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賢網網校上線了!
網校開發及擁有的課件范圍涉及公務員、財會類、外語類、外貿類、學歷類、
職業資格類、計算機類、建筑工程類、等9大類考試的在線網絡培訓輔導。
一、參考書目
張維達主編:《政治經濟學》,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第2版。
二、考核內容
(一)導論
考核內容:
1.政治經濟學的產生與發展
(1)經濟學與政治經濟學的出現
(2)古典政治經濟學
(3)庸俗政治經濟學
(4)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產生和發展
2.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
(1)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生產關系及其發展規律
(2)物質資料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
(3)物質資料生產三要素
(4)社會生產方式
(5)生產力及其構成要素
(6)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
(7)生產關系的含義和內容
(8)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辨證關系
(9)政治經濟學的任務是揭示客觀經濟規律
3.政治經濟學的性質、方法和意義
(1)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
(2)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和科學性的統一
(3)政治經濟學的研究方法
(4)學習政治經濟學的意義
考核要求:
(1)識記:物質資料生產;社會生產方式;生產力;生產關系;經濟規律。
(2)領會:物質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物質資料生產的三個簡單要素;生產關系“四環節”之間的辯證關系;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經濟規律的類型。
(3)應用: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經濟規律的客觀性。
(二)商品與貨幣
考核內容:
1.商品經濟的產生和發展
(1)商品經濟的產生
商品經濟是直接以交換為目的的經濟形式。商品生產和商品交換的產生。商品經濟產生和存在的基本條件。
(2)商品經濟的發展
商品經濟的三種歷史類型。商品經濟與市場經濟的關系。
2.商品
(1)商品二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
使用價值的含義。使用價值是商品的自然屬性。使用價值是構成社會財富的物質內容。使用價值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交換價值和價值的含義以及二者之間的關系。使用價值和價值的關系。
(2)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二重性: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
具體勞動的含義。具體勞動創造商品的使用價值。抽象勞動的含義。抽象勞動形成商品的價值。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關系。勞動二重性理論是理解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樞紐。
(3)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及其變動規律
個別勞動時間的含義。價值量決定于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含義。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含義。簡單勞動和復雜勞動的交換比例。勞動生產率的含義。勞動生產率和價值量的關系。決定勞動生產率的因素。
(4)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是簡單商品經濟的基本矛盾。
3.貨幣
(1)價值形式的發展和貨幣的產生
貨幣是商品交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自發產物,是商品各種內存矛盾發展的必然結果。簡單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偤偷幕驍U大的價值形式。一般價值形式。貨幣形式。
(2)貨幣的本質
貨幣是固定地充當一般等價物的商品。貨幣體現著商品生產者之間的經濟關系。
(3)貨幣的職能
價值尺度。流通手段。貯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貨幣。
4.價值規律
(1)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價值規律是商品經濟的基本規律。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
(2)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
價值規律的表現形式。商品價格與價值不一致并未違背價值規律。
(3)價值規律在商品經濟中的作用
自發調節生產資料和勞動力在各部門之間的分配比例。促使商品生產者改進技術、改善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引起和促進商品生產者的分化。
考核要求:
(1)識記:商品經濟;市場經濟;市場機制;使用價值;交換價值;價值;具體勞動;抽象勞動;社會必要勞動時間;勞動生產率;貨幣的五種職能。
(2)領會:商品二因素之間的關系;商品二因素和勞動二重性的關系;商品價值量的決定及其變動規律;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關系;貨幣流通規律;貨幣的本質;價值規律的基本內容和要求;價值規律的作用形式。
(3)應用:如何認識私人勞動和社會勞動的矛盾;價值規律在商品經濟中的作用。
(三)剩余價值的生產
考核內容:
1.貨幣轉化為資本
(1)資本總公式及其矛盾
資本總公式。資本總公式的矛盾。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關鍵和前提。
(2)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和使用價值
勞動力成為商品的基本條件。勞動力商品的價值。勞動力商品的使用價值。
2.剩余價值的生產過程
(1)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二重性。資本主義勞動過程的特點。價值增殖過程不外是超過一定點而延長了的價值增殖過程。必要勞動時間和剩余勞動時間。剩余價值。
(2)資本的本質
