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態度與品德的實質及其關系
(一)態度的實質與結構
1.態度的實質
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準備狀態或反應的傾向性。
態度的實質:
(1)態度是一種內部準備狀態。而不是實際反應本身。
(2)態度不同能力,雖然二者都是內部傾向。能力決定個體能否順利完成某些任務,而態度則決定個體是否愿意完成某些任務,即決定行為的選擇。
(3)態度是通過學習而形成的,不是天生的。態度是通。過個體與環境相互作用而形成和改變的。
2.態度的結構
(1)態度的認知成分。指個體對態度對象所具有的帶有評價意義的觀念和信念。
(2)態度的情感成分。指伴隨態度的認知成分而產生的情緒或情感體驗,是態度的核心成分。
(3)態度的行為成分。指準備對某對象作出某種反應的意向或意圖。
(二)品德的實質與結構
(1)道德認知又稱道德認識,是指人對道德行為準則及其意義的認識,通常表現為人對道德現象或道德行為的是非、善惡及其意義的認識。
(2)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認知的基礎上,對現實生活中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標準和道德需要而產生的內心體驗。就形式而言,道德情感大致分為三種:①直覺的道德情感。它由對某種具體情境的感知而引起,對于道德規范往往是不明確的。②形象的道德感。它是通過主體的聯想和想像而引起的情緒體驗。③倫理的道德感。它由道德認識所支配,清晰地意識到道德要求和道德倫理。
(3)道德意志是指人自覺地確定目的,排除內外障礙,將道德行為付諸實現的心理過程。
(4)道德行為是人的道德認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具體表現和外部標志,是人在一定的道德意識支配下所進行的各種具體行動,是實現道德需要、道德動機的手段。
(三)態度與品德的關系
態度與品德的實質是相同的,品德是一種習得的影響個人行為選擇的內部狀態,態度也是依據一定的道德行為規范行動時所表現出來的比較穩定的心理特征。二者的結構是一致的,都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三個方面構成。但是,態度和品德這兩個概念也有區別。
第一,二者所涉及的范圍不同。態度涉及的范圍較大,包括對社會、對集體的態度,對勞動、對生活、對學習的態度,對他人、對自己的態度等。其中有些涉及社會道德規范,有些則不涉及,只有涉及道德規范的那部分穩定的態度才能稱為品德。比如,我們經常說某學生學習態度不端正,但這并不等于品德不良。
第二,價值的內化程度不同??死刮譅柡筒急R姆等的教育目標分類學指出,因價值內化水平不一致,態度也發生多種程度的變化。從態度的最低水平開始,依次是接受、反應、評價、組織和性格化。價值內化的各級水平實際上也就是態度變化的水平,但只有價值觀念經過組織且已成為個人性格的一部分時的穩定態度才能被稱之為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