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線網校:>>>點擊進入<<<
考試書庫:>>>點擊進入<<<
網校以及考試書庫開發及擁有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學歷類/建筑工程類
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和全新引進高清3D電子書考試用書。
一、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
科學發展觀是在十六屆三中全會的決定中正式提出的。黨的十六大確立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戰略目標。這一目標包含著三大文明、六個更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全面發展的目標,充分體現了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十六大之后,特別是經過抗擊非典的斗爭,我們黨對社會全面發展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因此,黨的十六屆三中全會明確指出: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促進經濟社會和人的全面發展;要求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在2003年11月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牢固確立和認真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對于提高黨領導經濟工作的水平和駕馭全局的能力,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至關重要。這既是我國經濟工作必須長期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也是解決當前經濟社會發展中諸多矛盾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
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包含以下五個方面:堅持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促進全面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目的;保持協調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原則;實現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重要體現;實行統籌兼顧,是科學發展觀的總體要求。
胡錦濤總書記全面系統闡述了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涵,他指出,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這是我們黨從歷史和現實中得出的不可動搖的基本理論。
科學發展觀是堅持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發展觀。以人為本是馬克思主義人本觀在新時期的繼承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面,就是要在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保持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的同時,加快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設,形成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相互促進、共同發展的格局;協調,就是要統籌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可持續,就是要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處理好經濟建設、人口增長與資源利用、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推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目標,也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構建和諧社會是科學發展觀的核心內容,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最終歸宿,是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戰略任務。和諧社會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具體表現為農村與城市和諧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發展,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社會與經濟和諧發展,政治與經濟和諧發展,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和諧發展。
社會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是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重要保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布局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全局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任務,反映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內在要求,體現了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
新世紀新階段,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前所未有,面對的挑戰也前所未有。和平、發展、合作成為時代潮流,世界多極化和經濟全球化的趨勢深入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同時,國際環境復雜多變,綜合國力競爭日趨激烈,影響和平與發展的不穩定不確定因素增多,我們仍將長期面對發達國家在經濟科技等方面占優勢的壓力。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日趨完善,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不斷加強,綜合國力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顯著改善,社會政治長期保持穩定。同時,我國正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仍然是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統籌兼顧各方面利益任務艱巨而繁重。特別要看到,我國已進入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這種空前的社會變革,給我國發展進步帶來巨大活力,也必然帶來這樣那樣的矛盾和問題。我們黨要帶領人民抓住機遇、應對挑戰,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必須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擺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體制機制尚不完善,民主法制還不健全;一些社會成員誠信缺失、道德失范,一些領導干部的素質、能力和作風與新形勢新任務的要求還不適應;一些領域的腐敗現象仍然比較嚴重;敵對勢力的滲透破壞活動危及國家安全和社會穩定。
到2020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和主要任務是:社會主義民主法制更加完善,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實,人民的權益得到切實尊重和保障;城鄉、區域發展差距擴大的趨勢逐步扭轉,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基本形成,家庭財產普遍增加,人民過上更加富足的生活;社會就業比較充分,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基本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完備,政府管理和服務水平有較大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科學文化素質和健康素質明顯提高,良好道德風尚、和諧人際關系進一步形成;全社會創造活力顯著增強,創新型國家基本建成;社會管理體系更加完善,社會秩序良好;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生態環境明顯好轉;實現全面建設惠及十幾億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會的目標,努力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局面。
三、科學發展觀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一)科學發展觀與構建和諧社會的關系
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內容是:一要建立起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互相信任的社會關系。二要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和諧相處。三要和諧興國、和諧創業、和諧安邦??茖W發展觀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始終要堅持的重要指導思想,構建和諧社會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進程中,必須認真貫徹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這是由科學發展觀的基本內容和本質規定所決定的。這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1.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就是要緊緊抓住發展這個主題,突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促進經濟社會又快又好地發展。
2.以人為本是科學發展觀的本質規定,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內在要求。
3.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主線,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核心內涵。
(二)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進程
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推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發展,應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促進經濟持續快速協調健康發展,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物質基礎。
2.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良好的社會環境。
3.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進一步深化改革,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體制保障。
四、社會主義榮辱觀與科學發展觀
(一)社會主義榮辱觀
2006年3月4日,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看望政協委員時強調,要引導廣大干部群眾特別是青少年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堅持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以服務人民為榮、以背離人民為恥,以崇尚科學為榮、以愚昧無知為恥,以辛勤勞動為榮、以好逸惡勞為恥,以團結互助為榮、以損人利己為恥,以誠實守信為榮、以見利忘義為恥,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以艱苦奮斗為榮、以驕奢淫逸為恥。
八榮八恥堅持了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八榮八恥的重要論述,涵蓋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體現了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和時代要求,反映社會主義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明確了當代中國最基本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是馬克思主義道德觀的精辟概括,是新時期社會主義道德的系統總結,是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新形勢下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指導方針。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體現了新形勢下黨和國家事業發展的必然要求,是實現以人為本、科學發展的道德基石,是凝聚人心、促進社會和諧的堅強紐帶,是當前全體人民的共同心愿,因而得到了全社會的廣泛認同和衷心擁護。
(二)社會主義榮辱觀與科學發展觀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內在要求。發展以人為本,立人以德為先。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而作為推動科學發展主體的人,應該是具有高尚的精神境界和道德情操的人,是具有正確的價值取向和行為準則的人。以人為本與以德立人是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落實科學發展觀,必然要求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推進思想道德建設;而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通過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提升全民族的道德情操,又可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進入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軌道。
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為構建和諧社會確立了一個共同遵守的價值尺度。一個社會是否和諧,一個國家能否實現長治久安,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社會共同遵循的道德規范。沒有良好的道德規范,沒有共同的理想信念,是無法實現社會和諧的。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以共同的價值尺度,引導和幫助人們自我約束、提升境界、寬容諒解,來協調各種利益關系,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可以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打下良好的道德基礎。
五、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與指導意義
(一)歷史地位
在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科學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體現了我們黨對經濟社會發展一般規律認識的深化,創造性地回答了新世紀新階段我國為什么發展、怎樣發展的問題,為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實踐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科學發展觀同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一脈相承的、與時俱進的,同屬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科學體系,是我們黨和國家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我們進一步深化對科學發展觀的歷史地位的認識,對于更好地學習、掌握、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旗幟,更加自覺地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定不移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
我們黨提出的科學發展觀就是要解決當代中國為什么發展,為誰發展,靠誰發展和怎樣發展等一系列根本性的問題。按照科學發展觀全面推進科學發展,開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穩步推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全面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出現了全新的局面。
(二)指導意義
科學發展觀是在多維視角下對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內涵的當代闡釋,是超越后發展國家的發展困境并體現時代特征的新發展觀,是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的靈魂。堅持科學發展觀,對全面深化社會主義改革開放和基本實現現代化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第一,科學發展觀堅持發展是第一要義,實現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才能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打下最堅實的物質基礎。
第二,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本質核心。把依靠人民作為發展的根本前提,把提高人作為發展的根本途徑,把尊重人作為發展的根本準則,把為了人作為發展的根本目的,始終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解決好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第三,科學發展觀堅持全面協調可持續的基本要求??茖W發展觀堅持協調發展,堅持可持續發展,發展循環經濟,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國家,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更多信息請查看事業編‖公務員‖考試資料‖考試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