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賢網網校上線了!
網校開發及擁有的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外語類、外貿類、學歷類、
職業資格類、計算機類、建筑工程類、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
注:
交流群加入:全國各省區高考招生信息交流QQ群
2015全國各大院校招生信息本網站陸續更新中,請廣大網友點擊查看。
若省份中沒有看到您想查詢的學??梢酝ㄟ^“站內搜索”學校名字查詢信息。
若有疑問可咨詢本網站,或者自行登錄學校官網查看相關招生信息。
各位考生:
現將我院2015年高職升本科擬招生專業專業課考試參考書目和考試大綱公示如下,請各位考生提前做好準備,具體招生專業及招生計劃請以天津市教育招生考試院公布為準。
2015年天津理工大學中環信息學院高職升本科參考書目
專業名稱 | 考試科目范圍 | 參考書目 | 版本 | 出版社 | 作者 | 出版時間 |
物流管理 | 管理學 | 管理學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周三多 | 2010.2 |
物流管理 | 現代物流管理學 | 第二版 | 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 | 黃中鼎 | 2010.8 | |
財務管理(信用管理方向) | 管理學 | 管理學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周三多 | 2010.2 |
會計學原理 | 會計學原理 | 第一版 | 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 | 萬楚軍、裴瀟主編 | 2013.9 | |
工程管理(工程造價方向) | 管理學 | 管理學 | 第三版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周三多 | 2010.2 |
建筑材料 | 建筑材料 | 第一版 | 中國計量出版社 | 劉東 | 2010.6 |
《管理學》考試科目簡介
《管理學》是我院2015年高職升本科學生入學考試的基礎科目。參考教材為:《管理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三多主編。參考教材共19章,分為總論篇、決策與計劃職能篇、組織職能篇、領導職能篇、控制職能篇、創新職能篇,總論篇中的重點考核內容為管理學的基本內涵、管理者的角色和技能以及企業管理道德和社會責任相關理論的實際運用;職能編的重點考核內容為決策與計劃職能、組織職能和領導職能,要求掌握各職能的基本概念、內容、原則和過程。
考試形式主要采用客觀試題與主觀試題相結合的形式,主要參考題型為:單選題、判斷題、簡答題、論述題、綜合分析題。
《管理學》考試大綱
教 材:《管理學》(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周三多主編,陳傳明副主編,2010年2月
一、考試形式及適用對象
《管理學》考試是為我院招收經濟與管理系相關專業高職升本科考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考試科目??荚囀菧y試考生是否掌握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要求考生能比較準確地理解管理學中的基本概念、特點以及影響因素;能系統地了解管理學中基本理論的主要內容、了解各項管理職能的基本內容和原則;能靈活運用所掌握的管理學中的基本理論和原則,分析、解決管理實際問題,對管理的基本工作能進行綜合歸納;掌握計劃、組織、領導、決策、控制幾大職能中的常用方法。
二、考試大綱
第一章 管理活動與管理理論
一、 管理活動
管理的定義、管理的職能、管理者的角色與技能
二、管理理論的形成與發展
古典管理理論、行為管理理論
第二章 道德與社會責任
一、改善企業道德行為的途徑
二、企業的社會責任
企業價值觀 、企業社會責任的體現
第三章 全球化與管理(略)
第四章 信息與信息化管理(略)
第五章 決策與決策方法
一、決策與決策理論
決策的定義、決策的原則
二、決策過程
決策的六個過程
三、決策的影響因素
決策的四大影響因素
四、決策方法
定性決策方法、定量決策方法
第六章 計劃與計劃工作
一、計劃的概念及其性質
計劃的概念、計劃與決策、計劃的性質
二、計劃編制過程
計劃編制的基本過程
第七章 戰略性計劃與計劃實施
一、戰略環境分析
戰略環境分析的基本內容
二、戰略性計劃選擇
企業可選擇的各種戰略類型
三、計劃的組織實施
目標管理
第八章 組織設計
一、組織與組織設計
組織設計的任務和原則、組織設計的影響因素
二、組織的部門化
組織部門化的基本原則、組織部門化的基本形式與特征比較
三、組織的層級化
