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深入貫徹落實《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2010-2020年)》、國務院辦公廳《關于深化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的實施意見》及學校第一次黨代會等有關文件精神,主動適應新常態下政治、經濟、科技和文化發展趨勢,積極推進本科人才培養模式變革,打破專業志愿一填定終身的尷尬局面,進一步培養學生專業興趣,增強學生競爭意識,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厚基礎、寬口徑”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經研究決定,從2016年起,在我校本科層次實行以“大類招生、分流培養”為特征的本科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特制定以下方案。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全面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和教育方針,大力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立德樹人。圍繞鍛鑄“儒魂商才”的人才培養目標,在確保本科培養規格和培養質量的前提下,創新大類人才培養模式,積極培養構建大學生創新創業課程體系,積極推進“知識傳遞-融會貫通-拓展創造”的課程教學范式改革,強化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不斷完善培養“四強四高”、具備“五大優勢”的高素質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模式。
二、基本原則
(一)科學定位, 協調發展
在“儒魂商才”人才培養總體目標的指導下,按照寬厚的基礎與明確的就業導向有機結合的思路,堅持德育為先,統籌兼顧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確立各專業人才培養的具體目標和規格要求,契合學科專業發展的前沿水平和經濟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實際變化。
(二)大類培養,拓寬口徑
在學院內部合理劃分專業大類,進一步拓寬我校大類培養專業數量,進一步打破專業學科壁壘,拓寬專業口徑,有效整合課程資源,構建通識教育課程、大類平臺課程和專業教育課程三位一體的科學課程體系,逐步擴大學生的自主選擇權,促進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增強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三)重視創新,加強實踐
加強創新創業教育課程體系在培養方案中的地位和作用,訓練學生的創新方法,督促學生主動積極參與創新創業教學環節,培養學生敢于和善于質疑的精神,不斷提升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同時積極推進實驗和實踐教學改革,增加教學環節中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的比例,不斷強化學生實踐能力。
(四)融合提高,體現特色
充分利用和整合現有的教學資源,在現有課程體系基礎上,對學科共同課和專業選修課進行融合,改造課程體系中不適應于按“大類培養”來組織實施教學的學科共同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形成新的大類平臺課程。同時重構專業課程體系,充分體現和發揚各專業的辦學優勢和特色。
(五)強化素質,提升能力
構建科學的課程體系,課程的設置與選擇、教學環節的設計與要求等方面要遵循學生是教學活動主體的思想,課程選擇要能體現培養學生思想道德素養、科學人文素養、學生基礎能力等素質能力要求,要及時將教學改革的新成果固化到培養方案中,課程設計要能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表達溝通等能力的培養。
三、大類劃分及培養模式
為進一步打造學科專業特色,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從2016年起,除英語、商務英語、日語、西班牙語、音樂學、舞蹈學、環境設計等7個專業按專業招生外,經濟學、工商管理、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等51個專業按大類進行招生。大類招生專業培養模式實行學院負責制,經濟學院、金融學院、會計學院、工商學院、公管學院、管科學院、信息學院、數統學院采用“1.5+2.5”人才培養模式,文法學院采用“1+3”人才培養模式,大類招生專業及培養學院如下:
