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事評論背景:
2013年我國服務業超過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第一大產業,2014年服務業超過工業5.5個百分點。2015年第一季度,第三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1.6%,達到歷史新高,高于第二產業8.7個百分點。這意味著我國經濟結構由工業主導轉向服務業主導的趨勢明顯,產業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
時事評論觀點:
僅根據服務業增加值占比這一個指標,還不足以斷定服務業已成為我國第一大產業。勞動就業占比是另一個重要指標。早在2011年,我國服務業勞動就業占比就超過農業成為第一大就業部門,當年全國7.6億從業人員中有35.7%在服務業就業。2013年,我國服務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達到38.5%,明顯超過農業就業占比(31.4%)和工業就業占比(30.1%)。服務業快速發展和就業彈性系數較高的特征將使其吸納就業人數進一步增加,2015年服務業就業人數占全社會就業人數的比重有望超過40%。服務業投資占比也是一個不可或缺的指標。2014年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502005億元,其中第三產業投資達到281915億元,已經成為最大的投資領域。
雖然從這些基本指標看,服務業已成為我國第一大產業,但不能由此判斷我國已進入服務經濟時代。我國服務業發展速度固然較快,但技術含量不高、附加值較低、結構不合理,對制造業的滲透力和支撐力不夠,服務業的主導地位雖然初步確立但還很不穩固,邁向真正的服務經濟時代依然任重道遠。例如,我國生產性服務業水平總體不高,尚未形成對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的有力支撐。生產性服務業涉及農業、工業等產業的多個環節,具有專業性強、創新活躍、產業融合度高、帶動作用顯著等特點,是全球產業競爭的戰略制高點,是“微笑曲線”價值鏈的高端環節。但目前,我國服務業仍然以傳統服務業為主,代表現代服務業發展趨勢的生產性服務業還比較落后,對制造業升級的作用還很有限。
目前,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期的后半段,正處于由工業大國向工業強國轉變階段。從國際經驗看,在這個階段單兵突進地發展工業或者服務業都不可取。一些國家和地區因為制造業過度轉移而選擇了單一的服務業發展道路,動搖了國內實體經濟基礎,也削弱了其國際競爭力。我們必須吸取這方面的教訓,既要繼續筑牢制造業基礎,也要保持現代服務業良好發展勢頭,采取適合我國國情、務實的產業發展戰略,堅持走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之路。
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主要基于兩個方面的考量:一是在工業化中后期發展階段,對于我國這樣人口眾多、制造業和服務業都有良好基礎和廣闊市場的大國而言,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都需要大發展,都是實現強國富民目標的產業基礎;二是產業融合已成為現代產業發展一個重要特征。服務業與制造業之間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彼此融合與互動發展是大勢所趨,其最突出的特征就是“工業服務化、服務產品化”。
堅持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輪驅動,并不意味著國家對其各自用力50%,而是要努力實現二者融合與互動發展?;就緩绞窃谥圃鞓I中注入更多更高質量的服務元素。這樣做,既可為服務業發展贏得更大市場空間,又可為制造業升級提供有力支撐。強大的工業是經濟強國的基礎。我們正在致力于打造“中國制造2025”。這一宏偉目標的實現,固然需要工業自身的努力,但也需要研發與設計、軟件與信息服務、質量控制、現代物流、營銷渠道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與制造業的深度融合與互動。只有制造業身體上具有知識密集型服務業“聰明的大腦”,傳統制造業才能走向“中國智造”,實現現代服務業和先進制造業雙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