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背景:
驚悚圖片、暴力視頻、色情彈窗……這些網絡不良信息,今后的生存空間將越來越窄。近日,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在全國范圍開展“護苗2015·網上行動”,對以少年兒童為主要用戶的網站、應用、環節進行集中治理,為呵護青少年健康成長建起一道堅實的安全閘門。
時事評論觀點:
青少年是活躍于網絡的主要群體之一。“六一”國際兒童節,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布《2014年中國青少年上網行為研究報告》顯示,截至去年底,中國青少年網民達2.77億,占整體網民的42.7%,占青少年總體的79.6%。還有數據顯示,去年全國小學生、中學生平均一天的上網時長在2.05小時、3.38小時左右,較2013年有明顯增長。“很難想象,沒有網絡,生活會是什么樣”,互聯網對青少年的重要性正與日俱增。
有人將互聯網比作一片信息森林,其中既有予人甘甜、使人果腹的山泉瓜果,也有惑人眼球、亂人心智的奇花毒草,更有善于隱藏、專欺弱者的寄生蟲。后兩者即便只有萬分之一的存活率,對正處在身心發育、人格養成關鍵時期的青少年來說,都是巨大的威脅。
11歲的小女孩從網上下載的動畫片,竟變成色情畫面;幾個孩子在網絡上結成“玫瑰幫”,組織“幫派”活動……從被動接收網絡不良信息,到受不良信息影響誘發犯罪行為,形形色色的互聯網“毒瘤”帶給青少年的,除了心理健康的扭曲與變質,更有精神世界的腐蝕與消融。“護苗行動”正是從源頭凈化信息生態,讓青少年遠離網絡的精神霧霾,更加自由、暢快地呼吸。
把焦距拉得更遠,為青少年掃出一片風清氣正的網絡環境,也是維護國家安全的現實需要。有專家認為,一些國家宗教極端勢力的很多“娃娃兵”,就曾受網絡信息蠱惑;很多境內外敵對勢力將互聯網上的“青少年工作”視作意識形態滲透的“重型武器”。能否用鮮明的態度、清晰的法規、嚴肅的問責為青少年使用互聯網保駕護航,關系到我們的下一代成長為什么樣的人,無論對于個人還是對于國家民族,都至關重要。
有害信息的生命力,往往超乎人們的想象。技術手段的不斷升級,更是為其創造了廣闊的“續命”空間。色情應用軟件為逃避打擊“閱后即焚”,不良論壇每天只有固定的幾個小時才能登陸……可以說,凈化網絡空間是一項系統工程,高壓治理只是一個開始。在加大打擊和懲處力度、提升信息過濾技術、完善互聯網監管法規的同時,繼續拓展舉報渠道、倡導行業自律,讓更多人加入到“護苗”大軍中來,“云淡風輕”才有可能成為網絡天空的常態,廣大青少年才能在這里放心、自由、暢快地翱翔。
有機構統計,超過70%的未成年人,曾遭遇網絡不良信息。對于眾多青少年來說,過濾掉網絡雜質無疑是成長道路上的一大利好。不斷提升網絡素養,“在清水之中展現更好的泳姿”,也是網民應有的承諾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