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青海大學博士學位點簡介
來源:青海大學 閱讀:2864 次 日期:2015-09-12 14:41:18
溫馨提示:易賢網小編為您整理了“2015年青海大學博士學位點簡介”,方便廣大網友查閱!

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建筑工 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一、0901作物學一級博士點簡介

1、090101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博士點專業簡介

青海大學作物栽培學與耕作學學科現有博士生導師4人,先后承擔主持“十一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863”計劃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國家“973”計劃前期項目、農業部“948”項目、農業部、青海省等科學研究。近五年來,年均科研經費500余萬,獲省級以上獎勵10余次,在國家核心期刊和SCI源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150余篇?,F有作物栽培生理研究及植物病蟲草害防控兩個專業方向。

學習年限:3-5年

授予學位:農學博士學位

聯系電話:0971-5311170

電子信箱:sdzhangfengjun@163.com;

2、090102作物遺傳育種博士點專業簡介

青海大學作物遺傳育種學科現有博士生導師2名,導師團隊30余人,其中正高級職稱4人,副高級15人,具有碩士以上學歷人員20人,其中博士學歷3人?,F有“青海省高原作物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教育部“青藏高原生物技術重點實驗室”,國家油菜改良青海春油菜分中心,青海省春油菜遺傳改良重點實驗室、青海省青稞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和青海省馬鈴薯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先后育成油菜品種26個、馬鈴薯品種19個、青稞品種21個、小麥品種50余個、豆類作物品種20余個,所育成品種在青海、甘肅、新疆、內蒙、西藏、四川及云南等省區大面積種植。近五年來,本學科承擔了各類科研項目58項,其中國家863項目3項,國家科技支撐項目1項,國家自然基金項目2項,省部級科研項目53項,年均科研經費500多萬元,獲省級以上獎勵9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在國內外發表論文200多篇。

學習年限:3-5年

授予學位:農學博士學位

聯系電話:0971-5311311

電子信箱:qhurape@126.com

3、0901Z1牧草育種與栽培專業簡介

青海大學牧草育種與栽培博士點主要研究內容包括青藏高原地區優良牧草種質資源收集、整理與評價;抗旱、抗寒、抗病蟲、耐鹽堿新品種選育;野生種質資源的馴化選育;優良牧草豐產栽培技術研究;牧草種子生產技術;天然草地補播改良和草產品加工利用技術研究等。經過多年的研究積累,學科點現已形成青藏高原牧草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新品種選育、高寒牧草栽培與草地管理三個研究方向,在高原地區鄉土草種選育、飼草高產栽培技術、高寒草甸建群植物嵩草屬植物的種群生態學和種子生理學等方面,其研究水平居國內領先。

該學科點具有一支較高理論素養和豐富實踐經驗的教學、科研隊伍,現有專業技術人員45人,其中教授和研究員17人,副教授和副研究員12人;具有博士學位11人,碩士學位13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名,省級優秀專家1名,省級優秀專業技術人才1名。建有“青海省草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青藏高原優良牧草種質資源研究重點實驗室”、“青藏高原特有草種資源開發及應用國家地方聯合工程實驗室”、“三江源草地生態系統定位觀測站”等研究平臺;近年來承擔國家科技部、農業部、青海省科技招標等科研課題近40項,獲省部級科技獎8項。

學習年限:3-5年

授予學位:農學博士學位

聯系電話:0971-5318493

電子信箱:jzhfeng@163.com;

二、100201內科學(高原醫學)博士點簡介

內科學(高原醫學)專業簡介

青海大學高原醫學研究中心是青藏高原第一個集教學、科研、醫療為一體的高原醫學研究機構,成立于2001年,2002年設立了高原醫學碩士學位點,2006年被批準為博士學位點,實現了青海高校博士點零的突破,2006年教育部批準為我國目前唯一一所高原醫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 2010年高原醫學學科成為國家重點學科,成為了產、學、研一體的具有完善學科體系的學科點。目前研究中心占地 3000平方米,具有各類儀器設備100多臺套,下設低氧生理、分子生物、細胞工程、形態學、中藏藥研發、高原病臨床診療、低壓氧艙等7個實驗室,在可可西里建有中國第一個永久性野外高原醫學現場研究站(海拔4614米)。實驗室匯聚有青海省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省級醫學首席科學家、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1名;博士生導師7人,碩士生導師10人,2012年引進昆侖學者1人,高端專家2人,青海省自然科學帶頭人3人,目前中心在讀博士15人;在讀碩士6人,已畢業博士15人。

研究中心形成以下4個相對穩定的團隊研究方向:(1)高原低氧的損傷機制及其干預措施研究;(2)低氧能量代謝與高原適應機制的研究;(3)高原低氧習服和適應機制的研究;(4)抗缺氧中藏藥物的開發研究

近5年來,高原醫學團隊承擔973子課題1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地區項目8項,青海省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1項,省部級課題14 項,國際合作項目2項,結題項目14項,共計到款經費3864.1萬元;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 編寫著作1部;共發表論文 132篇。其中SCI 40篇;EI3篇;中文核心58篇;中文科技核心1篇;公開 30 篇。獲國家科技進步特等獎1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青海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青海省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青海省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還獲有中華醫學會科技進步獎、國際環境醫學大會優秀論文獎,國際高原醫學特殊貢獻獎等。