資本不是物,而是體現在物上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資本是一個歷史范疇而不是永恒范疇。資本是一種價值增殖的運動。
(3)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
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劃分依據。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含義。劃分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的意義。
(4)剩余價值率
剩余價值率的含義。決定剩余價值量的基本因素。
3.剩余價值生產的兩種基本方法
(1)絕對剩余價值生產
絕對剩余價值的含義。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
(2)相對剩余價值生產
相對剩余價值的含義。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超額剩余價值。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關系。自動化條件下剩余價值的源泉問題。
4.資本主義工資
(1)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
資本主義工資不是勞動的價值或價格。資本主義工資的本質是勞動力價值或價格的轉化形式。
(2)資本主義工資的形式
計時工資和計件工資。名義工資和實際工資。
(3)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剩余價值的內容。剩余價值規律是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規律。
考核要求:
(1)識記: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的二重性;必要勞動時間;剩余勞動時間;剩余價值;資本的本質;不變資本;可變資本;剩余價值率;絕對剩余價值;相對剩余價值;超額剩余價值;計時工資;計件工資;名義工資;實際工資。
(2)領會:作為商品流通媒介的貨幣和作為資本的貨幣的區別;勞動力成為商品是貨幣轉化為資本的前提;勞動力商品價值和使用價值的特殊性;剩余價值的產生過程;剩余價值生產的基本方法;工資的本質;剩余價值規律。
(四)資本積累
考核內容:
1.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
(1)社會再生產的一般理論
生產和再生產。社會再生產是物質資料再生產和生產關系的統一。社會再生產的類型。
(2)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
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含義。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特點。
(3)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和資本積累
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的含義。資本積累及其實質。資本積累的客觀必然性。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
2.資本有機構成和相對過剩人口
(1)資本有機構成理論
資本的技術構成。資本的價值構成。資本技術構成和價值構成的關系。資本有機構成。
(2)單個資本增大的途徑
資本積聚。資本集中。資本積聚和資本集中的關系。
(3)相對過剩人口
相對過剩人口的含義。相對過剩人口既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相對過剩人口的形式。
(4)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及歷史趨勢
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資本積累的歷史趨勢。
考核要求:
(1)識記:社會再生產的內容;外延型擴大再生產;內涵型擴大再生產;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資本主義擴大再生產;資本積累;資本積聚;資本集中;資本有機構成;相對剩人口。
(2)領會:資本主義簡單再生產的特點;資本積累的實質及其客觀必然性;影響資本積累的因素;資本有機構成理論;相對過剩人口既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產物,又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條件;資本積累的一般規律和資本主義的歷史趨勢。
(3)應用:經濟增長中的內涵型擴大再生產方式。
(五)資本的流通過程
考核內容:
1.資本循環
(1)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
產業資本循環的含義。產業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購買階段、生產階段、銷售階段。產業資本循環的三種職能形式:貨幣資本、生產資本、商品資本。
(2)產業資本三種循環形式的統一
貨幣資本循環。生產資本循環。商品資本循環。
(3)產業資本連續正常循環的條件
產業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在空間上的并存性。產業資本三種職能形式在時間上的繼起性。
2.資本周轉
(1)資本周轉次數和周轉時間
資本周轉及其與資本循環的聯系和區別。資本周轉次數。資本周轉時間。
(2)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生產資本劃分為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依據。固定資本的涵義。流動資本的涵義。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劃分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劃分的區別。固定資本的有形磨損和無形磨損。固定資本的折舊。固定資本的折舊費與固定資本的折舊率。
(3)預付資本的總周轉
預付資本總周轉的涵義。計算預付資本的總周轉速度的公式。影響預付資本的總周轉速度的因素。
(4)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
年剩余價值率的涵義。年剩余價值率與剩余價值率的區別。加快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
3.社會資本再生產和流通
(1)個別資本和社會資本
個別資本。社會資本。社會總資本運動及其與個別資本運動的區別。考察社會總資本運動的出發點及核心問題。社會總產品的構成和社會生產兩大部類。
(2)社會資本的簡單再生產
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圖式。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過程。社會資本簡單再生產的實現條件。
