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面臨著一個眾所周知的事實:馬克思發動了一場深刻的哲學變革。這種變革,是時代的必然要求,更與馬克思一生所關注的焦點和他對哲學的獨特看法有著內在的、不可分割的聯系。
馬克思所面對的是出了問題的近代理性一直為之辯護的資本主義:大多數人在這個社會中并不能找到適宜的生存?,F實與人們預設的生活明顯不符。馬克思曾經推崇過黑格爾的絕對精神的發展——自我意識,并用它來說明和解決現實問題。但結果卻是現實并不聽從理性的使喚,自行其是。這樣,馬克思面臨了一個以往哲學家壓根沒有涉及或者沒有真正解決的問題:現實和哲學之間到底有著怎樣的關系?怎樣讓哲學走向現實?怎樣在現實中實現哲學?給出這些問題的答案成了馬克思當時最重要的任務。由于用哲學去說明和解決現實問題這條道路走不通,馬克思就轉向了經驗現實本身。正是在經驗領域,馬克思實現了哲學的偉大變革。
一、在超驗領域里遨游的古代和近代西方哲學遇到了不可解決的難題
哲學之所以能產生,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因為人們對變動不居的自然現象的好奇與對其窮根究地式的追問。這種追問產生于自然現象的流變不已與相互轉化。但也正是由于這種追問,使哲學逐漸遠離了經驗領域。這個過程始于阿那克西曼德。他認為,哲學所追尋的對象——本原,不可能被我們所能見的任何物質和實體所代替,在現實的經驗中是找不到的。到了巴門尼德,把哲學的對象固定為自身同一的、圓滿的、不變的“存在”。對它的認識,只能靠思想,感覺對它是無能為力的。柏拉圖更把哲學的對象完全固定在不可見的“理念世界”之中。從整體上說,古希臘哲學追求的就是經驗現象背后并決定經驗現象的不動不變的東西。但希臘哲學伴隨著對柏拉圖理念的純思辨中衰落了古希臘哲學衰落以后,中世紀繼承了其思辨的特點。無論是哲學還是神學,仍然在超驗領域里遨游,只不過把不可感的“存在”、“理念”換成了上帝與彼岸世界。中世紀的哲學只是神學的助手,理性幾乎完全服從于神秘主義,中世紀的哲學家對知識的追求其實就是對神學教條的辯護,把思辨的神學教條當作真理。它們是不可經驗的對象,但它們卻是經驗世界的支配者。
當人在近代戰勝了上帝之后,人們認為我們所認識的經驗世界完全有我們自己的理性世界所統治。哲學的對象被禁錮在理性世界之中。經驗世界只是前者的派生物??墒聦嵣希庠谑澜绮⒉皇怯衫硇园才诺娜碎g天堂,近代哲學也不具有改造現實世界的神奇魔力。
隨著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的興起,自然科學的勢力日益擴大,人們逐漸形成了一種共識:真理不在于信仰,而在于理性的認知。又由于哲學家對自然科學方法的反思,認為確切的知識必須建立在確切的基礎之上。整個近代哲學就是對知識的“阿基米德點”的尋求。當笛卡兒從“我思”中引出像“自我”一樣極其清楚、極其明白的天賦觀念時,也意味著對從感覺經驗得到的知識的不信任,甚至是完全懷疑。確切地說,是對感覺經驗的懷疑。重視經驗的經驗論者,開始就底氣不足,經驗論的完善者洛克認為我們從經驗得到的與實在相符合的知識是很少的。而當休謨把經驗論發揮到極致時,從感覺經驗得到的只是經驗事實的堆積,我們只能用習慣來代替有效的知識。
在康德那里,盡管知識離不開感性經驗,但它們也只能充當先驗感性和先驗知性格子里面的填料。人們能得到確切的知識從某種意義上說也完全依賴于人的理性能力。當黑格爾把一切都囊括在絕對精神之中時,從感性確定性得到的東西還遠遠不是知識,他認為我們在這里也得不到知識。當馬克思用黑格爾的理性來說明和解決現實問題時,卻總是打不開經驗事實的堅硬外殼。如果說現實的經驗的原因和發展不取決于外在的東西,而恰恰在于現實經驗本身。那么,轉向現實經驗,用經驗現實本身來說明自己,走向這一步有其內在的必然性,也是時代對哲學發展的需要。這一步由時時刻刻關注現實的天才的馬克思邁出了。
二、馬克思把哲學轉向經驗領域的內在邏輯
馬克思把哲學轉向經驗領域,這與馬克思對經濟學的研究有密切關系。賴欣巴哈說,馬克思“受到李嘉圖那樣的英國經驗主義的強烈影響”[5]。政治經濟學這門學科在英國發展的比較充分,經驗主義是英國的傳統,而且英國的經濟學家大都信奉經驗主義。馬克思為了研究經濟學,不得不和他們的著作打交道。政治經濟學的方法論,從一開始就帶有實證性,就把自己的根扎在了經驗領域。重商主義者采用經驗總結法,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以經驗主義為基礎。另一方面,政治經濟學的對象和性質也決定了它不能建立在空泛的思辨之上,而應以人們的實際經驗為基礎。在這里,宗教的神秘和哲學的玄奧不起任何作用。一旦進入經濟學的研究領域,馬克思必然會接受經濟學所固有的方法。
馬克思在現實的經驗領域探求哲學,還與英國經驗主義的影響有關。馬克思首先通過費爾巴哈了解經驗主義。在此之前,正像對經濟學“一無所知”一樣,馬克思對英國經驗主義也知之甚少。后來通過經濟學的研究,對經驗主義有了更深的認識和感受,這促使馬克思在1844年9-11月對英、法唯物主義做了自覺研究。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把英國經驗主義傳統歸為唯物主義認識論。盡管當時的馬克思還沒有把自己的哲學觀點同費爾巴哈及其以前的唯物主義學說明確的區分開來,而且他對唯物主義的歷史敘述中只注重經驗論的一派,但這對于他在現實的經驗世界里探求哲學,形成自己新的世界觀,英國經驗主義對馬克思的影響也是不可低估的。
對共產主義進行科學論證的努力,是促使馬克思把哲學轉向經驗領域的內在動力。早在《萊茵報》時期,馬克思就提出論證共產主義的任務。馬克思在恩格斯和赫斯的影響下研究政治經濟學,也是基于論證共產主義的目的。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試圖用否定性辯證法來論證共產主義。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認為由邊沁、歐文、德薩米等人所代表的“成熟的共產主義”,也是直接起源于法國唯物主義,他們都“把唯物主義學說當作現實的人道主義學說和共產主義的邏輯基礎加以發展?!保?](神圣家族)當時,馬克思把共產主義當作是唯物主義的必然結論??傊?,馬克思起初是企圖用哲學觀點來論證共產主義??梢哉f在寫作《神圣家族》之前,馬克思的哲學立場盡管有了很大的變化,也研究了政治經濟學,但總體上并沒有超出哲學共產主義階段。到了《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才真正認識到哲學共產主義的思辯性和空想性,他說道:“共產主義對我們來說不是應當確立的狀況,不是現實應當與之相適應的理想。我們所稱為共產主義的那種消滅現存狀況的現實的運動。這個運動的條件是由現有的前提產生的?!保?]而現有的前提,馬克思認為我們可以用“純粹經驗的方法”在現實的經驗領域里完全確定的。馬克思在此基礎上,形成唯物史觀,并清算“真正的社會主義”,從而把共產主義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之上。
更多信息請查看哲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