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在經濟部分首次提出來的,這是對科學發展觀理論的高度闡釋和全面升華。這次總書記在十八大報告中特別強調,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并將生態文明建設列為獨立章節,這是對人和自然關系認識的進一步升華,也足以說明生態文明的重要性以及國家對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視程度。
十八大報告與十七大報告中關于生態文明建設部分總體來看并沒有太大的變化,都涵蓋了節約能源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以及制度建設等方面,但是仔細分析會發現其中有幾個變化與亮點值得我們注意。
【報告摘要】
要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促進生產空間集約高效、生活空間宜居適度、生態空間山清水秀,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給農業留下更多良田,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加快實施主體功能區戰略,推動各地區嚴格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發展,構建科學合理的城市化格局、農業發展格局、生態安全格局。提高海洋資源開發能力,堅決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建設海洋強國。
【解讀】
十八大報告在生態文明建設內容中首先提出了優化國土空間布局,是由于土地的自身特性所決定的。國土空間是經濟社會發展的載體,是一個國家進行各種政治、經濟、文化活動的場所,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依托。國土空間開發就是以一定的空間組織形式,通過人類的生產建設活動,獲取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物質資料的過程。我國在長達幾千年的生產和經營過程中,形成了不同形態的空間格局,如人口的聚集、基礎設施的建設、城市的發展等。但隨著中國人口總量持續增長、工業化和城鎮化加快發展、經濟規模迅速擴張,經濟結構、區域結構、城鄉結構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如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是一個關系到十幾億人口生存發展的大問題。
[存在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城鄉面貌日新月異。一方面,持續大規模的開發建設活動也給國土空間開發和環境資源保護帶來了巨大壓力,出現了地區間差距擴大、部分地區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環境惡化、區域間發展不協調等問題。
另一方面,在廣大的農村,征地拆遷中引發的社會矛盾依然十分突出:一些地方挪用、截留征地補償款,有的在補償安置不到位的情況下強行征地,集體土地征收已成為各方利益沖突的焦點;被征地農民表達訴求采取的方式越來越激烈,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具體來說,主要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城市建設和開發無序擴張,不利于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第二,亂占濫用耕地問題突出,嚴重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第三,征地補償資金不到位,被征地農民利益得不到保障。
第四,國有土地有償使用收入管理不嚴格,收入流失現象比較嚴重。
[重要性]
我國國土遼闊,但人多地少,耕地資源緊張,近三分之一的國土屬于難以開發利用、不適宜人類居住和生產的空間。同時,我國國土空間復雜多樣,地區差異較大。從資源分布看,經濟社會發展所需的水土資源、能源資源和其他礦產資源,在區域間的分布很不均衡;從經濟分布看,東部地區生產總值占全國的60%,廣大中西部地區只占40%;從人口分布看,東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疏。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決定了我們必須倍加珍惜寶貴的國土空間。
[意義]
當前,我國正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也是工業化、城鎮化加快發展的重要時期,每年有1000萬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對土地、能源資源的需求持續增加,生態和環境的壓力也將持續加大。因此,我們必須處理好十分有限的國土空間與日益擴大的發展需求之間的矛盾,使有限的國土空間發揮更大的承載能力。從這個意義上說,優化國土空間布局,統籌謀劃人口分布、經濟布局、國土利用和城鎮化格局,引導人口和經濟向適宜開發的區域集聚,保護農業和生態發展空間,促進人口、經濟與資源環境相協調,是一項關系全局和長遠發展的重要戰略任務。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