(3)社會資本的擴大再生產
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前提條件。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圖式。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社會資本擴大再生產的實現條件。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原理。
考核要求:
(1)識記:資本循環的涵義;資本循環的三個階段和三種職能形式;資本周轉的涵義;資本周轉次數;資本周轉時間;固定資本;流動資本;固定資本的物質磨損和精神磨損;預付資本總周轉及其計算公式;決定預付資本總周轉的因素。
(2)領會:資本循環的三種職能形式的統一;實現資本連續正常循環的條件;資本周轉次數對資本周轉速度的影響;生產時間和流通時間對資本周轉速度的影響;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劃分及其與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劃分的區別;資本周轉速度對剩余價值生產的影響;社會總資本簡單再生產和擴大再生產的實現過程和實現條件;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的條件和內容。
(3)應用:生產資料生產優先增長原理。
(六)剩余價值的實現
考核內容:
1.利潤和平均利潤
(1)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利潤的本質。利潤掩蓋了剩余價值的源泉。
(2)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
利潤率的概念。利潤率與剩余價值率的聯系與區別。影響利潤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3)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
平均利潤率的形成過程。平均利潤率和平均利潤的概念。平均利潤的形成進一步掩蓋了資本主義剝削關系。
(4)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
生產價格是價值的轉化形式。生產價格的構成。生產價格和價值在質和量上的差別。生產價格形成后價值規律作用形式的變化。超額利潤。
2.商業資本和商業利潤
(1)商業資本
商業資本。商業資本的作用。
(2)商業利潤
商業利潤。商業利潤的來源和實現途徑。商業利潤的本質。
3.借貸資本和利息
(1)借貸資本
借貸資本。借貸資本的形成。借貸資本的特點。
(2)利息和利息率
利息。利息率。利息率的界限。影響利息率的主要因素。
(3)股票和股票價格
股票。股票價格是股息收入的資本化。股票價格=股息/利息率。影響股票價格的因素。
4.資本主義地租
(1)級差地租
資本主義地租的本質。級差地租的涵義。級差地租Ⅰ和級差地租Ⅱ。級差地租形成的條件。級差地租產生的原因。級差地租的源泉。
(2)絕對地租
絕對地租的概念。絕對地租形成的條件。絕對地租產生的原因。絕對地租的源泉。
考核要求:
(1)識記:成本價格;產業利潤;平均利潤;生產價格;商業資本的職能和作用;商業利潤;借貸資本和利息;利息和利息率;股票和股票價格;資本主義地租的本質和形式;級差地租和絕對地租;土地價格。
(2)領會:成本價格的意義;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剩余價值率與利潤率的區別;影響利潤率的主要因素;平均利潤的形成過程;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價值規律作用形式的變化;商業資本的職能和作用;商業利潤的來源和實現途徑;借貸資本的來源和實質;級差地租、絕對地租的形成條件、原因和源泉。
(3)應用:市場機制與平均利潤的形成。
(七)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考核內容:
1.從自由競爭資本主義到壟斷資本主義
(1)壟斷的形成
自由競爭必然引起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生產和資本集中發展到一定程度必然產生壟斷。
(2)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
壟斷組織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金融寡頭的統治。資本輸出具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最大的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領土分割完畢。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
(1)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二戰后國家壟斷資本主義迅速發展的原因。
(2)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形式
國有壟斷資本。國私共有的壟斷資本。國家與私人壟斷資本在企業外部的結合。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運行的主要手段。
(3)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
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并沒有改變資本主義經濟的本質。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實質是保證壟斷資產階級獲取的壟斷利潤;同時采取各種措施對社會經濟進行調節,以維持資本主義經濟的運轉和資本主義制度的生存。
考核要求:
(1)識記:壟斷和壟斷組織、壟斷組織的主要形式;金融資本和金融寡頭;資本輸出的意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形式;國家干預和調節經濟運行的主要政策和手段。
(2)領會:壟斷資本主義的基本經濟特征;國家壟斷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
(3)應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對宏觀經濟運行的調節與干預。
(八)社會主義經濟制度
考核內容:
1.中國社會主義處于初級階段
(1)從資本主義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
過渡時期的必然性。過渡時期的主要任務。
(2)中國社會主義的初級階段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理論的提出及其含義。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
2.社會主義的本質
(1)社會主義與解放、發展生產力