管理幅度;層級設計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集權與分權
第九章 人力資源管理(略)
第十章 組織變革與組織文化
一、組織變革的一般規律
組織變革的內容、組織變革的動因、組織變革的類型和目標
二、管理組織變革
組織變革的過程與程序、組織變革的阻力及其管理、組織變革中的壓力及其管理、組織沖突及其管理
第十一章 領導概論
一、領導的內涵
領導和管理的關系、領導的作用、領導權力的來源
二、領導理論
領導特性論、領導行為論、領導情景論
第十二章 激勵
一、激勵原理
激勵的概念與對象、激勵與行為、激勵產生的內因與外因
二、激勵的需要理論
需要層次論、雙因素理論、成就需要論、X 理論和Y理論
三、激勵的過程理論
公平理論、期望理論、激勵的強化理論
第十三章 溝通
一、溝通的原理
溝通及其作用、溝通的過程、溝通的類別
二、組織溝通
個體間溝通、團隊溝通、組織間溝通
三、溝通管理
有效溝通的障礙、有效溝通的實現
四、組織沖突與談判
組織內沖突的原因、沖突的管理
第十四章 控制與控制過程
一、控制活動
控制的必要性、控制的基本原理、控制類型
二、控制過程
確立標準、衡量績效、糾正偏差
第十五章 控制方法(略)
第十六章 管理的創新職能(略)
第十七章 企業技術創新(略)
第十八章 企業組織創新(略)
《現代物流管理學》考試科目簡介
《現代物流管理學》作為2015級物流管理專業高職升本科入學考試的專業課程,主要采用客觀試題與主觀試題相結合的考試形式,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
參考教材共13章,其中1-9、11-12章為作為入學考試考核的內容。現代物流管理概述、物流系統、物流類型、貨物包裝、裝卸搬運以及供應鏈管理等章節側重對基本概念、特點以及功能的考查,主要題型為單項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釋以及簡答題。運輸管理、倉儲管理、配送管理、企業物流以及物流成本管理等章節作為本次入學考試的重點內容。通過單項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等形式,主要考查考生對物流中運輸、倉儲保管、配送合理化、生產物流以及物流成本控制等知識的掌握情況。
《現代物流管理學》考試大綱
教 材:《現代物流管理學》(第二版),上海財經大學出版社,黃中鼎,2010年8月
一、考試形式及適用對象
本考試采用客觀試題與主觀試題相結合、單項技能測試與綜合技能測試相結合的形式,主要題型包括:單項選擇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和論述題。
考試對象為參加選拔考試的所有考生,主要考查對物流概念、特點等基本知識的掌握情況;檢驗考生對現代物流發展的了解情況;檢驗考生對物流系統的構成以及各子系統的內容、特點以及合理化的掌握和了解情況;檢驗考生對物流中運輸與倉儲保管等知識的掌握情況;檢驗學生對物流領域的研究熱點的掌握情況。
二、考試大綱
第一章 現代物流管理概述
1.掌握現代物流的概念和內涵;
2.了解現代物流的功能;
3.了解現代物流管理的形成及其發展;
4.了解我國物流管理發展現狀和面臨形勢。
學習重點:正確理解現代物流與傳統物流的區別;理解現代物流管理發展的因素;
學習難點:理解我國發展現代物流管理的意義。
重點內容:
1.物流:對貨物、服務及相關信息從起源地到消費地的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動和儲存進行計劃、執行和控制,以滿足顧客要求的過程。
2.物流在經濟中的作用
(1)物流是商業的一個主要支出,與其他經濟活動相互影響。
(2)物流服務于許多經濟交易活動,它實質上是所有商品和服務交易中的一個重要活動。物流創造價值的基本途徑之一是創造效用。
3.物流的職能
主體職能:運輸、儲存、配送
輔助職能:包裝、裝卸搬運、流通加工
信息管理職能:市場信息收集與需求分析、訂單處理、物流動態信息傳遞
4.按照物流在整個生產制造過程中的作用來看,物流可分為:供應物流、銷售物流、生產物流、回收物流和廢棄物流 。
第二章 物流系統
1.掌握物流系統的基本概念;
2.了解物流系統的組成要素和功能要素;
3.熟悉物流系統的模式和物流系統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則。
學習重點:正確理解物流系統的內涵以及物流系統分析的內容;
學習難點:正確理解物流系統分析的步驟。
第三章 物流類型
1.理解現代物流的不同分類方式;
2.掌握第三方物流的概念及其特征;
3.理解第三方物流的價值來源;
4.掌握國際物流的概念及其系統的組成;
5.理解逆向物流的概念及其原則。
學習重點:理解第三方物流、國際物流和逆向物流的概念;正確理解國際物流合理化的措施;逆向物流產生的動因。
學習難點:正確理解第三方物流是如何創造價值的。
重點內容:
1、第三方物流:由供方和需方以外的物流企業提供物理服務的業務模式。
2、第三方物流是如何創造價值的?
