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決農民工問題與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之間有很大的關系。當前,農民工的生存狀況令人擔憂,包括經濟和社會地位及精神等多方面。引起農民工問題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國家和社會亟待采取措施以解決日益突出的農民工問題。
[關鍵詞]農民工 就業 醫療 心理
我來自農村,親歷農民生活的艱難,對農民工的問題也一直比較關注,現嘗試探索農民工問題的種種,包括:一,問題的重要性;二,農民工問題的諸多表現;三,農民工問題的產生原因;四,提出幾個解決對策。
重要性
唯物辯證法認為,世界萬物是普遍聯系的,聯系具有客觀性和條件性。我們應當從聯系的角度看待農民工問題。新一屆政府明確提出要建設和諧社會,并把解決三農問題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解決農民工問題與實現城鄉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之間有很大的關系。其一,如果農民工長期遭受社會排斥,這說明經濟的快速增長并沒有使農民工及其家庭受益,社會依然是不平等的;其二,農民工的不利境況也難以保證城市社會的穩定,近年來農民工的高犯罪比例就是證明;其三,如果農民工得不到有效保護,那么可能出現的結果是,城市實現了發展,而受損害的農民工被當成負擔又摔回輸出地和農村;其四,如果解決不好農民工問題,那么在加快城市化過程中又會出現一個龐大的貧民階層,成為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其五,如果不能解決好農民工問題,那么輸入地與輸出地之間會出現剝奪與被剝奪的關系,而不是先發展地區帶動后發展地區的協調發展
馬克思主義認為,整體包含部分,統帥著部分。農民工問題是三農問題的范疇之內,要解決三農問題,不可忽視農民工問題。知名國情專家胡鞍鋼卻提出,中國其實存在著“四農”問題,除人們常常提到的“三農”問題外,還有一個農民工問題。他認為,這一問題正越來越突出,將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核心。
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肯定這一點,就要牢固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而且黨中央也提出了要“以人為本”。農民工正成為社會不可忽視的一個群體,必須高度重視他們的生存狀況。
表現
馬克思主義哲學提到,認識感性和理性之分,認識對象有表象和本質之分,認識事物表象,獲得感性認識是認識的開始。我們要探索農民工問題,首先得了解他們的生存現狀。
經濟地位
馬克思主義指出,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產生,性質和變化發展。農民工的生存狀況很大程度上由他的經濟地位決定。然而,事實不容樂觀。
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多為報酬低廉的簡單勞動者。一項調查結果顯示,98.7%的雇主沒有為農民工辦理養老金、住房公積金和醫療保險金,93.4%的雇主沒有為他們辦理工傷保險。更有甚者,多數農民工不敢提出簽訂勞務合同的要求。他們往往在缺乏勞動保護和安全保障的惡劣環境下工作,不惜以犧牲健康為代價。相當多的農民工被任意延長勞動時間,卻得不到相應報酬。他們的勞動報酬原本就非常低廉,還常常受到企業主的克扣和惡意拖欠。新華社記者曾在北京、浙江、安徽隨機抽樣訪問了80名農民工,其中竟有72.5%的農民工的工資不同程度地遭到拖欠。作為城市居民的產業工人在從業方面可能也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與進城就業的農民工相比,境況畢竟要好得多。
.進城就業農民工的生活普遍比較窘迫。他們一般居住在城鄉結合部,在建筑工地打工者則大多就地住在工棚內,也有不少住在自己用各種建筑廢料搭建的棚屋內。其居住條件的共同特點是:居住擁擠、采光和通風條件較差、潮濕,往往成為城市中的衛生死角。為了盡可能地節約在城市中的開支,農民工的飲食一般比較簡單,他們是農貿市場低檔蔬菜和街頭路邊飲食攤檔的主要顧客。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他們是舊自行車的主要銷售對象。他們想盡辦法節衣縮食、省吃儉用,為的是在過年的時候,能夠多帶幾個錢回家。
政治地位
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也用反作用。農民工的政治地位對其經濟地位也有不可忽視的作用。進城就業的農民工多數就業于個體私營企業,他們同雇主之間的關系,是完全按市場游戲規則形成的純粹的雇傭關系。在多數農民工就業的個體私營企業,甚至連職工代表大會這樣的職工參與企業管理、行使民主監督權利、維護合法權益的組織形式都沒有。在這些企業里,基本沒有農民工的主人翁地位可言。而且,現階段,我國社會還缺乏讓農民工階層表達自己利益訴求的渠道,缺乏使政府能夠傾聽到農民工呼聲的機制。
社會地位
馬克思主義站在宏觀歷史角度的高度,指出個人是生活在社會中的,社會由個人組成。同樣,農民工的社會地位也需要我們足夠的關注。進城就業的農民工每日含辛茹苦地勞動,為城市創造了巨大財富,提供了巨額稅收,但他們在城市社會生活中卻經常地、普遍地遭受到歧視。對進城就業農民工的歧視,主要表現在勞動就業、社會保障、子女受教育和人格尊嚴等諸多方面。除此之外,對農民工勞動權的歧視,還表現在對他們的勞動休息權、工資報酬權和勞動保護權等方面的侵害上。城市職工享受的是一種較為穩固的公共性保障,而農民工的惟一保障就是遠在家鄉的那片承包田。城市職工下崗可以享受低保待遇,取得政府再就業幫助,而農民工則完全處于無助狀態。城市職工患病、負傷可以享受醫保,而農民工基本享受不到。