解放生產力與發展生產力的關系。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發展生產力的特殊重要性和迫切性。
(2)社會主義與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
消滅剝削和消除兩極分化是社會主義生產關系的集中體現,是社會主義區別于資本主義的根本原則。必須堅持以公有制和按勞分配作為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
(3)社會主義的共同富裕目標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根本目標。正確認識我國現階段實現共同富裕目標進程中的特殊性。
3.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所有制結構
(1)公有制的主體地位
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堅持公有制為主體的必要性以及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及體現。
(2)非公有制經濟的存在和發展
我國現階段非公有制經濟存在的必要性。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形式和作用。
4.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多種分配方式
(1)按勞分配方式的主體地位
按勞分配方式主體地位的含義。堅持以按勞分配為主體的重要意義。
(2)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相結合
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必然性。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形式及其作用。
(3)收入分配中的公平與效率
公平與效率的含義。公平與效率的關系。效率優先、兼顧公平的原則。正確看待我國當前個人收入分配的差距。
考核要求:
(1)識記: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資料所有制結構;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外資經濟;按勞分配;按生產要素分配。
(2)領會:過渡時期的必要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必然性;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特征;社會主義的本質;國有經濟的主導作用及體現;我國現階段非公有制經濟存在的必要性;把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結合起來的必然性;公平與效率的關系。
(3)應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存在多種所有制經濟和多種分配方式的現實意義。
(九)市場經濟體制
考核內容:
1.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選擇
(1)社會主義存在商品經濟的客觀必然性
社會主義商品經濟理論的發展。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商品經濟的必然性。
(2)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選擇
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必然性。
(3)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相結合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含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個性特征。
(4)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
加快企業改革,使企業成為市場主體。加快要素市場培育,完善市場體系。健全宏觀調控體系。深化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和建立社會保障制度。
2.市場機制
(1)供求機制
供求機制的含義。供求機制的功能和作用。
(2)價格機制
價格機制的含義。價格機制的功能和作用。
(3)競爭機制
競爭機制的含義。競爭機制的功能和作用。
3.市場體系
(1)市場體系構成
市場體系的含義。市場體系構成的分類。
(2)商品市場
商品市場的含義和分類。生產資料市場。消費品市場。
(3)生產要素市場
生產要素市場的含義。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
考核要求:
(1)識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供求機制;價格機制;競爭機制;市場體系;生產資料市場;消費品市場;土地市場;勞動力市場;金融市場;技術市場;信息市場。
(2)領會:社會主義社會存在商品經濟的必然性;中國選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客觀必然性;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個性特征;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框架;商品市場和生產要素市場。
(3)應用:市場機制在社會資源配置中的作用。
(十)市場經濟的微觀基礎
考核內容:
1.財產所有制和微觀經濟運行
(1)財產所有制、財產所有權和產權
財產所有制、所有權和產權的含義和內容。所有權和產權的聯系和區別。產權的基本特征。
(2)產權制度和微觀經濟運行
產權制度的含義。產權制度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影響。
2.企業制度
(1)企業財產制度
企業財產制度的含義。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公司企業。
(2)企業制度的演變
業主制企業。合伙制企業。公司制企業。
3.企業經營方式和經營機制
(1)企業生產經營和資本經營
企業經濟行為的內容。資本經營的含義。資本運營的條件。
(2)企業經營機制
企業經營機制的含義。決策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發展機制。
(3)資產重組和企業兼并
資產重組的含義及途徑。我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中資產重組的主要形式。企業兼并的含義和類型。
考核要求:
(1)識記:財產所有制;財產所有權;產權;企業財產制度;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公司企業;企業經營機制;決策機制;激勵機制;約束機制;發展機制;資產重組。
(2)領會:所有權和產權的聯系和區別;產權的基本特征;產權制度對微觀經濟運行的影響;企業制度的演變過程;資產重組的途徑;企業兼并的類型。