第三方物流主要通過4個方面創造價值:1、運作效率;2、客戶運作的整合;3、橫向或者縱向的整合;4、發展客戶的運作。
第四章 貨物包裝
1.掌握包裝在物流中的地位和功能;
2.掌握包裝的概念;
3.掌握包裝材料和容器;
4.掌握包裝的技術;
5.了解包裝標志;
6.了解包裝的現代化。
學習重點:正確理解各種物流包裝材料、容器以及技術;
學習難點:正確理解集合包裝的做法。
重點內容:
1.包裝容器的種類有哪些?
包裝容器的種類主要有5種:1、包裝袋,包括集裝袋、一般運輸包裝袋、小型包裝袋(或稱普通包裝袋)。2、包裝盒。3、包裝箱,包括瓦楞紙箱、木箱、塑料箱、集裝箱。4、包裝瓶。5、包裝罐(筒),主要有小型包裝罐、中型包裝罐和集裝罐。
2.包裝合理化的發展趨勢。
包裝合理化的發展趨勢主要表現在6個方面:1、包裝的輕薄化。2、包裝的單純化。3、符合集裝單元和標準化的要求。4、包裝的機械化與自動化。5、注意與其他環節的配合。
3. 包裝的作用主要有 保護產品 、方便儲運 、促進銷售 、便于使用 。
木質包裝材料,一般用于外包裝 ,因為木材具有抗壓 、抗震 、抗擠和抗沖撞能力。
包裝技術裝備是指完成全部或部分包裝過程的一類機器 ,包裝過程包括沖天、包裹和 封口 等主要包裝工序,以及與其相關的前后工序.
第五章 裝卸搬運
1.掌握裝卸搬運的概念及組成;
2.掌握裝卸搬運活動的主要目的;
3.掌握裝卸搬運的分類;
4.掌握裝卸搬運的原則;
5.了解裝卸搬運的新發展;
6.掌握裝卸搬運的設備;
7.了解物料搬運系統。
學習重點:正確理解裝卸搬運的概念;裝卸搬運的目的;改善裝卸搬運的途徑;
學習難點:裝卸搬運的新發展情況。
重點內容:
1. 裝卸搬運的概念和特點。
裝卸搬運的概念:裝卸:指物品在指定地點以人力或機械裝入運輸設備或卸下;搬運:指在同一場所內,對物品進行水平移動為主的物流作業。
裝卸搬運的特點:1、均衡性與被動性。2、穩定性與多變性。3、局部性與社會性。4、單純性和復雜性。
2.重點介紹裝卸搬運靈活指數的5個等級。
裝卸搬運活性是指把貨物從靜止狀態轉變為裝卸搬運運動狀態的難易程度,提高裝卸搬運活性是卸搬運合理化的一項重要內容。
貨物所處的狀態不同,裝卸搬運的難易程度也不一樣,則活性也就不同。如果很容易轉變為下一步的裝卸搬運而不需要做過多裝卸搬運前的準備工作,則活性就高;反之,則活性低。為了區別活性的不同程度,可用“活性指數”來表示?!盎钚灾笖怠睆?-4共分五個等級,分別表示活性程度從低到高。
3. 搬運是在同一場所內(通常是指在某一個物流節點,如倉庫、車站或碼頭等),對物品進行以水平移動為主的物流作業。
4. 裝卸搬運活性是指把貨物從靜止狀態轉變為裝卸搬運運動狀態的難易程度,裝卸搬運活性指數共分5個等級,貨物的活性指數越大,則搬運難度越?。ㄔ饺菀祝?。
5. 裝卸搬運技術很多,目前的裝卸搬運技術主要表現在集裝化技術上。
第六章 運輸管理(重點)
1.掌握有關運輸的概念、各種運輸方式的分類和作用;
2.熟悉各種運輸方式的運輸設施與設備;
3.理解運輸的相關優化技術;
4.了解貨物運輸合同的性質。
學習重點:正確理解規模經濟、范圍經濟和VSP的概念;理解運輸的兩大原理、五種運輸方式的構成;
學習難點:理解運輸合理化的措施、降低運輸成本的主要方式等。
重點內容:
1.運輸的作用?
