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資學院簡介
一、辦學歷史
昆明理工大學國土資源工程學院的歷史溯源于1925年云南私立東陸大學采礦冶金系。東陸大學后來改組為云南大學,采礦冶金系改名為工學院礦冶工程系。1954年8月,云南大學工學院分立出來,成立了以有色金屬選冶和采礦為重點的昆明工學院。1959年,金屬與非金屬地質測量及找礦專業從采礦系中分出成立地質系,采礦系則新增礦山機械專業。1964年,礦物精選專業從冶金系分出并入采礦系,采礦系同時更名為采選系。1972年地質系增設工程測量專業,73年開始招收短期進修班,78年正式招收本科生。1988年6月,為適應形勢發展,采選系更名為“資源開發工程系”,地質系更名為“國土資源開發與城鄉建設系”。1999年12月,“資源開發工程系”與“國土資源開發與城鄉建設系”合并成立“國土資源工程學院”。2011年被批準為“教育部綜合改革試點學院”。
二、專業設置及學位點概況
國土資源工程學院現設四個系,九個本科專業,即地球科學系,現有資源勘查工程、資源環境與城鄉規劃管理、勘查技術與工程三個本科專業;礦物加工工程系,現有礦物加工工程一個本科專業;資源開發工程系,現有采礦工程和安全工程兩個本科專業;國土信息與測繪工程系,現有測繪工程、地理信息系統、土地資源管理三個本科專業。
學院現有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礦業工程兩個博士后流動站,兩個一級學科博士點,三個管理學二級學科博士點,十一個工學碩士學位點,三個理學碩士點,三個管理學碩士點,四個工程碩士領域,三個省級重點學科。
三、學科平臺及實驗室概況
學院的地礦學科群1998年被認定為“云南省礦業開發產學研聯合研究開發中心”,2006年獲準成立了“云南省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2009年獲批成立“西部優勢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還設立有“中國有色地質調查中心西南地質調查研究所”、“云南省銅礦物加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云南省礦產資源預測評價工程實驗室”。
學院擁有各類教學和實驗室用房14000平方米,各專業實驗室58個。學院地學博物館則是全校的一大亮點,擁有絕世古生物標本、珍貴的世界巖礦標本一萬多件,在國內高校具有一定影響力,1998年被認定為中國地質學會和云南省科協的“科普教育基地”。
四、師資及學生規模
目前學院在校的各類國家計劃全日制學生2500余人,其中本科生1700余人,博士、碩士研究生800余人。成人教育和短期培訓學生200余人。
目前學院現有教職工172人,其中專職教師143人,具有博士學位教師75人,具有正高級職稱教師32人。
五、科研成果
學院近五年承擔科學研究和社會服務項目800余項,總經費超過3億元。研究項目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課題、重點項目、面上項目、地區項目、青年項目、國家“十一五”、“十二五”科技支撐計劃課題、國家發改委重大專項、省部級重點項目和企業合作科技項目。
學院近五年申請國家專利300余項、發表科技論文900余篇,其中被三大檢索的科技論文200余篇,公開出版專著和主編教材50余部。獲省、部級科技成果獎25項,其中省部級科技成果一等獎8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
學院的辦學目標定位是:瞄準國際學術前沿,立足西南,輻射全國和東南亞,以人才培養為主體,科學研究為核心,服務于地礦行業,把學院建設成具有鮮明特色和優勢的教學研究型學院。
專業介紹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
專業概況:
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專業屬于地理科學的四大專業之一,是地理學、地質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多學科融合的新興綜合性學科。本專業2000年開始招生,已培養本科畢業生298名。現有專任教師24名,其中教授8名,副教授10名,博士生導師5名,博士16名。本專業實驗教學條件優越,擁有資源信息化技術、數字遙感圖像處理、資源評價與規劃等專業實驗室及資料室、國家級地質博物館、教育部工程中心和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各1個,實驗用房5030m2,擁有實驗儀器設備及礦物、巖石、化石標本等價值3千余萬元。本專業緊緊依托云南“有色金屬王國”、地質旅游資源豐富和生態地質環境脆弱的資源和區位優勢,在礦產資源、旅游地質資源開發與規劃,礦區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區域資源環境整治與保護、規劃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積淀,形成了鮮明的專業特色。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自然地理與資源環境科學領域專門知識和能力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理科學、地質科學、資源科學、環境科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方法,受到應用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初步的資源環境管理、研究和規劃設計的基本技能。
業務范圍:
學生畢業后能在有關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國家機關管理部門及大型企業、公司從事礦產資源、旅游地質資源開發與規劃,礦區地質環境調查與評價,區域資源環境整治與保護等領域的生產、教學、科學研究、經營管理與規劃等工作。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