經濟學類(經濟學院) (含經濟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國際經濟與貿易、財政學、稅收學專業)
管理學類(經濟學院) (含國際商務專業)
經濟學類(金融學院) (含金融學、金融工程、保險學、投資學專業)
管理學類(工商學院) (含工商管理、市場營銷、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旅游管理、酒店管理、會展經濟與管理專業)
管理學類(會計學院) (含會計學、財務管理、審計學專業)
管理學類(管科學院) (含管理科學、工程管理、工程造價、房地產開發與管理、城市管理專業)
管理學類 (管科學院)(含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人文地理與城鄉規劃專業)
管理學類 (公管學院)(含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農林經濟管理、土地資源管理、農村區域發展專業)
理學類 (公管學院)(含應用心理學專業)
教育學類 (公管學院)(含教育學專業)
理學類 (信息學院)(含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教育技術學專業)
工學類 (信息學院)(含軟件工程、網絡工程專業)
管理學類 (信息學院)(含信息管理與信息系統、電子商務專業)
文學類 (文法學院)(含漢語言文學、漢語國際教育、廣告學、傳播學、網絡與新媒體專業)
法學類 (文法學院) (含社會工作、法學專業)
理學類 (數統學院)(含數學與應用數學、統計學專業)
經濟學類 (數統學院)(含經濟統計學專業)
四、課程體系結構及學分分布
大類招生專業人才培養課程體系由通識教育課程、大類平臺課程、專業教育課程等三大課程平臺組成,其中通識教育課程由學校統一設置。
(一)通識教育課程
通識教育課程包括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和通識教育選修課程二部分。通識教育必修課程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簡稱“思政課”)、大學英語、體育、形勢與政策、軍事理論等,課程總學分為35個學分。通識教育選修課程由學校統一開設,學生從其中選修至少12學分。
(二)大類平臺課程
大類平臺課程由同一大類中的共同專業基礎課程構成,按照基礎性、公共性和學術性原則設置,具有完整規范的知識體系,其旨在培養學生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和廣泛的專業興趣,具備今后在該學科大類向任一專業發展的適應能力。大類平臺課分必修課和選修課兩部分,其中平臺必修課學分不超過33學分,平臺選修課不低于8學分,總學分不超過41學分。大類平臺課由相關學院共同商定教學內容、類型、學時等,并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
(三)專業教育課程
專業教育課程由專業必修課程和專業選修課程兩部分組成,專業必修課設置必須符合國家質量標準體系,且必須以規范嚴謹、精煉優質為建設目標,專業主干課門數原則上不少于8門;專業選修課程應以強調專業前沿信息和我??茖W研究特色為主,專業選修課門數原則上不少于9門,原則上專業課總學分控制在48學分以內。
五、大類招生分流培養依據與程序
(一)分流依據
大類招生專業依據學生的綜合成績、學生的志愿及專業的特點三個方面進行分流。學生的綜合成績包括學生課程成績、獎懲情況、學術特長等,其中課程成績在綜合成績中占比不能低于90%。分流時各學院在綜合成績基礎上,根據學生志愿,按照專業規模進行分流,在可能的情況下盡量滿足學生的個人志愿。學校分流分為跨大類分流和大類內分流,除文法學院放在第二學期末外,其余學院分流時間放在第三學期末,先進行跨專業大類分流。
(二)分流程序
1.跨大類分流
具有跨大類學習意愿的學生且符合下列兩個條件的,經綜合考核和批準,可分流到同批次其他大類培養專業。
一是擬跨大類所在學院同意接收;二是其綜合考核排序位居所在培養大類的前2%的;
2.大類內分流
(1)相關學院在大類培養的第一學期擬定大類內專業(或專業方向)分流細則并報教務處審批,細則中應明確各專業(或專業方向)的分流名額和分流條件,分流條件應充分考慮學生的綜合成績和學生志愿,同時提出學院的分流調控措施。
(2)教務處審批各學院分流細則后,學院安排時間做好分流的宣傳工作,同時組織學生根據分流條件填報分流志愿。
(3)各學院在第三學期末按學生前三學期綜合成績(課程成績只計算必修課)進行排序,并參照學生志愿進行分流;因名額限制而未能滿足所填志愿的學生,學院根據所制定的分流細則調劑至大類中尚有空額的專業(或專業方向)修讀。
(4)學院向學生公示分流結果無異議后,將《貴州財經大學普通本科生大類招生分流專業名單匯總表》報教務處審核、備案。
(5)分流結果一經核定,由學院負責做好分流學生的學籍變動,落實分班、排課、選課等相關事宜,確保學生按時進入分流后的專業(或專業方向)修讀。
(6)按大類招生專業的學生,若因休學、公派出國留學等學籍異動不能參加本年級專業分流的,復學后由學院按入學年度大類所屬專業組織分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