運輸的作用體現在三個方面:(1)運輸是社會物質生產的必要條件之一 。(2)運輸可以創造“場所效用”。(3)運輸是“第三利潤源泉”的主要源泉(4)運輸是物流的主要功能要素之一。
2.運輸有哪些方式?
運輸的方式主要有5種:(1)公路運輸。(2)鐵路運輸。(3)水路運輸。(4)航空運輸。(5)管道運輸
3.公路運輸的經濟半徑,一般在200km 以內。
4.鐵路線路由路基 、橋隧 和軌道三部分組成。
第七章 倉儲管理(重點)
1.明確倉儲的概念及倉儲管理的任務;
2.了解倉儲合理化的標志;
3.掌握商品倉儲管理中的入庫、保管保養與出庫三個環節的要求,在儲存中保養和維護的基本知識,以及對商品質量的保養和維護的基本能力;
4.掌握商品驗收標準、商品保管保養的影響因素與內容、商品的出庫原則等。
學習重點:正確理解倉儲管理技術作業流程的三個環節及內容;庫存ABC管理法;
學習難點:理解倉庫總平面規劃內容與要求。
重點內容:
1.貨物在倉儲期間應怎樣進行保管養護
貨物在倉儲期間應從下列7方面進行保管養護:(1)防止老化。(2)防止金屬制品的銹蝕。(3)預防和滅殺倉庫害蟲。(4)預防和滅殺倉庫鼠類。(5)防止倉庫物品發霉。(6)預防貨物燃燒及爆炸。(7)預防倉儲貨物的生理生化變化。
2. 庫存的含義及分類
庫存的含義:庫存,即處于儲存狀態的貨物。廣義的庫存還包括處于制造加工狀態和運輸狀態的貨物。
庫存的分類:(1)從經營過程分類:經常庫存、安全庫存、季節性庫存、生產加工和運輸過程的庫存、促銷庫存、增值庫存、儲存庫存或積壓庫存。(2)從生產過程:原材料庫存、零部件及半成品庫存、成品庫存。(3)從庫存貨物所處狀態:靜態庫存和動態庫存。
3. 庫存ABC分類管理
對庫存進行ABC分類管理,可分為三類:(1)A類庫存:這種庫存貨物數量較小,但其耗用的金額較大,對企業最為重要,是最需要嚴格管理和控制的庫存。一般采用連續庫存管理控制系統。(2)B類庫存:這類庫存貨物屬于一般重要的貨物,對它的管理強度介于A類和C類之間。通常做法是將若干貨物合并一起訂購,一般需要進行正常的例行管理和控制。(3)C類庫存:這類庫存貨物量最大,但其耗用的金額較小,對企業的重要性最低,對其管理也最不嚴格。一般只需進行簡單的管理和控制。
4. 流通加工與生產加工的區別
(1)生產加工的對象是原材料、零配件、半成品,不是最終產品,而流通加工的對象是進入流通過程的產品,它具有商品的屬性。
(2)生產加工是復雜加工,而流通加工大多是簡單加工,的生產加工的一種輔助及補充,它絕不能取消或代替生產加工。
(3)生產加工是創造產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而流通加工是完善產品的使用價值,并在不做大改變的情況下提高價值。
(4)生產加工是由生產企業來完成,而流通加工是由商品或物資流通企業密切結合流通的需要進行組織加工來完成。
(5)生產加工是以交換、消費為目的的商品生產,而流通加工是除了以消費為目的所進行的加工,有時候也以自身流通為目的所進行加工,純粹是為流通創造條件。
5. 流通加工的作用
流通加工的作用主要體現在4個方面:
(1)能改變功能,促進銷售,提高收益。
(2)能提高原材料和加工設備的利用率。
(3)能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4)能促進物流合理化。
6. 根據倉庫的營運形態分類可分為營業倉庫、 自備倉庫 和公用倉庫。
7. 流通加工既屬于加工范疇,也屬于物流活動范疇。
8.流通加工地點設置是關系到整個物流加工能否有效的重要因素。一般而言,為銜接單品種大批量生產與多樣化需求的流通加工,加工地應設置在 需求地區 。
9.設置流通加工點,從事流通加工業務前,需要先進行可行性分析,其分析內容包括設置流通加工環節的必要性、設置流通加工環節的經濟性、投資決策和經濟效果評價 。
