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論資料:大學的文化自覺與歷史責任
來源:易賢網 閱讀:979 次 日期:2015-09-14 18:08:20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申論資料:大學的文化自覺與歷史責任”,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建筑工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作為傳承文化、創新文化的重要陣地,大學在這一歷史進程中理應主動肩負時代重托,承擔歷史責任,在文化大交融、大激蕩的潮流中,推動實現民族復興的偉業。

大學應當以全球化戰略意識重視文化建設

如今,以文化為核心要素的“軟實力”已經在世界范圍內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指標和國與國競爭的重要內容。文化本身不僅是一種手段,還成為發展的終極目的。

“大學的本質是一種功能獨特的文化機構和傳承、研究、融合、創新高深學術的高等學府?!弊鳛閭鞒形幕蛣撔挛幕闹匾嚨?,大學不僅要在理論上對文化軟實力有深刻的認識和探究,更應在實踐上通過教育和引導,使青年一代乃至全體國民樹立起發展“文化軟實力”的戰略意識。

文化開放成為全球性現實。大學作為文化交流、傳播的重要陣地,必然會成為文化開放的前沿。無論主動還是被動,都必須在某些領域參與交流互動,甚至直接推動某種交流互動。大學文化國際化原本就是歷史上形成的一種趨勢,而在這個開放的時代背景下,這種趨勢就必然成為被廣泛接受和認同的客觀現實。當今中國的大學必須做好文化開放的各種準備,認真制定各種應對措施,并把這些措施納入到國家整體發展戰略之中。

文化安全是全球性課題??梢哉f,文化已成為國家和民族生存的重要安全因素。世界上所有的國家都開始用警覺的目光注視著這個問題。鄧小平對文化威脅作出了判斷,明確指出“如果我們不及時注意和采取措施加以制止,而任其自由泛濫,后果可能非常嚴重,會關系到黨和國家命運和前途。”

大學是國家社會發展的重要智力資源供給方,而大學生則是國家建設的重要力量。所以,大學應當率先樹立文化安全觀,并把對學生和社會、公民進行文化安全觀教育作為自身的重要責任。

弘揚民族文化是國家發展的重要戰略?!昂玫拇髮W總是深深扎根于民族文化,使民族文化免于在全球化的巨流中隨波逐流,失去自我認同?!贝髮W在傳承、弘揚優秀民族文化方面有自身的明顯優勢,應當主動規劃,積極在實踐中推進落實。

大學應以高度文化自覺強化文化建設

大學必須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的人對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來歷,形成過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發展的趨向……自知之明是為了加強對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取得決定適應新環境、新時代時文化選擇的自主地位”。

現實中,實現文化自覺需要以政府為主導進行文化建設。文化建設是一項重要而又復雜的系統工程,其直接效果往往要歷經長久才能顯現。作為社會的一個重要文化機構,大學的文化自覺表現在對文化本質、規律和大學的文化職責的一種感性和理性相結合的認識,就是對文化建設要有全面、系統、長遠的考慮。具體如擔負起對民族文化傳統的批判、梳理、傳承、傳播;圍繞文化發展方向來思考社會文化的整體構建;形成學科間的良性交流互動,構建濃厚的文化氛圍;主動投身社會文化研究,積極引領社會文化發展;擔負起對外來文化的鑒別、選擇、消化、創新。面對文化挑戰和機遇期,大學應當放眼人類文明,立足民族實際,以高度的自覺精神主動擔當起文化建設的時代責任。

大學必須強化自身的文化建設。大學要在文化建設中發揮重要作用,首先要加強自身的文化建設。一所大學要有自己獨特的精神文化,它是大學文化的核心要素,是大學的靈魂。中國的大學精神文化應該體現繼承與創新、共性與個性、形式與內容、理論與實踐、理想與現實的統一;要有政治方向,要繼承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又要以開放的姿態吸收、借鑒西方及世界其他文化的先進因素,形成獨具自身魅力的精神影響力。大學要抓好自身的制度文化建設,改變現有大學制度中不合理的因素,如“行政化”、“官本位”、等級約束、學術政治化等。一切制度都應該圍繞著大學形成優良的學術環境、圍繞著為學者和學生健康發展提供服務來確立。大學還應該具有與精神文化相符,以風格獨具的建筑空間和充足的教學、科研設備為基礎的環境文化。

大學要有世界化的眼光。作為文化傳播的窗口、文化交流的橋梁,大學在自身發展和參與文化建設過程中必須體現世界化,大學本身一定要有世界的眼光,這應當體現在開放的膽識、虛心的學習態度、主動的展示自信、真誠的合作中。

大學當以歷史的責任意識引領文化建設

大學肩負著文化建設的時代責任。傳統觀點認為,教學、科研、服務社會是大學所承擔的三項功能。但有學者認為,大學聚集了大量科技、人文精英,并通過知識傳播、知識創造及與社會的互動而對社會文化有著巨大的影響。因此“大學具有與生俱來的、更為獨特的、影響更為深遠的引領文化的社會功能”,并將這種文化引領功能看作“大學的第四功能”。

