計,古建筑形制與工藝。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外景寫生,環境設計專業調研,環境設計畢業采風,環境設計專業實訓,環境設計畢業實習,環境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環境設計畢業展示。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修業年限:四年。
【視覺傳達設計】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能夠進行視覺傳達設計并具備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側重培養學生在視覺圖文與藝術方面的整合能力、以商業概念為中心的設計策劃能力、以及結合企業和社會需求探尋新的解決方案的創意能力。以傳統平面(印刷)媒體和現代數字媒體等內容為學習方向,在專業設計領域、企業、傳播機構、企業市場部門、院校、研究單位從事視覺傳播方面的設計、教學、研究和管理工作的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視覺傳播專業理論和專業知識及相關技能,在文化藝術修養、審美感受和設計思維方面達到較高層次,了解國內外視覺傳達設計專業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相關的文化藝術事業及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法規以及市場動態和走向;能結合運用多學科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融民族及地域特色于本專業創新設計中;學生應在設計創新、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社會交流溝通能力等方面得到全面鍛煉,成為具有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并適應社會信息發展需求,順應視覺傳達設計時代目標的應用型創意人才。
主要課程:中外工藝美術史、藝術概論、廣告學概論、設計管理、地方民俗、計算機輔助設計、圖案、字體設計、版式設計、圖形創意、插圖設計、招貼設計、標志設計、包裝材料與結構、旅游紀念品設計、網頁設計、玩具設計、平面廣告設計、包裝設計、創意產品設計、信息設計、導向系統設計、品牌形象設計、型錄設計、交互設計、書籍設計等。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計算機訓練、視覺傳達設計專業實訓、視覺傳達設計專業考察、畢業實習、畢業采風、畢業設計、畢業設計說明書撰寫、畢業展示等。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修業年限:四年。
【繪畫】
培養目標:繪畫專業設油畫、國畫兩個專業方向。本專業主要培養具有堅實的科學文化和繪畫造型藝術的基本理論素養和技能,具備繪畫藝術創作、教學、研究等方面的能力,能夠在教育、出版、研究、文化藝術事業及文化創意產業領域從事創作、教學、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工作的應用型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根據學生所選定的專業方向(油畫、國畫),要求具有該專業方向較扎實的繪畫基本功,掌握該專業方向必要的理論知識和較全面的專業素養,同時應根據學生的不同特點,發掘和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引導和發展學生在繪畫創作方面的潛能,使之具有較高的藝術修養和從事本專業創作、教學和研究工作的能力。
主要課程:
1.油畫方向:造型基礎、中外美術史、藝術概論、解剖與透視、素描(人物、人體)、風景寫生、油畫技法、繪畫綜合材料、油畫寫生(靜物、肖像、人體)、具象油畫人物、繪畫語言研究、油畫創作等。
2.國畫方向:造型基礎、中外美術史、藝術概論、解剖與透視、風景寫生、傳統壁畫臨摹、書法、篆刻、巖彩畫技法、白描人物寫生、工筆人物、青綠山水臨摹、工筆花鳥、水墨人物寫生、水墨花鳥臨摹、國畫創作等。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計算機訓練、繪畫專業實訓、畢業實習、畢業教育、畢業采風、畢業創作、畢業論文、畢業展示。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修業年限:四年。
【影視攝影與制作】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一定的科學文化和藝術理論知識素養和電視、電影的圖片攝影、影視攝影及創作能力,能在影視制作部門、廣告宣傳部門和教育機構從事影像藝術創作、教學和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電影學、戲劇學、設計學等方面的理論和知識,接受圖片攝影、影視攝影及創作等方面的基本訓練、培養具備影視攝影前期和后期創作的能力。