10.進行加工量預測是流通加工點投資決策的主要依據。流通加工項目的投資決策和經濟效果評價,主要使用凈現值法、投資回收期、投資收益率。
第八章 配送管理(重點)
1.了解配送的概念和配送的類型;
2.掌握配送中心的作業流程;
3.了解配送的模式及特點;
4.比較分析物流中心與配送中心的區別;
5.掌握合理化配送標志及方法;
6.掌握配送的作業流程。
學習重點:掌握合理化配送標志及方法和配送的作業流程。
學習難點:理解配送中心與物流中心的差異。
重點內容:
1. 配送合理化
配送合理化需做的工作主要有10個:(1)實現共同配送。(2)實現區域配送。(3)推行準時配送系統。(4)推行即時配送。(5)實行產地直送配送。(6)實現配送的信息化。(7)實現配送的自動化。(8)實現配送的條碼化、數字化以及組合化。(9)提倡多種實現配送的最優組合。(10)實行送取結合。
2.配送與物流,物流與配送有明顯的不同。物流是商物分離的產物,而配送則是商物合一 的產物。配送是“配”和“送”的有機結合體。
3. 定時配送就是按事先雙方約定的時間間隔進行配送,每次配送的品種及數量 可預先計劃 ,也可以臨時 根據客戶的需求 進行調整。
第九章 企業物流(重點)
1.熟悉企業物流的基本內容;
2.掌握企業物流及其相關的概念;
3.熟悉與企業物流有關的決策問題;
4.了解企業中各種物流的形勢、過程,熟悉常用管理方法;
5.了解企業物流活動與企業生產經營活動之間的關系。
學習重點:掌握企業生產類型的劃分;理解企業物流與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之間的關系;
學習難點:理解企業管理的決策三角形與企業物流合理化的關系;
重點內容:
1.企業物流的五個階段——五個環節
采購階段的物流——供應物流
生產階段的物流——生產物流
銷售階段的物流——銷售物流
回收階段的物流——回收物流
再生產階段的物流——廢棄物物流
2. 生產物流的概念
企業生產過程發生中涉及原材料、在制品、半成品、產成品等所進行的物流活動;
從購進原材料入庫時起,到產品進入成品庫為止的期間內發生的所有物流活動都屬于生產物流的范疇;
3. 銷售物流的概念
企業在出售商品過程中所發生的物流活動。
物品從供應鏈下游向上游的運動所引發的物流活動。
是指企業通過再循環、再使用以及減少原材料的使用,可以有效率地達成環境保護的物流過程。
4.供應物流的概念
所謂供應物流,指為生產企業提供原材料、零部件或其他物品時,物品在提供者(指供應商)與需求者之間的實體流動。
5.銷售物流合理化的形式
大量化、計劃輸送、商物分流、差別化、共同化
第十一章 供應鏈管理
1.掌握供應鏈的定義和特征;
2.了解供應鏈的分類;
3.掌握供應鏈管理的概念;
4.了解供應鏈管理的產生背景及其發展;
5.掌握供應鏈管理的基本特征和運營機制;
6.了解供應鏈管理的主要領域和內容;
7.掌握QR和ECR;
8.了解聯合庫存管理的含義;
9.掌握供應鏈管理庫存的特征;
10.了解供應鏈管理的發展趨勢。
學習重點:正確理解供應鏈的結構模型;正確理解供應鏈的基本特征;正確理解供應商管理庫存的含義;
學習難點:正確理解QR和ECR的區別。
重點內容:
1.供應鏈 是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
2.根據供應鏈容量與用戶需求的關系可以劃分為 平衡的供應鏈和傾斜的供應鏈 。
3.傳統多層的供應鏈將轉變為 基于Internet 的開放式的全球網絡供應鏈。
4.供應鏈管理的目標是 在總成本最小化、客戶服務最優化、總庫存最少化、總周期時間最短化以及物流質量最優化等目標之間尋找最佳平衡點,以實現供應鏈績效的最大化 。
5.什么是供應鏈?它有哪些特征和類型?