六中全會規劃了我國長遠的文化發展戰略,這賦予了中國大學歷史機遇和時代責任。中國大學應當敢于在復雜的世界文化環境中迎接挑戰,高舉旗幟,肩負起歷史使命,引領社會主義文化發展。中國的大學要做民族文化建設的脊梁,做時代文化建設的領跑者。

中國的大學要從國家和民族發展的高度,深刻認識重大理論和實際問題研究的重要性,把對意識形態領域,特別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研究,確定為自己的責任與使命,這是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要求。這種研究必須回答人民群眾普遍關心的深層次思想認識問題,然后去引導人們信仰什么、支持什么,去自覺抵制危害國家和民族的思想意識。

中國正在努力發展,發展的目的是為了達到一種高度的和諧。中國的和諧社會需要文化精神和文化靈魂的支撐。因此,大學要把愛國民主的民族精神、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求真務實的科學精神和開放創新的時代精神發揚光大,要以自覺的意識去激勵人、培養人、成就人,去影響社會、帶動社會,去傳播文明。

投身文化強國的偉大實踐。六中全會確立了“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戰略思想,把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上升為國家戰略。國家和民族的生存,以文化傳承為脈絡;國家和民族的興盛,以文化繁榮為支撐;國家和民族的力量,以文化實力為基礎;國家和民族的崛起,以文化影響為標志。文化的大發展和大繁榮,應當成為一個國家在世界上真正崛起的標志,應當成為一個國家文化和價值觀被世界認可的標志,更應當成為一個國家已經形成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標志。

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大學應積極發揮自身優勢,努力挖掘中華民族的文化積淀,整合中華民族的文化資源,加強無形文化資產的研究,投身文化產品的創意,參與文化產業的發展,推動文化藝術的對外交流,真正實現大學“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第四功能。

法律與契約可以評判一商一賈榮辱得失,卻難以紓緩民間借貸長久累積的“沖動”與“饑渴”

從涉嫌非法吸收存款等罪被刑拘一年多的“太子奶”創始人李途純無罪獲釋,到無法償還22億元民間借款的“立人集團集資案”東窗事發,近日,民間借貸問題引來各方關注。

如果說金融是經濟的血脈,那么民間資本則是遍布經濟肌體的毛細血管:數量巨大、不可或缺。正因此,溫家寶總理日前在聽取各界人士對政府工作報告意見和建議的座談會上再次強調,今年上半年一定要把“新36條”的實施細則制訂出來,避免民間資本進入金融、能源、交通和社會事業等領域遇到“玻璃門”、“彈簧門”。

從“舊36條”到“新36條”,政府鼓勵、支持和引導中小企業,鼓勵和引導民間投資健康發展的態度和努力始終如一。而在民間資本的“輸血”之下,中小企業也越來越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部分——貢獻了我國60%左右的國內生產總值,創造了80%的城鎮就業。民營經濟成績更是驕人,可說是改革開放的一面旗幟。正如溫州市委書記陳德榮所言:沒有溫州的民間金融,就沒有溫州的市場經濟,就沒有溫州的企業家。

然而,自國際金融危機以來,我國中小企業一度出現經營困難。一邊是“民間資金投資難”,一邊是“小微企業融資難”,共同促動了民間借貸熱潮。缺乏規范與有效監管的地下資本暗流,往往過分依賴親友間的信任、惡性擔保乃至高利貸等危險模式。一旦有風吹草動,脆弱的資金鏈條常常不堪重負,就有了中小企業老板的破產、跑路、跳樓,就有了眾多債權人資金的有去無回。

應當承認,中小企業融資難是一個世界性的難題,背后蘊含著多元利益格局的深刻調整。民間金融借貸的種種問題,應當依法依規嚴肅治理。但,法律與契約可以評判一商一賈的榮辱得失,卻難以紓緩民間借貸長久累積的“沖動”與“饑渴”。中小企業與民間借貸的“錯位”,還得從實體經濟與金融體制關系中找出路。去年底研究制定的《溫州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總體方案》,增加了小額貸款公司數量、開展民間資本管理服務公司試點、出臺《放貸人管理條例》等創新之舉。實際上,早在2002年,溫州就成為了我國唯一的金融改革綜合試驗區。10年之后,溫州、中國與世界,經濟格局已然不同。無論是向中小企業“輸血”、“造血”的乏力,還是利率市場化改革的滯后,都是典型的“發展中的問題”。可以說,中國金融生態的健康,中國經濟血脈的暢通,離不開民間借貸在陽光下的良性循環,更離不開金融領域制度建設的改革攻堅。而這些,無不迫切要求改革者拿出魄力和勇氣,面對全新的問題“再出發”。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

更多信息請查看申論技巧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