主要課程:劇本與分鏡頭腳本、電影攝影、影視導演、人像攝影、大畫幅攝影、廣告攝影、故事片創作、影視后期制作等。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入學教育、軍訓、計算機訓練、畢業實習、畢業教育、畢業采風、畢業設計、畢業展示。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修業年限:四年。
【數字媒體藝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以新媒體產業發展為專業建設背景,依托山西本土文化資源及學院藝術設計學科特色與優勢,培養具有良好人文素質、藝術修養、審美能力和專業實踐能力,適應數字時代與信息社會發展,掌握數字媒體專業基礎理論、基本知識、藝術原理和創作規律,能夠進行二維動畫、三維動畫、虛擬現實、數字再現的復合型應用人才。
培養要求:數字媒體專業是以藝術設計為核心,數字技術為輔助的復合型專業。通過該專業的學習和訓練,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綜合藝術修養和色彩表現能力,掌握二維動畫、三維動畫、虛擬現實、數字再現的制作流程和方法,學習數字媒體采集、制作、傳輸與處理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實踐技能,具備熟練使用計算機從事二維動畫、三維動畫、虛擬現實、數字再現的媒體設計、制作的能力。
主要課程:造型基礎、角色設計、動畫運動規律、分鏡頭設計、攝影與剪輯、動畫特效制作、數字媒體藝術概論、網絡原理與應用、圖像處理軟件基礎、3DMAYA、3DMAX、Flash動畫制作、虛擬現實基礎、無紙動畫制作、數字插圖、幾何建模、ZBRUSH、數字場景與材質、動作捕捉數字合成、聲音處理軟件基礎、衍生品設計、實驗動畫、虛擬現實設計、數字動作設計與綁定、數字動畫創作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計算機訓練、數字媒體專業實訓、畢業實習、畢業采風、畢業設計、畢業展示等。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修業年限:四年。
【工藝美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將手工藝傳統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有創意能力,能在文化藝術部門、傳統工藝加工領域、設計公司、學校等企事業部門從事各種傳統與現代工藝美術品設計制作以及相關教學與研究,設計管理工作方面的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在寬口徑掌握廣博知識的同時,根據傳統工藝如漆藝、陶瓷、染織、雕刻等方向,結合山西地域深厚的文化資源,學習相關專業方向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在專業方向所規定的各方面的基本訓練,掌握專業方向領域內進行設計制作的基本能力,熟練掌握相關專業必要的工藝技能,了解材料性能及加工工藝等知識,同時培養學生實際動手操作能力,具備本專業應有的基本素質。
主要課程:造型基礎、形式研究、中外工藝美術史、紋樣史、陶瓷成型工藝、陶藝裝飾工藝、脫胎漆工藝技術、漆藝髹飾工藝、立體漆藝設計、漆畫創作、家紡產品花樣設計、纖維藝術創作、裝飾雕塑創作等方向的專業課程等。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計算機訓練、工藝美術專業實訓、畢業實習、畢業采風、畢業設計、畢業展示、自主實踐等。
授予學位:藝術學學士。
修業年限:四年。
【文物保護技術】
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適應國家文化遺產保護發展需要,能正確掌握文物保護技術所必需的文史、藝術、數理化等學科基礎知識,具備人文精神、科學精神和較高文化素養,正確掌握文物保護技術的基本理論、保護方法,熟悉國家關于文化遺產保護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等,能夠在文物考古部門、博物館和文化遺產管理機構從事文物保護和修復工作,以及管理方面的文、理、工相互交叉的復合型高級專業人才。
培養要求:本專業要求學生學習文物保護技術及相關學科的基礎知識、基礎理論,了解國內外文物保護技術的發展狀況,熟練掌握文物保護修復的理論和技術,并有意識地提高自身人文底蘊與創新意識。
主要課程:文物學概論、文物保護概論、文物保存環境、文物分析技術、文物保護材料、考古學通論、科技考古學概論、雕塑基礎、博物館學、中國古代史、藝術史、古代文獻學、壁畫文物保護與修復、彩塑文物保護與修復、古代書畫與古籍善本保護與修復等。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入學教育、軍訓、認知實習、文化遺產調研、文物保護技術教學實踐、文物保護技術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
授予學位:歷史學學士。
修業年限:四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