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背景:
“智慧城市”的概念由IBM于2008年提出,之后在歐美各國日益受到重視。2012年,美國國家情報委員會發布《全球趨勢2030》報告,把“智慧城市”列為對全球經濟發展最具影響力的13項技術之一;2013年,美國大西洋理事會發布《2030年展望:美國應對未來技術革命戰略》,把“智慧城市”列為將影響政治、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的三大技術之一。
時事評論觀點:
當前,我國的智慧城市建設正處于快速發展期,許多城市都紛紛宣布建設智慧城市,熱情之高令世界矚目。其原因在于,近年來我國城市快速膨脹,由此帶來“城市病”高發,急需城市發展的新理念、新方法予以應對。2012年2月,中國工程院啟動了“中國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戰略研究”重大咨詢研究項目,有47位院士及180多位專家參加,2014年底形成了《中國智能城市建設與推進的戰略研究》的綜合報告,強調我國城市應走一條切合自身特色的智能化道路。這是因為,發達國家已走過大規模城鎮化和工業化階段,當前城市發展的主要任務是管理與服務的智能化。而我國正處于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五化”協同推進階段,遇到的挑戰與機遇在質和量上都有其獨特性,僅跟蹤發展,難以卓有成效。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國城市智能化要把握自身發展趨勢,在世界智慧城市建設浪潮中走在前列,關鍵是把握好以下四個方面。
把握城市智能化多層結構深入推進的趨勢。與發達國家智慧城市建設不同,我國目前正處于“五化”同步發展階段,城市智能化發展的任務也應有自身獨特內容,包括城市建設、城市信息基礎設施、城市產業發展、城市管理與服務、城市人力資源5個方面的智能化。目前,從推進的途徑看,我國多數城市的智能化發展都是從建設各種智能應用系統如智能醫療、智能電網、智能交通等著手,這是可行的。但要不斷提高城市智能化水平,還要繼續在其他方面發力。首先要抓住我國城市發展中的主要矛盾,以解決核心問題為目標。其次應繼續深入拓展:向上通過大數據平臺,打通數據孤島,綜合運用大數據,推進創新應用和高水平決策;向下通過物聯網等建設,形成高效的感知城市的標識器和傳感器網,實現環境、交通、城管、規劃、人流、物流等的改善,實現人、物和信息“三元空間”的互通互融。
把握城市大數據深度使用的趨勢。近年來,大家已了解大數據的重要性。與網上呈現的大數據信息相比,城市大數據則更重要、更精準、更富有應用價值,它描述了城市的建筑、街道、管網、環境、企業、金融、商業、產品、市場、物流、醫療、文化、教育、交通、公安、人口等的實時運行情況。大中城市是一個復雜的巨系統,要完整地認識與運行它是十分困難的。用好城市大數據,能前所未有地深刻認識城市各系統之間的關系,大大提高城市運行的水平。目前,城市的各種數據大多被條塊管理體制分割為信息孤島,需要將它們打通與匯聚,并合理地提供給大家共享與應用。這樣,才能將城市大數據豐富的價值轉化為城市發展的巨大動力,為城市政府管理與服務決策、經濟發展、民生保障提供智能化支撐。
把握智能經濟與智能民生雙輪驅動的趨勢。當前,我國智慧城市建設項目主要集中在城市的民生服務方面,取得了不小成績。但是與歐美各國不同,我國的城市還面臨工業化和城鎮化大量獨特的問題,如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水平的提高、環境保護和綠色發展、人口管理、醫療和教育的改革與布局等。這些都是我國發展中的緊迫問題,應作為城市智能化的著力點。城市智能化發展不但要讓市民生活明顯改善,也要讓城市的產業興旺發達,如加強電子商務與制造業互動、加強城市內行業間的互動、優化主要產業的市場和供應鏈、加快新型服務業發展等。因此,需要把握智能經濟與智能民生的雙輪驅動,以推動我國城市智能化、高效率和可持續發展。
把握城市智能化服務于市民需求、企業發展和政府決策的趨勢。城市智能化發展是一個從分到合、由淺入深的過程,從建設各智能系統著手,逐步向宏觀決策和微觀服務深入發展,使城市智能化建設與“經濟—社會—生態”發展相統一。應將管理者視野和市民需求相結合,改革與破除條塊“信息墻”界限,保障信息共享與安全,提高城市基礎設施智能化綜合水平,解決城市發展與環境、資源、空間等之間的矛盾,分層次服務于市民需求、企業發展和政府決策,形成一套人機互動的讓市民、企業、政府滿意的城市運行、發展與服務體系,使我國城市具有更堅實的全球競爭力。
事實上,在“五化”協同推進背景下,IBM提出的“Smart City”稱呼并不能完全表達我國城市智能化發展趨勢,與我國城市管理者的期望值存在較大差距。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城市智能化發展的任務和路徑都有自身的特點,而“智能城市”(Intelligent City,簡稱iCity)概念更能體現我國國情。只要我們把握好iCity發展趨勢,我國城市智能化就會逐漸達到世界領先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