(3)應用:我國國有企業股份制改造中資產重組的意義。
(十一)經濟運行的宏觀調控
考核內容:
1.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
(1)社會總產品和國民收入
社會總產品的含義及構成。國民收入的含義及形式。決定國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
(2)國民經濟核算
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體系的長處和缺陷。MPS體系的長處和缺陷。中國新國民經濟核算體系。
(3)國民經濟核算的總量指標
國民收入(NI)。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生產凈值(NNP)。
2.國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1)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國民收入初次分配的含義。國有經濟、集體經濟以及非公有制經濟中國民收入的初次分配。
(2)國民收入的再分配
國民收入再分配的必要性。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徑。
(3)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
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含義。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構成和用途。積累基金和消費基金的關系。正確處理積累和消費比例關系應遵循的原則。
3.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
(1)社會總供給及其影響因素
社會總供給的含義和內容。影響社會總供給的因素。社會總需求的含義和內容。影響消費需求的主要因素。影響投資需求的主要因素。
(2)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的非均衡及其成因分析
社會總供給與總需求變動的內容。總量失衡的類型。結構失衡的類型。非均衡狀態的成因。
(3)實現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平衡的條件
社會總供給與社會總需求平衡條件的理論分析。
4.政府的宏觀經濟調控
(1)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經濟作用
宏觀經濟調控的含義和必要性。轉變我國政府經濟職能的原則和途徑。
(2)宏觀調控目標
宏觀調控目標體系的內容。我國當前宏觀調控的主要任務。
(3)宏觀調控手段和政策。
計劃手段、經濟手段、法律手段、行政手段的含義和內容。財政政策、貨幣政策、產業政策、收入政策的含義和內容。
(4)宏觀調控系統
由宏觀經濟管理組織、宏觀經濟監督組織等構成的主控系統。由社會中介組織等構成的助控系統。
考核要求:
(1)識記:社會總產品;國民收入;SNA體系;MPS體系;國民收入(NI);國民生產總值(GNP);國內生產總值(GDP);國民生產凈值(NNP);國民收入初次分配;國民收入的再分配;積累基金;消費基金;社會總供給;社會總需求;宏觀調控手段。
(2)領會:決定國民收入增長的主要因素;SNA體系的長處和缺陷;MPS體系的長處和缺陷;國民收入再分配的途徑;
(3)宏觀經濟調控在現代市場經濟中的重要意義。
(十二)經濟增長與發展
考核內容:
1.經濟增長
(1)經濟增長及其衡量標準
經濟增長的含義。衡量經濟增長的指標。
(2)影響經濟增長的因素
生產要素的投入量:勞動力投入量;資本投入量;自然資源投入量。要素生產率:勞動者的素質;經濟結構的調整;科技進步及其在生產上的應用程度。制度:產權;國家;意識形態。
(3)經濟增長方式
經濟增長方式的類型。中國經濟增長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
2.經濟發展
(1)經濟發展及其衡量指標
經濟發展的含義。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衡量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
(2)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
自然因素;人口數量;科學技術;文化教育。
(3)經濟發展模式與戰略
經濟發展模式。經濟發展戰略。我國傳統發展模式與現階段經濟發展戰略的選擇。
3.二元經濟增長與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1)二元經濟及其對經濟增長與發展的影響
二元經濟的內涵。二元經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中國二元經濟和國民經濟現代化。
(2)產業結構優化問題
產業結構的劃分。產業結構的演進、優化和高度化。我國產業結構演進與調整的方向。
(3)地區經濟與城市化問題
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城市化與經濟發展。解決我國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和推進城市化進程的對策。
(4)可持續發展問題
可持續發展的含義和內容。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對策。
考核要求:
(1)識記:經濟增長及其衡量指標;國民收入、國民生產總值、國內生產總值;資本;要素生產率;經濟結構;制度;粗放型經濟增長和集約型經濟增長;經濟發展的內涵;經濟發展模式及其類型;經濟發展戰略;一元經濟和二元經濟;產業結構及其劃分;產業結構的優化和高度化;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及其原因;城市化;可持續發展。
(2)領會:GNP的優點和缺陷;經濟增長的影響因素;要素生產率的影響因素;制度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經濟發展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影響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二元經濟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產業結構的演進;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原因;城市化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可持續發展的實現對策。
(3)應用:我國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和原因;我國經濟發展戰略選擇;如何實現我國二元經濟結構的轉變;如何調整我國的產業結構;如何促進我國的地區經濟平衡發展;在經濟發展中如何處理我國的城市化問題。
更多信息請查看甘肅省事業單位招聘網