學習年限:3-5年

授予學位:醫學學博士學位

聯系電話:0971-6108393

電子信箱:zhaojbj2008@163.com

三、100513民族醫學(藏醫藏藥方向)博士點簡介

藏醫藥學是民族優秀文化的魂寶之一,是我國傳統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利用獨特的理論和方法來診治疾病、至今保留最完整的民族傳統醫學,也是研究生活在海拔2500米以上高原地區人群在低氧環境下的生理改變及由低氧所引起的高原病防治的一門學科。由于青海省地處青藏高原這片被稱為“世界第三極”的凈土上,日照時間長、晝夜溫差大、空氣純凈度高、光合作用好等獨特的高原自然條件,使得青藏高原藏藥材具備有效成分多、生物活性強、低毒、無污染等特點,在祖國傳統醫藥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千百年來,它為青藏高原人民的防治疾病和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顯示了東方傳統醫學的強大生命力。

01、藏醫藥醫史文獻與基礎理論研究簡介

藏醫學具有悠久的記述其歷史和醫學人物傳記的傳統,公元8世紀以來12世紀以后吐蕃特的學者們撰寫的醫學史著作非常之多,僅流傳至今的差不多有近百部。但在歷史上和當代的藏醫藥史著作有很大缺陷。很少有人將藏醫學的孕育、形成(體系)和發展放到歐亞醫學史的大背景下考察。因此,我們采用歷史文獻研究法、田野調查法、跨學科綜合研究法、考古學方法、歷史語言學與文字學方法以及建立影視人類學檔案等多種研究方法,搜集古代世界醫學史包括埃及、希臘、羅馬、波斯、中醫、印度阿唷吠陀醫學等方面的文獻,對醫學基本理論體系方面的內容作為重點提煉、分析和研究,用內容比較、時空比較、數理比較和異同比較等比較研究的手段,從藏醫藥基礎理論學的角度提煉出相關論點,評價其整個世界醫學體系中的地位和獨到之處,追尋傳統藏醫藥學基礎理論研究的重大突破口。

02、藏藥藥理機制與炮制技術研究簡介

該研究方向以傳統藏醫藥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研究技術,從現有自然資源和優良顯效方劑入手,應用現代藥物研究手段,通過有效性研究、安全性研究、穩定性研究、生產工藝研究,進行合理的劑型改造、規范和提高質量標準,經過多指標的研究來綜合評價傳統藏藥的療效,為藏藥的臨床療效確認和改進提供理論依據。

03、國際公共衛生與藏醫養生保健學研究簡介

從傳統藏醫藥飲食學、起居學所述天地人和的整體養生和局部養生理論的系統整理研究入手,研究常用養生保健方法的作用機理。重點對全球性及地方性健康問題和疾病的原因從藏醫養生保健學和國際公共衛生學、人口學、流行病學、社會學、環境學的角度對其進行飲食、起居等多方位和多層面的交叉干預,以藏醫藥防治各種疾病的綜合優勢為切入點,豐富和完善藏醫藥養生保健理論和方法學體系,最終達到相對理想的生態示范。

04、藏醫診療技術研究簡介

藏醫診療技術有著簡、便、驗、廉的特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但由于缺乏規范的現代藏醫診療技術標準,很難滿足藏醫臨床需求。為此,以藏醫藥防治重大疾病療效和綜合優勢為切入點開展防治規律及作用機制的系統研究,給重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并建立和制定藏醫診療技術規范和標準。開展證候規范化研究,探索“三時九診”尿診法為主的藏醫特色診斷方法,規范和完善在整體觀念指導下的個體化的藏醫診療體系。研究切入點要取藏醫、西醫兩者之長,優勢互補,達到顯著提高臨床療效的目的。進一步拓寬臨床研究領域,深入開展藏西醫結合防治規律和作用機理的基礎研究。注重揭示藏醫診療的作用規律和療效機制,形成一整套以藏醫診斷技術與藏醫治療技術,特色診療技術與常規診療技術相結合的現代藏醫特色診療技術體系。

學習年限:3-5年

授予學位:醫學博士學位

聯系電話:0971-6110932

電子信箱:zhadong168@yahoo.com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

易賢網手機網站地址:2015年青海大學博士學位點簡介
由于各方面情況的不斷調整與變化,易賢網提供的所有考試信息和咨詢回復僅供參考,敬請考生以權威部門公布的正式信息和咨詢為準!

2026國考·省考課程試聽報名

  • 報班類型
  • 姓名
  • 手機號
  • 驗證碼
關于我們 | 聯系我們 | 人才招聘 | 網站聲明 | 網站幫助 | 非正式的簡要咨詢 | 簡要咨詢須知 | 新媒體/短視頻平臺 | 手機站點 | 投訴建議
工業和信息化部備案號:滇ICP備2023014141號-1 云南省教育廳備案號:云教ICP備0901021 滇公網安備53010202001879號 人力資源服務許可證:(云)人服證字(2023)第0102001523號
云南網警備案專用圖標
聯系電話:0871-65099533/13759567129 獲取招聘考試信息及咨詢關注公眾號:hfpxwx
咨詢QQ:1093837350(9:00—18:00)版權所有:易賢網
云南網警報警專用圖標
未满十八18勿进黄网站免费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