供應鏈是生產及流通過程中,涉及將產品或服務提供給最終用戶活動的上游與下游企業所形成的網鏈結構。
供應鏈主要有以下6個方面的特征:(1)協調性和整合性。(2)選擇性和動態性。(3)復雜性。(4)虛擬性。(5)交叉性。(6)面向用戶需求。
供應鏈的類型可分為6種:(1)穩定的供應鏈和動態的供應鏈。(2)平衡的供應鏈和傾斜的供應鏈。(3)有效性供應鏈和反應性供應鏈。(4)以客戶要求為核心構筑的供應鏈、以銷售為核心構筑的供應鏈和以產品為核心構筑的供應鏈。(5)企業內部供應鏈、產業供應鏈或動態聯盟供應鏈、全球網絡供應鏈。(6)不同主體的供應鏈形態結構。
第十二章 物流成本管理(重點)
1.了解物流成本的概念和構成;
2.了解物流成本管理的概念和意義;
3.掌握物流成本管理的內容。
學習重點:正確理解物流成本的構成;正確理解影響物流成本的因素;掌握物流成本管理的內容。
學習難點:正確理解物流成本的構成。
重點內容:
作業成本的特點及其計算程序
特點:是相對于以產量為基礎的傳統成本計算方法而言的。以作業成本計算為指導,將物流間接成本更為準確地分配到物流作業、運作過程、產品、服務及顧客中的一種成本計算方法
計算程序:
1)分析和確定物流作業構成,建立物流作業成本庫
2)分析和確定物流資源
3)確認物流成本動因
4)分配計算物流成本至成本對象
5)計算各成本對象的物理總成本
2. 物流成本控制
物流成本控制就是在物流成本的形成過程中,對物流活動過程進行規劃、指導、限制和監督,使之符合有關成本管理的各項法規、政策、目標、計劃和定額,及時發現偏差,采取措施校正偏差,將各項消耗控制在預定的范圍內。
3. 物流成本控制的原則:(1)經濟原則(2)全面原則(3)責、權、利相結合的原則(4)目標控制原則(5)重點控制原則
物流成本控制的工作程序:(1)制定物流成本標準(2)監督物流成本的形成(3)及時糾正偏差。
《會計學原理》考試科目簡介
本科目考試旨在考查考生掌握《會計學原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要求考生理解會計的職能和對象,掌握會計基本假設和原則;理解并掌握會計要素的基本內容,并掌握三種形式的會計恒等式;掌握復式記賬原理,包括各賬戶基本結構和登記方向、記賬規則的應用,特別是工業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核算,資金籌集、供應、生產、銷售和財務成果業務的核算,掌握常見會計分錄的編寫;理解會計憑證、會計賬簿的分類和編制、登記要求,理解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基本內容。
《會計學原理》考試大綱
教 材:《會計學原理》(第一版),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萬楚軍、裴瀟主編,2013年9月
一、考試形式及適用對象
《會計學原理》考試是為我院招收財務管理(信用管理方向)專業高職升本科考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考試科目??荚囀菧y試考生是否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要求考生能準確地了解會計的定義、會計的職能和對象、七大會計核算方法、會計的基本假設和原則、會計憑證和會計賬簿的相關概念;能比較準確地理解六大會計要素、三大會計等式、總賬和明細分類賬的平行登記要點和錯賬更正的方法;能基本掌握資產負債表、利潤表的編制要點、財產物資的盤存制度以及財產清查一般程序和財產清查結果的賬務處理;能系統地掌握復式記賬的原理、借貸記賬法的規則、賬戶的結構和登記方向;能靈活運用所掌握的借貸記賬法中的基本規則和賬戶的登記規則,對企業的各種經濟業務進行正確的會計處理。