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是昆明理工大學最早成立的專業之一,是省級重點學科和特色專業。本專業的前身可追溯到原東陸大學工學院采礦冶金系地測科,1954年院校調整時成為昆明工學院最早期的專業。1965年開始招收碩士研究生,1983年獲工學碩士學位授予權,1993年獲博士學位授予權,2001年獲準設立“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博士后流動站,2005年獲“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2006年獲“西部優勢礦產資源高效利用教育部工程中心”、“云南省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創新人才培養基地”,2007年獲“云南省地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
本專業現有專任教師48人,高級職稱占60%,其中教授14人,副教授15人,72%的教師擁有博士學位,52%的教師具有工程教育背景,專職實驗崗教師3人。本專業每年招收本科生60-80人,在校生280人左右,已建成專業實驗室11個,專業資料室、國家級地質博物館、教育部工程中心和中央與地方共建實驗室各1個,實驗用房1400m2左右,擁有實驗儀器設備及礦物、巖石、化石標本等價值3千余萬元。地學博物館被中國地質學會認定為“全國地學科普教育基地”,被云南省政府認定為“云南省地學科普教育基地”。
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熱愛祖國、具有良好的人文社會科學素養和社會責任感,具備科學的思維方法和較強的實踐能力,懂經濟、會管理,富有開拓創新精神和團隊意識,掌握數學、自然科學和地質科學的基本理論以及固體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與評價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方法,并能對固體礦產資源的成礦規律和成礦預測進行初步分析和研究,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資源勘查工程領域的復合應用型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范圍
學生畢業后能在有關地勘單位、礦業企業、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國家機關管理部門從事與固體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評價、管理等相關的生產、研究、教學、經營管理與規劃等工作。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
勘查技術與工程專業源自1995年開始設置的資源勘查工程專業水工方向,2011年開始獨立招生,已成為我校特色專業之一。截止目前,已畢業本科生985名。本專業有專任教師23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10名;具有博士學位11名,碩士學位12名;博導5名,碩導13名。實驗教學條件優越,擁有水文地質實驗室、工程地質測試實驗室、工程地質原位實驗室、地質工程數值計算實驗室和土工實驗室等5個專業實驗室,總面積560m2,90%以上實驗設備都為進口的國際先進儀器。
近5年來,本專業已完成省部級教改項目5項,承擔科研項目124項,年均科研經費2280萬元;發表論文388篇,其中SCI檢索28篇,EI檢索153篇;出版教材和專著11部。本專業緊緊依托云南作為“有色金屬王國”和生態地質環境脆弱的天然地質試驗場優勢,在礦山水文工程地質及深部礦區穩定性研究方面具有深厚的積淀,形成了特點鮮明的地區特色專業。
培養目標:
本專業以地質、現代勘查技術和環境科學的理論為基礎,培養適應21世紀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需要的德智體美綜合素質全面發展、知識結構合理、基礎牢、專業素質高、富有開拓創新精神、系統掌握水工環與災害地質及巖土工程等專業理論與方法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亦具備較好的科學素養和創造思維及初步的教學、研究能力,能從事勘查技術與工程領域的工程勘察、地質環境評價與防治、巖土工程設計、施工與監理等方面的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和管理工作的復合應用型專業技術人才。學生畢業后可繼續攻讀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及相關學科的碩士學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地質學的基礎理論與基本知識,系統掌握地質基礎理論、工程勘察與巖土工程設計及施工等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初步掌握區域水工環地質調查與綜合評價、工程勘察與地質工程設計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概略了解當代地球科學相關領域的研究現狀和發展動向,并具有從事科研、教學、技術開發和管理的基本知識和能力。
土地資源管理專業介紹
我校土地資源管理專業源于1986年原重慶建筑工程學院昆明分院所設置的“地籍測量與土地管理”專業(??疲笤搶I隨重慶建筑工程學院昆明分院合并于云南工業大學,1997年開始招生“土地資源管理”本科專業。1999年,云南工業大學合并于昆明理工大學,“土地資源管理”專業設置在昆明理工大學建筑工程學院。2007年9月,“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劃入國土資源工程學院國土信息與測繪工程系。土地資源管理專業學生就業率近年來已達到100%。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能從事土地調查、土地評價、土地整治、土地規劃、土地信息技術、土地綜合管理等工作的復合型高級專門人才。
2、業務范圍
本專業畢業生可在國土、測繪、城建、農業、水利、交通、房地產等部門及相關領域,從事土地管理、土地調查、土地測繪、土地規劃、土地工程設計、土地評估、土地信息技術、土地開發經營等方面的工作。
測繪工程專業介紹
我校1972年成立工程測量專業,1973年開始招收短期進修班,1978年正式招收工程測量本科生。1999年更名為“測繪工程專業”?,F有“地理信息工程”、“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博士點,“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工學碩士點,“攝影測量與遙感”工學碩士點,“測繪工程”工程碩士領域點?,F有專任教師36人(具有博士學位者8人,留學回國人員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講師14人、工程師2人、實驗師1人。該專業在校內外建有比較完備的實驗室和實習基地,設有八個專業實驗室,擁有各種先進儀器設備,與多家相關企事業單位聯合進行實踐教學,承接并完成了大批研發項目,專業發展規模、水平及社會經濟效益在不斷提高。學生就業率近年來已達到100%。
