貼春聯。春聯,又名對聯、門對,源于“ 桃符”。
古時候,由于缺乏科學知識,人們對許多自然災害不理解,以為是鬼神作怪。過年時要在一寸多寬、七八寸長的桃木板上寫上神荼、郁壘二神之名,掛于門旁,以避邪鬼。到了五代時,西蜀的宮廷里,有人在桃符上寫聯語。據《宋史·蜀世家》介紹,后蜀主孟昶(919—965)令學士章遜題桃木板,以為不工,自提筆書聯云:“新年納余慶,嘉節號長春?!边@是我國的第一副春聯,不過當時仍叫“ 桃符”。宋代桃木板改為紙張,叫“春貼紙”。到了明代,才改稱春聯。陳云瞻《簪云樓雜話》載:“春聯之設,自明太祖始。帝都金陵,除夕前忽傳旨:公卿士庶家門口須春聯一幅,帝微行時出現?!泵魈嬷煸拔⒎龀牵粌H觀賞春聯,還親自題寫春聯。據說他經過一戶人家,見門上未貼春聯,便去詢問,得知這是一家閹豬的,尚未請人代寫。朱元璋便自告奮勇,為那閹豬人寫了一幅春聯:“ 雙手辟開生死路,一刀割斷是非根”,聯意貼切、幽默、風趣。經明太祖一提倡,許多文人學士便把題寫春聯視為雅事,題春聯便蔚然成風。故清代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春聯》載:“春聯者,即桃符也。自入臘以后,即有文人墨客,在市肆檐下,書寫春聯,以圖潤筆。祭灶之后,則漸次粘掛,千門萬戶,煥然一新。”隨著時代的發展,春聯的思想性和藝術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不僅結合三教九流、七十二行的特點,更賦予了強烈的時代性。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后,廣大群眾創作了許多富有生氣的春聯,如2005年( 雞年)春節,一位老先生擬的春聯:“春之華,迎春歸,春暖花繁,喚醒金雞驅魍魎;民為本,順民意,民殷國富,莫使墨吏誤蒼生”,橫額為:“公正和諧”。此聯對仗工穩,富有反腐倡!、以民為本的強烈的時代精神。
與春聯有關的,還有倒貼“ ?!弊郑@一風俗由來已久。據宋人吳自牧的《夢粱錄》記載:“歲旦在邇,席鋪百
貨,畫門神桃符,迎春牌兒⋯⋯”,“ 春牌”就是寫在紅紙上“?!弊??!案!闭?,福氣、福運、幸福之謂也。春節貼“?!弊?,寄托了人們對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與祝愿。民間為了更好地表達這層意思,干脆將“ ?!弊值官N,表示“幸福已到”、“福氣已到”。“?!弊值官N,民間還有一則傳說。明太祖朱元璋當年用“ ?!弊肿靼涤?,準備殺人。好心的馬皇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門上貼一個“?!弊?。這樣,朱元璋就不好殺人了。其中有戶人家不識字,竟把“ ?!弊值官N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發現家家都貼了“福”字,還有一家把“福”字貼倒了?;实勐犃朔A報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 福到’的意思嗎?”皇帝一聽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場大禍終于消除了。從此,人們便將福字倒貼起來,一求吉利,二為紀念馬皇后。
更多信息請查看節日.禮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