二、考試大綱
一、會計導論
1.會計的定義
2.會計的職能和對象
3.會計方法和會計循環
4.會計的基本假設和原則
二、會計要素、會計科目與會計賬戶
1.六大會計要素
2.三種形式的會計恒等式
3.會計科目和會計賬戶的區別和聯系
三、復式記賬
1.復式記賬法的概念
2.賬戶的基本結構和登記方向、借貸記賬法的記賬規則和借貸記賬法的試算平衡
3.總分類賬戶與明細分類賬戶的平行登記要點
四、工業企業生產經營過程的核算
1.資金籌集業務的核算
2.供應過程業務的核算
3.生產過程業務的核算
4.銷售過程業務的核算
5.財務成果業務的核算
五、會計憑證
1.會計憑證按填制程序和用途的分類
2.記賬憑證按用途分類,專用記賬憑證的種類
3.記賬憑證的填制方法
六、會計賬簿
1.會計賬簿的種類
2.登記賬簿的規則
3.錯賬的更正方法
4.對賬的主要內容
七、財產清查
1.財產清查的種類
2.財產物資的盤存制度
3.財產清查的一般程序、銀行存款的清查和銀行存款余額調節表的編制
4.財產清查結果的處理
八、財務會計報告及其分析
1.財務報告體系的構成
2.資產負債表的內容、結構和編制方法
3.利潤表建立的理論依據、多步式利潤表編制的步驟和方法
九、賬務處理程序
1.賬務處理程序的種類和各自的特點
《建筑材料》考試科目簡介
《建筑材料》作為2015級工程管理(工程造價方向)高職升本科入學考試的專業課程,主要采用客觀試題與主觀試題相結合的考試形式,題型包括:填空題、判斷題、名詞解釋、簡答題、論述題。
參考教材共10章,緒論、1-9章為入學考試考核的主要內容。包括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質、建筑常用材料如無機膠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漿、建筑鋼材、防水材料、木材、墻體與屋面材料等材料的相關概念、分類及基本特點。其中混凝土、建筑砂漿、建筑鋼材、墻體材料是本課程考試的重點。
《建筑材料》考試大綱
教 材:《建筑材料》,中國計量出版社,劉東主編,周莉主審,2010年6月
一、考試形式及適用對象
《建筑材料》考試是為我校招收工程管理(工程造價方向)專業高職升本科考生而設置的具有選拔性質的考試科目??荚囀菧y試考生是否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理論知識。要求考生能準確地了解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質,掌握石材、氣硬性膠凝材料、水泥、混凝土及砂漿、墻體與屋面材料、建筑鋼材及鋁材、木材、防水材料、絕熱材料和吸聲材料等常用建筑材料的基本組成、性能、技術要求和應用范圍,以及建筑材料試驗和有關材料質量控制等內容。
二、考試大綱
緒論
一、 建筑材料的重要性
工程的結構形式和施工方法對建筑材料的要求
二、建筑材料的分類
按材料的化學成分及使用功能分類
三、建筑材料的發展方向
建筑材料的發展方向
四、綠色建材簡介
綠色建材的定義、主要特征、分類
第一章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質
一、材料的物理性質