1、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地面測量、空間測量、攝影測量與遙感以及地圖編制等方面的知識,能在國家經濟建設、國防建設和社會發展各部門從事國家基礎測繪、地理國情監測、陸??者\載工具導航與管理、城市和工程建設、土地規劃與整治、道路交通、水利水電、通信、能源、礦產資源勘查與管理、環境保護與災害預防等領域從事研究、管理、教學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2、業務范圍
本專業畢業生可在城市建設規劃與管理、交通(包括公路、鐵路與水運)、國土與房產、城市規劃與建設、通信、能源、工業企業、海洋、建筑、水利、電力、石油、冶金、國防、測繪、工程勘察、國家機關與企業信息管理等部門,從事測繪及相關信息工程的規劃、設計、實施與管理工作,也可以在政府部門、教學和科研單位從事相關工作。具有就業面廣,適應性強,社會需求量大等特點。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介紹
我校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原稱地理信息系統專業)設置于1999年,簡稱“GIS專業”,是地球科學、測繪科學與計算機科學等交叉形成的新興學科。地球信息科學以信息流的手段研究地球系統內部的物質流、能量流和人流的運動狀態和方式,它由三部分組成,“地球信息學”是其理論研究的主體,“地球信息技術”是其研究手段,“全球變化和區域可持續發展”是其主要應用領域。
現有“地理信息工程”、“國土資源信息化管理”、“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博士點,“測繪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碩士點,“地圖制圖學與地理信息工程”工學碩士點,“地圖學與地理信息系統”理學碩士點,“礦山信息工程”工學碩士點?,F有專任教師36人(具有博士學位者8人,留學回國人員5人),其中:教授5人、副教授14人、講師14人、工程師2人、實驗師1人。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GeographicInformationScience,簡稱GIS)實用價值巨大,可以廣泛應用于土地利用規劃、城市規劃、交通規劃、自然資源保護、水氣管道及災害監測和預防等領域,已成為信息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
地理信息科學專業學生就業率近年來已達到100%。
1、培養目標
本專業主要學習地理信息系統與地圖學、遙感技術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接受應用基礎研究和技術開發方面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培養具有良好的科學素質,具有地理信息系統研究、設計與開發的基本技能及初步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
信息革命的浪潮方興未艾,信息社會正朝我們一步步走來,我國已將信息產業列入可持續發展戰略。作為信息產業重要組成部分的地理信息產業必將獲得巨大發展??梢灶A見,未來的地理信息產業將為該專業學子提供更多現代化的、高收入的、令人羨慕的就業崗位。
目前,我國地理信息產業總產值已達到1000億元以上。微軟、Google、百度、蘋果、諾基亞等國外IT巨頭已紛紛進軍地理信息市場,在可以預見的五年內,地理信息產業快速發展的趨勢不會改變,將成為我國現代服務業新的經濟增長點。據預測,根據目前地理信息產業發展的速度和需求狀況,未來專業性人才供求矛盾的變化將不是漸增,而是激增,大量計算機類及其他相近專業的人才將涌入地理信息行業。
2、業務范圍
本專業畢業生主要在政府部門、高等院校、科研機構、信息中心等單位從事管理、教學、科研及開發工作,也可在城市、區域、資源、環境、交通、人口、房地產、土地、基礎設施和規劃管理等領域從事與地理信息科學有關的應用研究、技術開發、生產管理和行政管理等工作。
該學科以地表與近地表的自然、社會、經濟、文化等現象分布的空間信息為研究對象,研究利用計算機、衛星定位、遙感等現代技術進行空間信息的獲取、管理、表達、處理與應用等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隨著技術與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尤其在“數字地球”、“數字城市”的概念提出以后,隨著各種各樣的數字化工程的建設與發展,我國國民經濟各部門表現出對地理信息科學技術人才、專業管理人才的強勁需求。
安全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培養具備安全科學基礎知識、解決安全問題的基本技能,具備礦山、冶金、化工等行業的安全工程技術基礎和安全管理知識,掌握多種事故預防手段,能有效預防事故、進行事故后損失控制的綜合型高級專業人才。
業務范圍:本專業畢業生能應用相關安全基礎理論、應用技術和管理手段解決安全工程技術及管理問題。畢業時獲得的專業技能主要有:冶金、礦山、機電、建設工程等安全方面的檢測、設計、評價、研究、管理。
就業領域:可從事企事業單位、行政職能部門的職業安全衛生管理;職業健康安全評價;安全管理體系規劃與設計;安全科學理論及應用技術的研究;安全教育、培訓與咨詢等工作。
采礦工程專業(省級重點建設專業)
本專業已通過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
培養目標:培養掌握固體礦床開采基礎理論和現代科技知識,能從事礦床開采設計、施工、生產管理和科學研究,并能從事巖土工程領域技術與管理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
業務范圍:根據礦床的地質條件進行礦山開采設計、規劃,合理選擇開采系統參數、工藝及設備。有效地組織、管理礦山和巖土工程領域的生產,安全、經濟、高效地開采有用礦物。
就業領域:設計院、研究院、礦業公司從事礦區開發規劃、礦山設計、科學研究、生產技術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