精神狀況
人的全面發展是社會主義發展的重要目標,是社會主義優越性的具體表現,也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如果說農民工們的物質生活普遍窘迫,那么他們在精神上更為貧困。由于受到文化程度和經濟條件的限制,他們很少能光顧城里的書店、圖書館等文化設施。長期和過度的精神壓抑,不僅會使一些農民工患上精神類功能性疾病,有時甚至使一些農民工會形成某種直接導致過激行為的變態心理。近年來,一些城市發生的惡性案件,許多都與農民工有關。
原因
事物是普遍聯系的,因果聯系是一種重要的聯系。構成因果關系現象之間必須有內在的聯系,即引起與被引起的關系。掌握因果聯系具有重要的意義,只有找到某一事物的原因,在能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先簡單分析農民工問題產生的諸多原因。
盡管我國農民工問題產生的原因方方面面,但長久以來戶籍制度的劃分造成社會的三六九等。這對農民工問題的產生歧視的形成具有實質性和根本性的作用??梢哉f戶籍制度是導致對農民工的就業歧視覆蓋了農民工就業的全過程。由于戶籍制度的阻隔,農民工無法自由地進入城市的勞動力市場。即使被接納,也只能被限制在“臟、險、累”的崗位中。
這與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諸多方面的不完善也有關。農民工無法與真正進入市場。中國的經濟結構具有顯著的城鄉二元分割的特征。在這種經濟架構下,國民經濟被分割為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兩者在不同的制度安排下分別運轉。這種制度還遠未被徹底打破,依然是阻礙進城就業農民工身份轉換的制度性籬笆。目前我國的相關制度安排,還具有半封閉半開放的性質。它一方面開始容忍農民進城就業,同時又阻礙他們的身份轉換。
此外,由于農業處在一個比較弱勢的地位,這在某種程度上也影響了農民工的地位。還有中國國民的素質亟待提高,有不少人還對農民有一種歧視心理。
對策
認識的目的在于回到實踐中去,既接受實踐檢驗,有能動地指導實踐活動?,F基于以上分析原因,給出一些解決農民工問題的對策,為農民工兄弟探索出一條康莊大道。
(一) 繼續加快經濟發展,打破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馬克思主義認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發展不僅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物質基礎和基本標志,還是社會生產關系變革及進步的源泉和內在根據。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所以,解決農民工問題的根本還是在于經濟的發展。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放松。
(二) 完善戶籍制度。加快清理和取消農民工進城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要建立各個層次的農民工管理與服務機構,在全國形成一個針對農民工的管理與服務網絡。
(三) 需要政府及其他社會主體向農民工提供具有針對性的服務。例如,對農民工加強培訓(培訓不應僅包括技能培訓,還應包括法律、衛生、城市生活知識等),為農民工提供恰當的服務設施(如廉價的住房、醫院、學校、娛樂設施等),設立農民工的服務咨詢機構(可聘請專業人員為其進行就業、生活方面的指導),成立農民工組織(提升組織資源,增加農民工自己解決自己問題的能力)等。馬克思主義的精髓在于實事求是。在解決農民工問題上,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反對“一刀切”。各地應當結合自身實際,給出具體方法。
(四) 整頓勞動力市場秩序,嚴厲打擊職業介紹領域的各種違法犯罪活動,取締非法職業中介機構,規范企業招用工行為。加大勞動監察執法力度,完善農民工勞動合同管理制度,落實最低工資制度,嚴厲查處拖欠克扣工資、隨意延長工時、使用童工和勞動環境惡劣損害人身健康等問題。
(五) 重視文化設施建設。馬克思主義指出,精神文明有利于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和提高人的內涵。重視農民工精神狀況,也有利于社會的和諧發展。而且,物質,政治與精神文明之間相互作用,相互滲透,相互轉化。所以,搞好這一點,也有利于社會的全面進步。
結言
國家承當著組織經濟文化建設和管理市場,社會福利,衛生保健,公用事業等多方面的職能。我國作為人民當家作主的國家,政府理應在解決農民工問題上扮演主要角色。同時,整個社會動應當行動起來。馬克思主義認為,個人與社會相互創造,相互轉化,個人發展與社會發展是統一的。我們每一個人都應當為這個社會貢獻一份力量,讓這個社會充滿關愛,不管上農民工還是其他人,都能共享社會主義的陽光。
[參考文獻](1)崔傳義:二元結構背靜下的農民工權益與社會管理改革,中國改革論壇網,2003
(2)李培林等著:就業與制度變遷——兩個特殊群體的求職過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3)張忠法等:加快農村勞動力轉移與農民市民化進程政策建議,馬洪、王夢奎主編:中國發展報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報告選2003版,中國發展出版社,2003
(4)蔡昉,林毅夫。中國經濟:改革與發展。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更多信息請查看哲學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