材料密度、表觀密度、堆積密度、密實度、孔隙率、孔隙率、填充率等與質量有關的性質的定義及計算;
材料的親水性與憎水性、吸水性、吸濕性、耐水性、抗滲性、抗凍性等與水有關的性質;
二、材料的力學性質
材料的強度及強度等級,材料的彈性與塑性,材料的脆性與韌性,材料的硬度與耐磨性
三、材料的耐久性
材料的耐久性,材料的破壞形式
第二章 無機膠凝材料
一、氣硬性無機膠凝材料
石灰的生產及分類、硬化、特性和應用,建筑石膏的凝結硬化、性質特征和應用,水玻璃的生產、硬化、性質和用途
二、水硬性膠凝材料
硅酸鹽水泥的生產工藝、礦物組成與特性、水化與凝結硬化、技術要求,水泥石的腐蝕與防止,水泥活性混合材料的主要類型和作用,礦渣水泥、火山水泥及粉煤灰水泥的水化特點、特性及區別,特種硅酸鹽水泥的種類,水泥的應用與存儲
第三章 混凝土
一、概述
混凝土的概念、分類、優缺點
二、普通混凝土
混凝土的組成、組成成分的技術要求(水泥品種的選擇、強度等級的選擇;砂的概念及分類、有害雜質的定義及危害、砂的顆粒級配與粗細程度;石子的概念及分類、技術要求),普通混凝土的主要性質(和易性的概念及性能、測定與選擇、影響因素及改善措施;混凝土的抗壓抗拉強度、強度的影響因素及提高強度的措施;混凝土耐久性的定義及包括的性能、提高耐久性的措施),混凝土配合比的表示方法、基本要求、參數的確定及設計的方法與步驟,混凝土外加劑的定義、分類和常用外加劑的種類
三、其他混凝土
其他混凝土的種類、各自的概念及特點
第四章 建筑砂漿
一、概述
建筑砂漿的應用
二、砌筑砂漿
砌筑砂漿的材料組成,砌筑砂漿的和易性的概念及其綜合評定的兩方面(流動性和保水性)、砌筑砂漿的強度影響因素,砌筑砂漿的配合比設計
三、其它品種砂漿
其它品種砂漿的種類
第五章 建筑鋼材
一、鋼的分類
土木工程用鋼材定義、鋼材的優缺點、鋼的分類
二、鋼材的主要性能
鋼材的力學性能和工藝性能、低碳鋼受拉的四個階段、鋼材的冷彎性能、鋼材的冷加工性能及時效處理
三、建筑鋼材的品種與選用
碳素結構鋼牌號及其表示方法、解釋符號含義、低合金結構鋼牌號及其表示方法及用途
四、土木工程常用鋼材
鋼筋的類型、鋼筋牌號及其用途、型鋼的類型及其用途
五、鋼材的銹蝕與防護
鋼材銹蝕的含義及其分類、鋼材銹蝕的防止措施
六、鋼材的保管
鋼材保管的措施
第六章 防水材料
一、概述
防水材料的含義
二、瀝青
瀝青的分類、石油瀝青的主要技術性質、石油瀝青的標準和選用、瀝青的保管措施、瀝青的摻配
三、瀝青防水制品
瀝青防水卷材、油氈的保管措施、瀝青混合料的分類及特點、瀝青膠的分類及用途、瀝青混凝土的分類、冷底子油的作用、乳化瀝青的保管措施
四、高分子防水材料
高分子防水材料的類型及優點
第七章 木材
一、概述
木材的分類及優點、
二、木材的主要技術性質
木材的強度、影響木材強度的主要因素、木材濕漲干縮原理
三、木材的主要產品
人造板的種類、木材干燥的方法、木材防腐處理方法、木材防蟲處理方法、木材防火處理方法
第八章 墻體與屋面材料
一、概述
墻體材料的含義及作用
二、墻體材料的分類
砌墻轉的含義、磚的種類及技術要求、混凝土砌塊的優點、墻用板材的優點及分類
三、屋面材料
屋面材料的作用及種類
第九章 節能、生態環保型材料
一、節能材料
節能材料的概念
二、墻體節能材料
常用有機節能墻體材料及其特點、常用無機節能墻體材料及其特點、
三、門窗節能材料
窗框材料、鑲嵌材料、密封材料
四、屋面節能材料
保溫隔熱材料的標準、絕熱材料的標準
第十章 其他工程材料簡介(略)
更多學歷考試信息請查看學歷考試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